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向來是一個龐大的姓氏。
小李村所處的位置雖說極為偏僻。
但正所謂富在深山有遠親嘛。
小李村雖說稱不上有多麼富裕,但其名聲卻相當的響亮。
正因如此,前來投奔的人可謂是絡繹不絕。
對於那些兩手空空就想來投奔的人,小李村實在是沒有能力收留他們。
李三爺他們往往會這樣說道:“村子裡面的面積就這麼大一點,也就是因為地勢易守難攻,才能抵禦住流民的進攻。
但是你瞧,連一個住的地方都沒有,想種糧食也找不到合適的地方。你們來了也是跟我們一起忍飢挨餓,還是去別的地方另尋出路吧?”
這樣子勸了還沒效果的話。
就換一個說法:“我們村子連續好幾次打退了流民的隊伍,也打退了那些流寇的隊伍,還殺了他們的幾個重要人物。
你說人家會放過我們嗎?到時候人家派大部隊過來報復,我們該怎麼辦?你們留在這裡太危險了,還是趕緊找地方避一避吧!”
這樣一說的是效果好多了。
很多人都沒有進入小李村,聽完之後轉身就走了。
李三爺他們實在是沒辦法。
在這個時候若是胡亂發善心的話,那麼小李村的所有人就全都得餓死。
或者是全部都淪為流民。
所以只能儘量想辦法把其他人給忽悠走。
在這吃人的亂世之中,生存的第一法則就是先竭盡全力保住自己的小命。
其他的一切都得在保住性命之後再做打算。
不過,也有一些人不是認定了小李村。
並且在過來小李村投奔的時候,人家是帶著糧食來的,或者是帶著錢財過來的。
像這樣的人,如果親戚關係比較親近,小李村的人通常會選擇收留。
當然了,該收的也都要對他們說清楚。
因為流寇真的有可能會過來報復小李村。
把該說的都說清楚了,他們依然選擇留下的話。
那就讓他們留下也無妨。
雖然說是收留的人非常少,絕大部分的人聽完小李村這邊的說詞。
都是轉身又離去了
但是小李村的人口還是越來越多,這家收留了表哥一家,那家收留了姑姑一家。
反正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親戚關係。
小李村的常住人口開始急劇暴漲。
而人多了之後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居住的地方不夠了!
沒地方住,那自然就得修建房子。
沒錢的,只能自己想辦法跟親戚一起動手。
就地取材,從山裡砍伐些樹木,找些柴草回來搭建幾個簡陋的茅草屋。
手上有點錢的則是花錢請人幫忙。
這倒是讓小李村的人都有了幹活賺錢的機會。
李定邦他們也在旁邊搭建了五六間茅草屋。
不然唐曉天他們沒住處,一直擠在一起終歸不是長久之計。
其它地方到處都是一片荒涼破敗的景象。
小李村卻在熱火朝天地大搞建設,看起來呈現出一副熱鬧非凡的景象。
跟其他地方死氣沉沉的狀況,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
這又讓小李村更加的顯眼了!
以後再有人敢來小裡村找麻煩,那肯定是有備而來了。
所以小李村這邊急需增強實力。
李定邦沒怎麼參與其它的事情。
他帶著一幫人整天都在忙著練功。
絞盡腦汁想盡一切辦法增強自身的實力。
實力越強,保命的機會才越大……
……
反正李定邦他家這邊的人。
除了唐曉月和關杏花之外,其他的人個個都是高手。
在練功之餘還時不時地進山打獵。
加上李定邦他們種植了很多南瓜,還有系統上次獎勵的上千斤糧食。
短期內來說生活方面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等到了來年開春的時候,系統獎勵的各種高產種子種下去。
未來又能夠產出更多的糧食。
所以現在只要想辦法繼續提升實力就行了。
小李村這邊出現了一種畸形的繁榮。
與此同時,外面的世道卻變得愈發混亂。
特別是隨著時間的緩緩流逝,天氣開始漸漸的變涼之後。
大量的流民為了能夠生存下去,到處去搶奪糧食,搶奪衣物,搶奪一切對他們有用的東西。
不過小李村名聲在外。
普通的流民隊伍不敢來攻打小李村。
這倒是讓小李村安寧了一段時間
到了天啟七年的冬月(農曆 11月)。
小李村又迎來了一批意料外來客。
有一個三四十歲的漢子,帶著一個七八歲白小男孩來到了李定邦他家。
中年漢子一副莊稼人的樸實打扮。
但是不像其他人那般誠惶誠恐,也沒有一絲一毫求人的卑微姿態。
站在門口外面的院子裡,顯得相當的從容淡定。
他們到來的時候。
李定邦和唐曉天他們正在專心練功。
中年人和小男孩都在靜靜地看著他們練功。
中年人的眼中不經意間閃過一絲驚訝之色,小男孩子則是滿臉的好奇。
李定邦練功完畢之後。
轉過頭看向中年人:“你是南山上村的李叔?”
