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聖上,我寧國官制與大唐略有不同。外事部是政務院十六部之一,主理邦交之事。有外事卿一名,少卿兩名,駐各國大使若干名。”
“駐其他國大使為從六品,臣是駐唐大使,為從四品,位同少卿。”林正平解釋道。
“你說什麼!?政務院十六部?十六部就是十六個尚書,這得多出多少個官,得養多少閒人!?這個逆子!打仗勉強可以,處理朝政實在太幼稚!”
李二話音剛落,林正平不樂意了。
“聖上!怎能在朝堂之上,辱我國君!?”林正平梗著脖子、漲紅了臉吼道。
李二被林正平突然一嗓子,給震的微微一哆嗦。
“放肆!大唐朝廷,你個番邦臣子豈敢隨意咆哮!”一直在邊上五味雜陳的魏王李泰大聲喝斥。
“魏王殿下說的這話,臣覺得不妥。我國與貴國早有協議,寧國臣屬大唐,既然如此,那麼大唐聖上自然是寧國聖上,也是臣的聖上,君有錯,臣及時指出,乃是盡忠!”
“再者,我王是聖上三子,國書上還專門問安;我國百姓又是自唐遷入。子是皇子,臣是唐臣,民是唐民,何來番邦一說!?”
“哼!一個躲在山溝裡、還未立國的撮爾小邦,也配向唐稱臣?止增笑耳!”
李泰不屑的瞥了一眼林正平,袖子一甩,轉過臉去。
林正平就要開口,被李二打斷:
“行了!說正事,這政務院做何解?等同於唐之尚書省?”
“我王創立的行政制度裡,沒有三省,政務院處理日常政務,諸部尚書直接向我王負責。”
“另設都察院、司法院。都察院負責監察各部工作,司法院依法處理訴訟、刑獄事項。”
“三院既相互協作,也相互監督。三院遇事不決,遞於凌煙閣,凌煙閣有七名閣員,商議票決出結果,遞大王用璽後,送返政務院執行。”
“也就是說,七位閣員,只參與諮議,無行政權?”李二突然眼前一亮。
這也就是說,徹底瓦解了相權,甚至直接取消了相權!看起來是把相權分給了十六位尚書,其實是全部集中到了李恪手裡。
在三省六部制度裡,中書省負責決策,門下省負責審議,尚書省總領各部,負責執行。
中書省的中書令,門下省的侍中,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三省六部制下,與皇帝分掌天下治權的人。
其實即便不設尚書令,尚書省的左右兩相,即左僕射、右僕射,也分走了很大一部分皇帝的權力。
自古以來,皇權與相權就是一對矛盾,一直在互相拉鋸,爭奪更多的權力。
往往是皇朝新立時,由於第一任皇帝的個人魅力,皇權會更大,可是慢慢的相權就會越來越膨脹,甚至架空皇權。
可是,皇帝又需要宰相替自己做事,一直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杜絕這種現象的發生。
這是每個皇帝都頭疼的。
現在倒好,這個逆子,這方法,直接把三省的位置給砍掉了,用七個閣員和十六個尚書,分掉了相權!
乖乖嘞!這個制度太狠了!不過,朕喜歡!
“聖上英明!”林正平拱手道。
“那凌煙閣的閣員來自……你等會兒,朕的凌煙閣,怎麼跑你們那裡去了?”
“呃……,我王說,他小時候經常和弟弟妹妹們,到凌煙閣上一覽長安風景,他很喜歡那個地方,於是在寧州王宮內也建了一個。七名閣員就在凌煙閣當值,是以凌煙閣也稱內閣。”
“內閣,三院,十六部。”李二在上座唸叨著、思索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