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石文學
一個專業的小說推薦網站

第13章

崇禎要想守住北京城,首要任務是選拔一個得力的兵部尚書。

沒有這樣一位專業人士統籌調度全國兵馬,想打好一場百萬人規模的大會戰純是痴人說夢。

前任兵部尚書告老還鄉時推薦史可法接任自己的職位,崇禎皇帝拒絕了。

新樂侯劉文炳代替崇禎皇帝巡視江南。

他回到京城後向崇禎推薦了史可法,誇讚此人德才兼備且忠貞不二。

崇禎再次拒絕,然後剛愎自用地推自己看著順眼的張縉嚴上位。

結果張縉彥並不看好大明的未來,在利益的驅使下他秘密投了李自成。

張縉彥通敵叛國,崇禎被啪啪打臉。

如果崇禎到此時仍不知悔改,那麼神仙來了也救不了大明。

崇禎沮喪地說道:“之前是朕錯了!

史可法忠心可鑑,做事能力突出。

朕卻因為聽信讒言將他貶到南京兵部去養老。

朕這就下旨任命史可法為兵部尚書!”

“陛下英明!”劉文炳和鞏永固懸著的心總算是放下了。

史可法有能力是有能力,但缺點也很明顯。

他的缺點就是不會做人。

面對手握大權的貪官汙吏史可法從來不給對方好臉子看。

這種行為說好聽點叫嫉惡如仇,說難聽點叫情商低。

你去看看沈戰是怎麼做人的。

錦衣衛指揮使吳孟明無能無德,東廠都督王之心心狠手辣且貪婪,他們都是沈戰厭惡之人。

結果沈戰卻對二人恭敬有嘉,每次得了好處還不忘給二人送上一份厚禮。

這是什麼,這就是高情商。

維護好了這兩個頂頭上司沈戰才能安心發育,否則他就會寸步難行。

眼睛裡容不下沙子的史可法永遠都做不到沈戰這樣。

劉文炳心中仍有許多擔憂,於是提前給崇禎打起了預防針。

“陛下,史可法清正廉明、性格剛直。

臣擔心他入朝後觸碰某些人的利益。

從而導致朝臣在陛下面前抹黑、詆譭他。

到時恐怕……”

崇禎無奈地擺了擺手,道:“新樂侯儘管放心。

無論是朝臣進讒言,還是史可法當面頂撞朕。

只要他的意見和想法對大明有利,朕都會忍他讓他。

大不了等打退了流賊和建奴朕再把他趕回南京去養老!”

“呃,這……,陛下聖明!”劉文炳還能說啥,崇禎能讓步成這樣已經很不錯了。

崇禎:“王承恩,速速擬旨。

任命史可法為兵部尚書。

命其即刻前往京師赴任!”

“喏!”王承恩躬身答道。

兵部尚書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要解決的是支援周遇吉守住寧武關的問題。

寧武關是李自成大軍進入山西腹地的咽喉要道。

只要寧武關還在大明的手裡,後面的大同鎮總兵姜鑲和宣府鎮總兵王承胤就不敢輕易投降。

否則明軍來個南北夾擊,很可能將大同鎮和宣府鎮給包了餃子。

上一世,周遇吉在寧武關死守不退,斬殺李自成的大順軍十七萬多人。

這一戰差點將李自成給打自閉,李自成甚至滋生了放棄攻打北京的想法。

最後還是兵部尚書張縉彥在朝中使壞幫了李自成一把。

他先是隱瞞了周遇吉被困寧武關的戰報,接著又掐斷了周遇吉的援軍和物資。

最終導致周遇吉兵敗身死。

周遇吉戰死,寧武關失守。

後面的大同鎮、宣府鎮、居庸關整條防線集體投降。

李自成的大軍僅用十七天便從寧武關繞了一大圈直抵北京城下。

崇禎被李自成的閃電戰打了個措手不及,這才有了李自成兩天破北京的名場面。

這一世,既然崇禎提前聽到了風聲,他自然不會重蹈覆轍。

現在北線防禦的重點只有一個,那就是增兵寧武關,讓周遇吉死死地釘在那裡。

鞏永固舉賢不避親,張口就推薦了一個自家人。

“陛下,臣推薦左都督劉文耀率軍支援寧武關。

劉文耀武藝高強,精通兵法。

如果讓他率軍一萬支援寧武關。

順便再給周遇吉帶過去十萬石糧草。

那麼微臣相信李自成不付出三十萬人以上的代價絕無可能破關!”