中年人名叫李興文,跟李三爺還有李定邦的父親是同一輩的人。
李興文露出一個溫和的微笑:“都有七八年沒見面了,沒想到你還能記得我,定邦你這記性可真好啊。
不像我們家定國這小子,整個就是一個調皮搗蛋的皮猴子,叫他讀書也讀不進去,整天就想著舞刀弄棒的,一門心思想要練武……”
李定邦看向李興文旁邊的小男孩。
這個小傢伙就是李定國了?
李定國是 1621年出生,現在是天啟七年的年尾,馬上就到 1628年了。
李定國這個時候應該有七左右,看起來虎頭虎腦的,身體格外結實。
小傢伙看起來平時的生活應該不是太差,至少能夠吃得飽肚子,否則不會有這麼結實的身體。
李興文剛才提到說是讓李定國讀書,那就表明他家裡的條件還算不錯。
在這年頭,普通人家可沒那個能力送孩子去讀書……
李定邦:“小孩子嘛,活潑好動很正常的,李叔你們這次過來是有什麼事情?有事你儘管說,能幫的我們一定會幫。”
李興文:“我們村子那邊局勢不太安全了,所以我帶著定國過來投奔你們。你們這邊其他家都住滿了人,李三哥就安排我們父子來你們這裡暫住一段時間……”
他所說的李三哥就是李三爺。
李三爺在他家排行老三,但是他大哥二哥這些年先後離世了。
只有李三爺從小練過武功,並且走南闖北,有見識又有實力。
日子過得不錯,壽命也比較長久。
如今都 50歲左右的人了,看起來還精神抖擻的……
李定邦:“沒問題,我們剛好在前段時間搭建了好幾間茅屋,多住幾個人完全沒問題。”
李定邦沒想到李定國父子會來投奔小李村。
更沒想到會直接被安排到他家裡來暫住。
李定國那可是明末戰神啊!
現在有這麼好的機會送上門,當然要跟李定國我搞好關係了。
這是送上門來的戰將,怎麼能錯過機會呢?
李興文:“那就多謝賢侄了,我們帶了一些糧食過來,身上也還有一點銀子。
接下來我們會盡快找個合適的地方,然後自己重新搭建屋子,不會打擾你們太久的。”
李定邦家裡原來有三間茅草屋。
後面搭建的幾間茅草屋跟原來的屋子,合起來圍成了一圈。
形成了一個四合院的樣子。
在這個四合院的旁邊還有一片空地。
李定邦:“我們家旁邊就還有一片空地,你們可以在這裡搭建屋子也行,不過這裡靠近村口,相對其他地方來說要危險一些,興文叔你看合適不?”
李興文:“這可真是太好了,我看你們都是很厲害的年輕人,將來的前途不可限量。
我們家定國這小子,能夠時常跟在你們屁股後面學一點本事,那對他來說將會受益無窮……”
李定邦:“那行,這個事情就這麼定下來,走走走、我帶你們進屋先安頓下來再說……”
……
……
關於李定國的出生地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出生於陝西的延安地區,另一種說法則是說出生於陝西榆林。
在本書裡面,就當他是出生於陝西榆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