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79年開始,國內穩定了二十年的物價,第一次有了鬆動。
而鬆動的表現形式,便是漲價。
過去七毛八一斤的豬肉,現在得一塊多;過去一毛八一搪瓷缸的散啤,現在得兩毛,分量還少了。
到了八十年代,價格變動的就更加頻繁了。
而“價格”這個詞,也是所有人最關注的。
為了防止胡亂漲價,上面每天都會在報紙公佈價格調整通知。
人們為了不被忽悠,買東西都得帶上當天的報紙才行。
“張大媽,我可沒說不工作。”
馬衛東有些哭笑不得。
他可是重生者,現階段怎麼可能吃白食不幹活?
畢竟,這可是一個最有可能暴富的年代,跟後世普通人沒多少出路的時代完全不一樣。
要是不趁現在闖出一番天地,那豈不是白重生了?
改革開放的初期,道路有很多。
比如考大學,然後進機關。
但馬衛東自認為自己心眼沒其他人多,進去以後怕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而且他初中都沒畢業,重新開始學習的話,還不知道要多少年。
其次就是寫傷痕文學,不少人靠著傷痕文學成名,然後寫小說賣劇本。
不過,馬衛東自認為文采不夠,怕是會露餡。
還有廣大穿越者重生者最多的一條道路,去南方進服裝電子錶,然後來北方賣。
成功的直接成為億萬富翁,運氣不好的話,就會像牟其中一樣,因為投機倒把被抓進去。
馬衛東個人傾向於做買賣,但需要變通一下,需要批一層皮。
略一沉吟,馬衛東對張大媽說:“張大媽,我想在前門大街開個早點鋪子。”
他們就在前門附近,所以街道辦正好能管到前門,這裡大街上的很多店鋪,都是街道辦的。
“你自己開?”
張大媽皺起了眉頭。
雖說眼下已經放開了不少限制,但還沒聽說誰自己能開店的,並不是人們沒有錢,而是限制問題。
“是的,我想自己開。”
馬衛東點頭說道:“不過,我想掛靠在街道辦底下。”
京城第一傢俬人飯館——“悅賓”飯館,直到今年的9月份才開起來。
這悅賓飯館的老闆可不簡單。
她去工商局申請的當天,副局長親自特批臨時的個體戶營業執照。
經營飯館需要大量的糧油,當時是計劃經濟,一切都需要票證,怎麼搞?
然後就有糧食部門的領導,拿著特批的糧油本找上來,需要多少糧油都給。
另外,當時開飯館還得有冰箱,要不然衛生部門不讓開業。
於是有人做擔保,銀行貸款給老闆500塊錢。
到了百貨商場才發現,最便宜的冰箱也得1400塊。
恰好有個熱心的經理得知老闆是要開飯館,當時就拿著筆在賬本上寫了個“殘”字,直接400塊賣給了老闆。
等到開店的當天,衚衕里人多的自行車都擠不進去。
這是什麼情況呢?
只因京城的報紙專門有一個板塊刊登。
京城晚報頭版刊登
後來更是有著不少外國的大使、記者和專家去那裡吃飯。
之所以這樣,主要是這位老闆,過去給花帥家做過保姆,就連她開私人飯館的事情,也是花帥夫人提倡的。
馬衛東自然沒有這樣的關係,所以想要開店,就只能掛靠在街道辦。
“衛東啊,拿這400塊去開店,會不會風險太大了些?”
張大媽忍不住提醒道。
在她看來,進大集體除了工資待遇差些,沒什麼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