當然了,將來,這就是寧國和高句麗的邊境。
派出九支隊伍後,李恪手裡還有兩萬多改編後的幽州軍步兵,以及可以隨時武裝起來的一萬多三番俘虜。
這數萬俘虜,有戰事就出去作戰;沒戰事就修路、開荒、採石、伐木、造房、築城,做一些奴隸分內的事。
讓管茂心負責安置寧州軍家眷,以及從大唐河北道、河東道、河南道遷來的移民,李恪開始策劃正式立國前的一切框架。
國號有了,就叫寧國。不過,已經答應向大唐稱臣,那大唐這個金字招牌,不用白不用。
要知道,如今在大唐周邊,可是以唐為中心的朝貢體制。
別看高句麗鬧的那麼歡,他也是被唐冊封過的,高句麗國主高建武被封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麗王。
百濟國主扶餘璋被唐冊封為帶方郡王,百濟王。
新羅上代國主被唐冊封為樂浪郡王、新羅王。這代國主金德曼被冊封為柱國、樂浪郡公、新羅王。
所以,這一圈,有點實力的都是大唐的狗兒子,自己也向大唐求封,那就是進入同一個體系了,免得被群毆。
這一點,很重要。
歷史上的貞觀18年,唐太宗李世民想打高句麗,於是向高句麗宣戰,周邊的一夥狗兒子不久後得知了消息。
好傢伙!
吐蕃,吐谷渾,高昌,于闐,伊吾,焉耆,突厥餘部,薛延陀,回紇,鐵勒,契丹,奚,新羅……,全部向高句麗宣戰!
不僅僅是宣戰,還直接派兵跟著爸爸一起參戰!派來的軍隊編入了唐軍的戰鬥序列。
唐太宗李世民在陸上帶了6萬陸軍,前往高句麗。而狗兒子們派來的部隊總數比爸爸的還多。
一支穿雲箭,千軍萬馬來相見!
就問你怕不怕!
因此,李恪堅決要加入這幫狗兒子的隊伍!向大唐稱臣。
既然大家都是狗兒子了,只要不是惹惱了爸爸,就不會被其他狗兒子一起群毆。
不僅要表面上稱臣,只要有機會,李恪還準備從這事上獲取更大的利益。
爸爸,不能白叫!
有了國號,還要有國旗、國徽、國歌!
這些有利於加強百姓對國家認同感,增強國民的凝聚力。
國旗,李恪設計的是一面紅底金龍旗。
唐代人尚紅,尤其是石榴紅,藉助民眾對紅色的喜愛,轉移到對國旗的喜愛上,再轉移到對自己國家的喜愛上。
龍的傳人,必須用龍紋,不解釋!五爪金龍,呈騰雲狀,遒勁剽悍,威武霸氣,睥睨天下!
龍紋的顏色就用土豪金,壕情萬丈,土豪氣息直接拉滿。象徵著國家富強和百姓的富足。
以後,官署、學校、軍隊,必須懸掛國旗、國徽,要升國旗。民眾的話,不做要求。
國徽,用金色盤龍圖案,兩隻前爪,左託論語,右握陌刀!
寓意著,我是個講道理的國家。你要是講理,那咱就講理;你要是想跟我動招呼,那咱就開幹!
國歌,就用《精忠報國》。不為別的,就為了那句:我願守土復開疆,堂堂中國要讓四方來賀!
另外,李恪還設計了一面軍旗。
軍旗底色也用紅色,圖案是一面盾牌,兩柄交叉的長槊。
盾牌代表著軍隊保家衛國的防禦功能;長槊是長柄武器,可以近戰使用,也可以投擲殺敵。
寓意著只要你敢惹我,不管遠的近的,我都得攮死你!
設計好這些,李恪又設計了一套行政制度。
不同於如今大唐的三省六部制,李恪採用的是明朝內閣製為基礎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