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小李大人命獄卒送來《弟子規》。”
無難將李興花了不知多少腦細胞才背誦完的《弟子規》送至李世民手中。
李興也不知為何,平日裡很多前世的東西都模模糊糊,但只要用力去想,總能將其想起,就是頗費腦細胞。
李興覺得這可能是自己穿越的外掛。
不是系統,但也很有用了!
而李世民收到送來的《弟子規》時,已經是李承乾將夫子氣吐血的第二日。
“快呈上來。”
李世民聽說《弟子規》送來,立刻吩咐無難。
無難將手中被李興用草繩穿好的紙張恭敬的放在御案上。
李世民拿起李興用草繩穿好的書籍,饒有興趣的上下翻轉看了看,嘖嘖稱奇道:“李興這用草繩裝訂之法,倒是頗為有趣,可惜紙張價高,尋常百姓難以用的起。”
喃喃自語完,李世民看向《弟子規》,只見封頁正中間寫有標準的弟子規三個楷書字體,而在封頁右下角則寫著:此書由吾李興與衛王於貞觀元年十月初四對三字句所得。
看到這行小字,李世民喜不自勝。
“李興這孩子。”
他臉上的笑意怎麼都止不住。
《弟子規》在他看來是一部啟蒙奇文,不弱於千字文的啟蒙書,而李興卻在封頁加上李泰的名字,這就相當於李興將此書之功分潤給了李泰一部分。
縱使日後李泰毫無作為,也能憑藉此書流傳千古。
《弟子規》的對句雖說是兩人一人一句而得,可李世民知曉以李泰如今的年齡,是根本無法參與進來,之所以能對上,皆賴李興引導。
換作太子李承乾,也能對上。
所以,李泰之功可有可無,但李興還是將李泰算上,沒有抹去李泰之名。
“渭南縣令忠君體國,實乃良臣。”
無難趁著李世民高興,連忙跟上一句馬屁。
李世民咂了咂嘴:“李興不愧是我李氏麒麟兒。”
說著,他開始閱讀起《弟子規》。
“弟子規,聖人訓。”
“首孝悌,次謹信。”
“泛愛眾,而親仁。”
……
“勿自暴,勿自棄。”
“聖與賢,可馴敵。”
當李世民讀完最後一句,忍不住又發出感慨:“此書字字珠璣,金玉良言,千古奇文也。”
他記得李興與李泰對三字句只對了十幾句,後面即便有李興引導,李泰也對不下去了,如今一看,李泰對的十幾句於全篇而言,不過滄海一粟。
這份功勞給的太大了,李世民在沉思是否將封頁去掉。
畢竟如今李泰不過七歲,若是署名其上,容易被人誤解為是自己強行讓李興加上李泰之名,於李泰名聲不利。
但思來想去,李世民又認為既然李興將李泰名字加上,說明李興認可李泰,去掉反而違背李興本意。
“青雀之命甚好!”
半晌後,李世民決定保留封頁,同時感嘆李泰的運氣。
“去請國子監孔祭酒來此。”
李世民將《弟子規》小心翼翼放好,吩咐無難。
“是,陛下。”
無難立刻就安排下去。
不久後,身穿儒袍的孔穎達來到御書房。
“臣參見陛下。”
孔穎達朝著李世民行禮。
“先生不必多禮。”
李世民揮手示意孔穎達,隨即拿起御案上的《弟子規》交給一旁的無難,道:“先生,朕得了一篇千古奇文,想請先生賞析。”
孔穎達聞言,十分好奇。
這位陛下可不是隻知征戰沙場的莽夫,他出身貴族,不僅文采了得,還寫的一手飛白,是一位文武雙全的帝王。
能被這樣一位帝王認定為千古奇文,這篇文章想來不差。
從無難手中接過《弟子規》,孔穎達目光落在草繩裝訂的書籍上,覺得這種裝訂法頗為精緻。
隨即,他看見封頁上的楷書,讚道:“此字豁達端莊,雍容大方,遒勁豪宕,舒展開闊,疏密適當。”
李世民聞言,臉上露出笑容。
楷書自漢朝發展至今,運用十分廣泛,但能將楷書寫好之人,卻很少見,李興所寫楷書,已能登堂入室。
“咦,此書是衛王與這個李興對三字句所得。”孔穎達目光落在右下角小字上,驚訝出聲。
隨即,他抬起頭來,詢問道:“陛下,不知這李興是何人?”
姓李,莫非是宗室之人?
可他身為國子監祭酒,教導宗室與朝堂文武子弟,並未聽說過一個叫李興的啊?
李世民微笑著解釋道:“李興出自隴西李氏,腹有大才,去歲年僅十六,便被父皇御筆親封為渭南縣令。”
孔穎達越發驚訝:“年僅十六歲竟得太上皇親封為一縣縣令。”
他迫不及待的翻開《弟子規》。
這不看不要緊。
一看,孔穎達便再也無法移開目光。
“好,好,好!”
孔穎達如獲至寶,品讀之際連聲叫好,甚至讀著讀著,眼中竟泛起淚花:“如此發人深省之文,實乃曠古爍今之鉅作!”
他越看,越是激動得渾身顫抖,待到通篇看完,只覺得甘之如飴,一時間竟忘了身處御書房中,大聲喊道:“此書必能傳世,造福千秋萬代!”
李世民龍顏大悅,哈哈大笑道:“先生果真是慧眼識珠。”
孔穎達聽見陛下的聲音,這才驚覺。
自己正處於御書房之中。
於是,他連忙謝罪:“老臣見此奇文,一時失禮,還望陛下恕罪。”
“無妨。”李世民大手一揮,毫不在意:“朕今日召先生前來,便是想與先生商量如何將此文推行天下,使我大唐子民均能受益。”
孔穎達聽後,深感責任重大,趕忙應道:“臣必當竭盡所能,不負陛下所託。”
這樣一篇奇文,若作為稚子啟蒙之用,絕對是再合適不過。
君臣在御書房內商量許久,孔穎達方才捧著《弟子規》,如獲至寶般離去,臉上的激動之色不曾有半分消退。
在孔穎達離去後不久,御書房內響起了李世民暢快的大笑聲。
而此刻,大儒陸德明府上。
陸德明正半躺於床上,周邊則是幾名至交好友。
他們皆東宮夫子,負責教導太子學問。
“可曾打探清楚太子變化來自何處?”陸德明虛弱的出聲詢問。
一名夫子說道:“太子之變想必來自其口中的獄中大才,我於大理寺有一好友,已命府上的下人前去詢問,相信不久後會有消息傳來。”
說曹操,曹操到。
一名陸府下人來報:“老爺,杜先生府上來人。”
眾人目光立刻看向杜正倫,後者喜道:“必是下人問清情形。”
陸德明此刻也不覺得身子虛了,連忙吩咐下人:“將他帶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