鞏永固的說法毫不誇張。

寧武關建於兩山之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對於攻城方來說不付出十倍的代價根本就沒有破關的可能。

上一世周遇吉打出來的戰損比是多少?

答案是1:17,李自成差點沒哭死。

劉文耀的親大哥劉文炳趕忙阻止道:“不妥,不妥。

文耀身為皇親國戚帶兵出征。

臣恐朝中大臣指責陛下任人唯親!”

“呵呵,朝中大臣!”崇禎冷笑。

朝堂上的大臣十個裡有八個不是好東西。

崇禎也是從罪臣張縉彥口中得知了很多辛密。

戶部左侍郎、晉黨黨魁黨崇雅勾結八大晉商向流賊和建奴出售物資。

誰給的價格更高他們就把東西賣給誰,絲毫不顧忌大明的死活。

內閣首輔兼戶部尚書陳演為二十三家商號提供便利。

這些商號用重金賄賂陳演後明目張膽地做起了走私生意。

類似的大蛀蟲還有好幾個,崇禎之所以沒跟這些人清算是因為時機不對。

當務之急是打贏跟流賊之間的戰爭,大戰之前不宜內亂。

溜號過後的崇禎立刻有了決定。

“命京營總督李國禎組織一萬精銳士兵候命。

命戶部緊急採購十萬石糧食。

購糧的20萬兩白銀由朕的內帑來出。

命左都督劉文耀十五日後率軍出征。

大軍直達寧武關,寧武關防守事宜仍由山西總兵周遇吉負責。

劉文耀不得干預周遇吉的作戰部署。”

“陛下聖明!”劉文炳和鞏永固同時說道。

崇禎難得清醒了一回。

他派出自己的心腹劉文耀率軍出征。

這可以保證援軍和物資全部順利抵達寧武關,否則這一路上麻煩事少不了。

崇禎怕周遇吉久戰斷糧,不惜自掏腰包給周遇吉張羅了十萬石糧食。

這筆抄家得來的錢崇禎還沒捂熱乎呢,一下子就花出去二十萬兩。

要說崇禎不心疼那肯定是假話,他心裡已經在滴血了。

崇禎最英明的地方在於不準劉文耀干擾周遇吉的指揮思路。

劉文耀是正一品的大都督,周遇吉是正二品的邊關總兵。

從官職上來看劉文耀比周遇吉的官更大。

但劉文耀是京官,疏於戰事。

而周遇吉作戰經驗豐富,由他指揮寧武關的防禦顯然更為恰當。

對於經常犯糊塗的崇禎來說,能把這些事情全都捋明白實屬不易。

估計崇禎也是被亡國的威脅給逼的,人只有到了退無可退的時候才會突破和成長。

京師北線的防守總算是有眉目了。

不過幾人現在只能在紙上談兵。

等寧武關那邊真的打起來,戰況的慘烈程度簡直無法想象。

一旦劉文耀的兵馬和糧草到位,周遇吉便擁有了兩萬精兵和充足的糧草。

屆時李自成不死掉三十萬以上的士兵很難啃下寧武關。

問題是李自成如果真的在寧武關城下損失三十萬大軍。

那麼他還有能力一口氣打通關大明的北部防線嗎?

這個可不好說,非常地不好說。

對於李自成來說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

北線的防禦暫時有眉目了,崇禎接下來要考慮的是京師南線的防禦問題!

閱讀全部

相關推薦

評論 搶沙發

登錄

找回密碼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