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石文學
一個專業的小說推薦網站

第13章

到底乃是河內名將葉司馬!

就算猛一見湧出來的太行山賊居然多達五六千眾,有那麼一刻心虛腿軟之下,司馬大人卻依然臉色如常。

河內軍的佈陣,還算齊整。

方信這一曲兩百正兵,乃是四個五十人的步卒隊,合成兩個一百人的屯,其中細分乃是兩隊弩手,一隊戟盾兵,一隊刀盾兵。

弩手裝備的是三石的步兵弩,戟盾兵裝備的是兩米長的標準步兵鐵戟,外加“由”字形步兵盾,這步兵盾乃是木盾包鐵皮而成,腰間是九十公分長的環首短刀。

而刀盾兵裝備的環首長刀長度是一米二,外加一面重型步兵盾。

如今左翼第一陣,是五十名一手長戟一手步盾的戟盾正兵,和身後五十名雙手持長戟的輔兵。

對,這河內運糧軍中的兩百五十輔兵,一律裝備“卜”字型漢軍制式長鐵戟,戟長兩米二!

和大多數漢末州郡一樣,輔兵和正兵的區別在於,輔兵乃是服役不到一年的新兵,而正兵則是服役一年以上的老兵。

此外正兵步卒的甲冑防護要比輔兵好,輔兵只有一件札甲背心護住胸口,而正兵則是全身鐵札甲,兩臂都有臂鎧。

另外正兵頭盔乃是大鐵甲片綴制,又叫做全包裹式盔,從頭到脖頸都能護住,防護力較高,防護面積也大。

至於軍官和騎兵的鐵胄,不是平頂而是尖頂,上面還插著長長的羽毛,根據職位顏色還有區別。

而輔兵的頭盔,則是漢朝從秦軍的幘得到普及與改進而來,由秦朝時僅僅戴在髮髻上,改進為一種平頂小帽,由布、皮、紗等製成,到漢末已演變成做成斜坡形的,這個就叫屋山幘或者漢幘。

且在幘上,還要戴上漢代特色的皮質武冠。這就成為漢軍步卒主要的基礎頭盔。這種幘勝在輕便,卻還是皮盔的性質。

在秦時,皮質屋山幘一般是作為精銳騎兵的標記,等到了漢代,慢慢就成為大部分官兵普遍裝備了。武冠一般有繫帶,可以連同幘一起在下頜繫住。

由於幘和冠基本都是配套的,因此後來幘與冠就逐步變成一體的了。

河內軍的正兵和輔兵,和漢末其他州郡一樣,除了甲冑之外,穿的都是直裾深衣,腿上是寬鬆的祒褲,腳下均是輕便的麻履。

至於皮靴,那是騎兵和屯長以上的軍官才有的裝備和待遇。

河內軍左翼第一列是一隊五十名戟盾正兵一線排開,身後是一隊五十名雙手持戟的輔兵,一百杆寒光凜凜的長鐵戟整齊劃一。

在陣線左側戟盾正兵和持戟輔兵身後,則是河內郡兵弩手和泰山兵弩手各一隊,前排戟盾兵的任務就是戟陣盾牆擋住敵軍衝擊,使得後排的弩手能輸出傷害。

河內軍的山坡右側,兵力配置和左側一樣,只是前排從戟盾兵換成了刀盾兵,河內刀盾兵裝備的是一米二的環首長刀,分量戟盾兵的長鐵戟要輕的多,所以刀盾手配置的步兵盾是重型的步兵塔盾。

刀盾兵的塔盾除了擋敵方箭弩的攻擊之外,更重要的是結成塔盾陣,抵擋可能的敵方騎兵衝擊,

而左側的戟盾兵,因為長鐵戟比環首長刀重,左盾右戟,配置的是輕步兵盾,主要功能是防箭弩攻擊,至於敵騎的衝擊,兩米長鐵戟的密集戟陣才是抗騎兵的利器。

這樣河內軍左右翼各佈陣四隊,合計八隊人馬四百主力列陣完畢。

除去上述嚴陣以待的主力步卒,堂堂河內名將葉司馬還剩下多少兵呢?

還剩已經收攏歸隊的五十騎河內親騎,外加兩隊輔兵,四隊民夫,統共三百五十步騎。

葉司馬還真沒有撒豆成兵的本事,他只是吩咐四隊民夫把趕牛的長鞭給豎起來,插在山坡上,掛上河內輔兵們身上脫下來的,剛穿上才不到半天的白色孝服。

其實這孝服也就輕飄飄一大塊白布中間一個洞,用原本捆在腰間的麻布直接綁在長長的趕車鞭之上,在陣型的中路像稻草人一樣隨風飄蕩。

若從遠處看,那可就憑空看上去多了幾百人馬。

剩下的兩隊輔兵一百眾,各持兩米二的長鐵戟,排列在陣線中路,間距比兩翼要寬的多,兩百民夫則臨時裝備上牛車上拆下來的打狗撬棍。

但是四隊民夫並沒有列陣,而是根據葉司馬的要求,分兩路,扛著打狗棒在陣線的側後方跑圈!

所謂打狗撬棒,其實是每輛大車車轅側面橫掛著的,一根近兩米長、碗口粗細的結實木棍。

這根木棍的用處可不是打野狗,而是在牛車的車軲轆陷入泥坑或者草地的時候,用來墊在車軲轆底下或頂或撬,好使車子脫困所用。

至於押運唯一犯人的囚車,此刻被拉到了山坡頂上居中放置,邊上就是裝著兩面大鼓的軍中鼓車,漢末軍中,以旗幟和擊鼓為號,鼓點不同則含義有別,而鳴金則是收兵,

“四世三公忠烈滿門”和“誓除國賊報仇雪恨”,這兩面黑邊白底黑字的大旗在本陣中央插著,朔風中獵獵飛舞,氣勢磅礴。

葉林的軍旗將旗都是黑框紅底黑字的形制,一面書“河內”,一面大書一個“葉”字。

漢末軍制,以部為基本作戰單位,從領一部的校尉或者司馬開始,才有自己的旗號。

而所謂西園八校尉,其實叫做八部校尉,因為不是常設的北軍,當初袁紹曹操們的西園兵,都是自己從家鄉子弟中招募而來。

並且當時西園八校,每部才七百人的編制,比起方悅葉林河內郡兵這一部千人精銳來說,還差了近一半的戰力。

葉林也是魂穿奪舍來到這個漢末時代,才知道演義完全靠不住,募兵不難,最難是養兵,關東諸侯起家的人馬,多數就從千餘人開始。

類似演義中十八路諸侯會盟,一張嘴每部諸侯麾下都幾萬精兵的說法,純屬笑談!

不管是袁紹曹操們當初募集西園兵,還是後來王匡鮑信張揚們回老家募兵,都是幾百部曲頂多千餘人,極限到兩三千也就最多。

袁紹身為盟主,因為只有渤海郡這麼一個新得的根據地,倉促之中募集五千人馬,就是個明證,而王匡此刻舉河內全郡之力,也就湊了三千多戰兵。

至於孤家寡人沒有實際地盤的曹操,全靠陳留太守張邈麾下衛茲所部撐場面。

才對外號稱五千大軍,其實去掉衛茲所部的三千主力,曹操從沛國譙郡募集的部曲也就千餘人而已。

兩軍對陣,各射住陣腳,對面太行山賊們亂哄哄好一陣,一騎便出陣來到山坡前!

閱讀全部

評論 搶沙發

登錄

找回密碼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