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李興的問題,李承乾遲疑了片刻,才鼓起勇氣點頭:“父皇上馬能征戰,下馬能治國,孤也要像父皇一樣。”
李興一聽,就明白了。
擱自己有這麼個牛逼哄哄的爹,自己也得樣樣學他。
父親的偶像作用可是很大的。
“臣有一計,可令太子如願以償。”
李興覺得作為太子,既然有心學騎馬,大可不必阻止,賜一匹溫順的小馬駒就行了,犯不著禁止李承乾接觸馬兒。
李承乾眼睛都亮了,抓著李興的手臂催促道:“小李大人快說,如何能令孤避開母后騎馬?”
李興微微一笑,道:“無需避開皇后娘娘,太子效仿陛下,自當光明正大,偷偷摸摸可不是君子所為。”
李承乾重重點頭:“小李大人說的對。”
李興清了清嗓子,接著說道:“太子若想騎馬,不能只想著騎馬。”
李承乾的小腦袋當場死機,連忙問道:“小李大人,何為孤想騎馬,又不能只想著騎馬?”
李興解釋道:“你若只想著騎馬,在皇后娘娘看來便是貪圖玩樂,但你若是對皇后娘娘說未來的大唐皇帝豈能不知馬?”
“如此一來,雖然都是騎馬,可性質卻變了,你不是單純的玩樂,而是想效仿陛下,不做只知之乎者也的文皇帝,而是要做一名文武雙全,似當今陛下一般的全能皇帝。”
“太子身為儲君,整個大唐的未來與希望都壓在太子身上,勢必會有諸多條條框框,但太子也是人,是人便會有七情六慾,是人就會有自己的想法,我們應該學會如何去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太子必須要學會的事情。”
李承乾聽得連連點頭。
對,太對了!
小李大人說的實在是太對了。
自己身為儲君,無論是父皇,還是母后,亦或是東宮那些人,都希望自己能夠規規矩矩的按照他們的想法成長,可自己並不想這樣。
自己也是人,自己也會有自己想要的東西,有自己的想法。
在以前,他們都將自己當成孩童,自己的任何想法在他們看來都是無稽之談,可小李大人卻不同。
自己在小李大人這裡玩也玩了,還學到了學問。
李承乾覺得,夫子教的那些和小李大人教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夫子教的東西似乎對自己並沒有什麼用。
“夫子們只會教孤之乎者也一類的無用之物,不像小李大人,小李大人想孤之所想,念孤之所念。”
“小李大人是好人啊。”
李承乾感動不已。
李泰也覺得小李大人比那些只會之乎者也的夫子有趣。
雖然他喜歡鑽研學問,但枯燥無味的學問又如何能與小李大人的學問相比?
方才自己與小李大人對三字句,不僅十分有趣,還讓自己學到了許多學問,更是被父皇與母后稱讚,要小李大人整理出來,交給孔大人。
孔大人可是孔聖人的後代,又是國子監祭酒,幾乎可以說是整個大唐學問最高的人。
父皇要將自己與小李大人玩樂之作交給孔大人。
這不就恰恰說明小李大人的厲害?
自己跟著一眾夫子學了那麼久,過程不僅沒有如小李大人這般有趣,更是入不了父皇的眼。
而且,小李大人還會做好吃的。
這一對比,差距太大了。
李興卻搖搖頭,說道:“夫子們教授的都是先賢學問,亦有大用處,只是他們不懂變通,只會循規蹈矩,墨守成規。”
“須知,滄海桑田。”
“天地都在不停變化,聖人的學問又怎能停滯不前?”
“就像文字的載具。”
“上古時期,先賢以石壁刻字,但石壁龐大無法移動,有著諸多不便,後來人們學會以獸骨、龜甲刻字,便於攜帶,但取材很是困難。”
“又後來,人們學會了用竹子製作竹簡,不僅取材簡單,還便於攜帶,可堆疊起來也十分笨重。”
“到了更後來,紙張出現,綜合了所有的優點,不僅便於攜帶,且不佔據場地,還很輕便。”
“這就是變化。”
“就像孔聖人自己所說:溫故而知新。”
“連孔聖人都要從以前學習的知識中獲得新得領悟,而你的那些夫子們,只知背誦之乎者也,不懂從中領悟新的學問。”
“所以,並非先賢學問無用,而是你的夫子們無法從先賢學問中領悟新的學問,才會讓你覺得那些書數百年前的學問無用。”
李興一番話,幾乎顛覆了兩個小不點的認知。
只是兩人年齡尚幼,許多東西聽得似懂非懂,但毫無疑問,李興一番話已經在他們的內心紮根,日後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茁壯成長。
“今日孤與四弟承蒙小李大人指教,收穫甚多,孤會牢記小李大人的教誨,日後再來拜訪小李大人。”李承乾依舊一副小大人模樣,帶著李泰向李興告辭。
李泰則不停的朝李興揮手:“小李大人,我還會再回來的。”
不久以後,李興與李承乾、李泰的對話便一直不落的出現在李世民的御案之上。
李世民初時並不在意,只是隨意掃了幾眼,可隨後,他便驀然瞪大了眼睛,呼吸都急促起來。
良久之後,李世民放下手中的密報,感慨一聲:“好一句溫故而知新。”
李興的才華令他感到深深的震撼。
這樣一個人,彷彿是一個異類一般,既有著深厚的學問,又能夠跳出學問的桎梏,用不同的思維去看待問題。
溫故而知新。
這句話幾乎每一位儒生都能隨口說出,可為何就無人理解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是啊。
連孔聖人都需要從以往的學問中領悟出新的學問,他們這些聖人門徒卻無人能夠真正去踐行這一句話。
自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出獨尊儒術以來,儒學似乎就開始陷入了停滯。
最初時還有些公羊派、穀梁派等不同的學派相互競爭,並且還知儒法合流,取各家之長補自己之短,可不知何時開始,儒學大一統,不再分門別類。
原本儒學大一統是好事,可儒學大一統後,卻陷入了停滯狀態。
從漢朝到唐朝,中間數百年的更替。
儒學似乎,毫無寸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