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晉開運四年正月二十五日,契丹國主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儀仗進入東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賀,耶律德光下制:降石重貴為光祿大夫,檢校太尉,封負義侯,並派兵將石重貴等一干王公貴族遷往契丹境內的建州居住。
後晉開運四年二月一日,耶律德光舉辦漢族的禮制華服,登上崇元殿接受百官朝拜,並下詔將國號“大契丹國”改為“大遼”,改會同十年為大同元年,升鎮州為遼中京。(即北宋真定府)
河東王劉知遠遣牙將王峻向耶律德光上表稱臣,自稱河東番夏雜居,須防止有人作亂,所以不便離鎮朝賀,又因遼將六九一駐守南川,有礙貢道,請將劉軍調回,以便入貢。
耶律德光覽表大喜,詔令褒揚嘉獎,呼劉知遠為“兒”,並賜一根木拐。按契丹禮法,尊貴的大臣才能得到這種禮遇賞賜,如同漢族禮儀形似皇帝賜予假節一樣,王峻拿著木拐出朝,契丹人望見他都紛紛避讓。
王峻回到太原後,對劉知遠說:耶律德光雖然攻佔開封,截擄天子,後晉百官投降契丹,各鎮節度使也大都投降,但各自面服心不服,暗含鬼胎。耶律德光以為中原皇帝坐定,便傳令契丹兵馬以牧馬為名,四處搶掠,稱“打草谷”。開封、洛陽附近數百里間,稱為白地。然而耶律德光並不滿足,他又下令以犒軍為名,嚴令後晉官員出錢,不論何人,都得獻出錢帛,所得財物,並不分給契丹兵馬一分,而準備運回契丹國內。契丹兵馬聽聞之後,把對朝廷的不守信用的怨氣變本加厲的轉嫁到中原百姓頭上,開封、洛陽、滑州、曹州等地,村社為之一空。就連亡者的墳塋,契丹人也不放過,一律發掘盜取,此行種種,天怒人怨,人神共憤。
一時間洛陽,開封等地民變四起,漸有燎原之勢,加上耶律德光不適應中原漸暖天氣,漸有北返意。
後晉開運四年二月十二日,河東太原城,北平郡王府白虎節堂內,眾將官竊竊私議,劉知遠居中踞坐,他面色紅紫,是個一言不發之人,,這讓左右部下覺得他有不怒自威之志,因而不敢逾越不恭。
後唐明宗與後梁朱溫軍隊交戰時,明宗女婿石敬瑭因在一次戰鬥中為梁軍所襲,劉知遠將自己的馬匹獻給石敬瑭,自己斷後,助他逃出生天。所以石敬瑭對劉知遠一直都很感激,而劉知遠也一直追隨石敬瑭左右。後來,石敬瑭稱帝,劉知遠便有了從龍職之功,授以高位。而等到後晉出帝石重貴登基,劉知遠便遭到新帝排斥,被排除到中樞之外,調任河東節度使,並掛了一個北面行營招討之名。而此時的劉知遠聽了王峻在開封的見聞,也料到契丹人不會久留中原,其實他早已暗地裡積蓄力量,現在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白虎節堂中,坐著劉知遠的二十餘位心腹,劉知遠最為倚重的便是蘇逢吉、史弘肇、楊邠、郭威四位,另外還有王章、王峻、張彥威等大小官佐。
忽的,河東行軍司馬張彥威拍坐而起將劉知遠從沉思中驚醒。只見張彥威走到堂中,單膝跪地,抱拳凜然道:“契丹狼子,佔我中原,燒殺搶掠,人神共憤,常言道:家不可一日無主,國不可一日無君!主上威震河東,聲名遠揚,天命所歸,應順天意,登基為帝!”
“你,你……住口”饒是劉知遠早有心理準備,一時也被張彥威的話驚的語無倫次。
“戎狄入汴,致中原無主,本王身受先帝隆恩,位即王爵,卻未能力挽狂難,心中已是愧疚,你竟要我做出此等悖逆人倫之事!你、你、你好大的膽子。”劉知遠假意訓斥道。
站在一旁的蘇逢吉臉上一本正經,心中卻是嗤笑:真是虛偽,若你真有心勤王掃寇,咱早他孃的打到開封了,你位極人臣不想更進一步,我們也想位極人臣啊,你可倒好,非要在這裡做女兒態。他立馬站出:“如今我河東兵強馬壯,人心所向,我等願奉主上為帝,號令天下!”
史弘肇與郭威相視一眼也同一眾官佐伏拜道:“我等願擁主上為帝,號令天下!”
“休要如此、休要如此…….你們這麼做要將本王置於何地?”劉知遠佯怒道。
這時,蕃漢孔目官郭威道:”末將聽聞密州刺史皇甫暉,棣州刺史王建皆為避契丹兵馬,率眾投奔南唐,雄武節度使何重建斬契丹使者,以秦、成、階三州降蜀,東南諸道亦是賊兵氾濫,此皆契丹不得人心所致,主上若是即日登基,必一呼百應,則大事可成也!“
”是啊,大王!“眾將官再次伏拜。
”茲事體大,容本王好好思量一番。“劉知遠佯裝難做決定,匆匆跑進後堂,心中不住竊喜。望著劉知遠匆匆離去,眾將官皆起身圍住蘇逢吉道:”主上不聽我等忠言,如何是好?“蘇逢吉成竹在胸,淡然一笑:”勸進豈有一次而成乎?“,眾人皆悟。
第二日,眾人再次上書勸進,劉知遠仍謙讓不應。此後眾官,諸軍將吏,貴臣耆老皆陳請上書,奉表勸進。劉知遠拗不過眾人,於後晉開運四年二月十五日,在太原城稱帝,但沒有立即改國號,棄用開運年號,為表對石敬瑭的尊敬,劉知遠仍沿用石敬瑭天福年號,即天福十二年,接著就頒佈檄文新詔:
制曰
元氣肇開,樹之以軍;天命不恆,人輔以德。
故商政衰而周道盛,秦德亂而漢圖昌。人事天心,古今無異。
今內外崩潰,戎狄南寇,華夏驚駭,昊天不弔。又中原無主,致黎民流離,餓殍遍地。蒼茫生靈,血流成川,萬千塗炭,百姓處水深火熱之中也。
…….
朕雖處河東僻遠之地,聽聞噩耗,深激憤結,扼腕悲泣,羞於苟且。遂團結豪傑曲部,聆聞卿士賢謀,招撫流亡之義士,欲拯溺救孤,除暴安良,解萬民於倒懸之境。非朕之德耀於諸賢之上也,非朕之力冠於諸雄之上也。蓋窮朕綿薄之力耳,烈士暮年,壯士猶在!率河東帶甲者百萬,兵發紛塞,招賢納士,以匡漢威!
……
昔耿純焚廬而向順,蕭何舉族以從軍,皆審料興亡,能圖富貴,樹勳茂業,翼子貽孫,轉禍見機,決在今日!
凡草莽豪傑之士,元舊勳將之臣,既聞朕檄。若能詣轅門而效順,開城堡以迎降,豪傑義士授其官爵,長官無舊則改補官資,百姓則優加賞賜。
…….
諸道應嚴審法令,不得焚廬剽掠,但撫所在生靈,各安耕織。朕恭行天罰,罪上元兇,誅殺契丹使監,餘者元錯不問,既往不咎。
欽此!
接著劉知遠又下詔禁止為契丹搜刮錢財,並慰勞保衛地方和武裝抗遼的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