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父葉母不想整宿整宿的為錢發愁,二人看向方小芝。
葉母苦口婆心的勸方小芝:“小芝啊,阿烽在外確實辛苦,可娃兒們都要讀書,苦也就苦這幾年,等老大老二讀出來有工作了就輕鬆了。”
老四老五比葉父葉母更緊張,她們想念書,如果父親不去做工她們就沒錢唸書,不能像大哥一樣考大學,不能成為城裡人。
一輩子待在山卡卡里,像她媽一樣早嫁人,幹活、生兒育女,伺候老人。
那樣的人生她們不想要。
方小芝的雙手緊緊交握在一起,被幾雙灼熱的視線盯著,迫於無奈說道:“媽,老大已經供出來了,老二沒幾個月就要高考,老三還有一年多,老四老五是姑娘家沒必要讀那麼多書,可以回家幫忙。
阿烽回來就在縣城找點活兒幹,沒那麼辛苦,每個月也能回家幾天幫幫家裡。”
老四老五難以置信地看著方小芝。
媽媽不是一直跟她們說讓她們好好上學,爭取考上大學,就算砸鍋賣鐵也會供她們的。
怎麼現在連初中都不讓她們上完。
葉烽看了眼兩個女兒錯愕的表情,問二人:“爸以前說過只要你們想念書爸就供你們,爸一直希望你們能有個美好的未來。
活的比爸媽更輕鬆幸福。
縣城的活計不好找,如果留在家裡就沒法再供你們,爸想聽聽你們的想法。”
老四葉敏立即開口:“爸,我想念書,想跟大哥一樣考上大學。”
老五葉慧看眼方小芝,小聲說:“爸,我也想念書。”
葉烽說:“我在外掙錢辛苦,你們媽媽也不容易,昨夜為了我的去留她哭了一夜,既然她不想讓我走我也得尊重她的意見。
她同意我就去,不同意的話那我就留在家裡。
實在不行就在家務農吧。”
葉烽知道自己這樣做會讓方小芝母女失和,但他不想再背鍋。
四兄妹還以為父親惹母親生氣,才讓母親把眼睛都哭腫。
原來是因為這個原因,或許以前母親哭也是這個原因吧。
一向是方小芝的小棉襖的葉敏葉慧對方小芝生出些怨念。
尤其是母親連問也不問她們就直接讓她們輟學,而父親卻徵求她們的意見,簡直顛覆了她們對父母的看法。
總以為母親比父親更愛她們,沒想到父親才會為她們的前程考慮。
老二葉亮老三葉明也希望父親去做工,家裡有點餘錢才不用時常去問人借錢。
萬一沒能考上大學還有復讀的希望。
葉烽這一手直接把方小芝架在火上烤。
方小芝被兒女們盯的很不自在,她在兒女心中一直是慈母,男人這樣做她感覺自己辛苦樹立的形象瞬間坍塌。
葉烽對方小芝有些怨念眼神視而不見,轉而看向父母:“爸媽,你們的意見呢?”
“去,肯定要去,今年的工錢都沒拿到,總不能白辛苦。”葉父一錘定音。
葉父葉母自然是希望葉烽出去。
他們每年生病去醫院看病就是筆不小的開支,大兒子兩口子掙不到錢,只能靠小兒子。
孫子們工作了也得結婚,做父母的總不能一分彩禮都掏不出來,他們還有其他孫子女和外孫。
自己和大兒子以及三個女兒女婿都沒什麼本事,小兒子多掙點錢也能幫幫侄兒侄女外甥。
葉烽點點頭:“要出去也得等過完年,這幾天你們再想想吧,我聽你們的。”
也就是說,還是得看方小芝。
早飯時誰也沒說話,氣氛很是沉悶。
葉烽要不要出去做工在家裡引起不小的波瀾,葉敏葉慧面臨著輟學,葉亮葉明也擔心自己萬一沒考上大學連復讀的機會都沒有。
二老也有著自己的擔憂,每個人都有心事。
因此葉烽沒帶禮物回來他們也顧不上。
關係到自己的未來,葉烽前腳出門,葉敏葉慧馬上就找方小芝談。
兒女會如何跟妻子鬧葉烽不管。
前世兒女對他冷淡,妻子不過是笑眯眯的說孩子們性格跟他一樣,不愛說話,外冷內熱。
好一個不愛說話,外冷內熱。
他傻不拉幾的被說服了。
該說的說完,葉烽去山上閒逛。
快過年了地裡沒什麼活,他辛苦了一年也不想做事。
南溪村總共只有十多戶人家,村裡山地多,因此住的很分散。
葉烽站在山頂往下俯瞰。
南溪村跟幾年前沒什麼變化,一如既往的窮。
可誰能想到令年輕人想逃離的南溪村在三十年後會修個大水庫,自家的房子和地剛好被佔用,補償了兩百多萬。
村裡有一半以上人家的地或者房子被修路佔了些,多少有些補償。
葉烽跟大哥葉熔一個住山上一個住山腳。
當初葉熔結婚後沒多久就分了家,大嫂嫌住山上去鎮上要多走半個多小時,不方便。
跟村裡申請宅基地就要了山腳的,包產到戶本來是分到一些山上的地,硬是拿出全部的積蓄跟人換了山下的地。
哪知運氣不大好,無論是房還是地,愣是一點沒被佔著。
就打起他補償款的主意,要跟他分一半,三個姐姐也來湊熱鬧想分一杯羹。
那時候長壽的二老已經快九十歲,除了經常往醫院跑外還是耳聰目明,思維清晰。
一半要的太多了,就跟他商量給個四成什麼的,哥姐各佔一成。
被他拒絕。
幾十年來他幫哥姐幫的已經夠多。
從他手裡拿走的錢加起來至少有幾十萬。
父母的贍養和醫療費幾十年來都是他一個人出,這下直接開口跟他要補償款。
那房子的宅基地是他找村裡批的,地也是他抽籤抽到的,父母分到的地在山下沒佔到。
憑什麼來要他的。
臉紅脖子粗的大吵一架後大哥一家跟他就沒怎麼來往,父母相繼去之後親兄弟也就成了陌生人。
跟幾個姐姐的關係也都差不多如此。
要說兄弟姐妹間有多大的矛盾,沒有。
說到底還是錢鬧的。
哥姐家的孩子要麼是兩個要麼三個,只有他家的最多,負擔最重。
他窮的時候跟哥姐借錢,只要他們有都會借,他有錢了哥姐困難他也沒少借錢,兄弟姐妹間的關係還是很好的。
他外出務工多年,省吃儉用,手裡多少有些錢。
在大城市待的時間長了眼光更長遠,知道不動產會增值。
便在房價便宜的時候在縣城買了幾處老房子,後來城市改造重新規劃。
房子被佔不但有補償款還有鋪面和房子。
新城剛改造的時候地很便宜,補償款全都用來買地蓋房,沒過幾年就成了千萬富翁。
一直在農村種地的哥姐沒聽他的勸,錯過了發財的機會,到老都只是守著一畝三分地的普通農民。
村裡蓋了漂亮的房,有個大院子,可農村的房子又能值幾個錢。
經濟差距太大手足間就有了隔閡。
除了找他借錢外,只有過年過節才會來往,還是因為父母在世的緣故。
親戚間來往少關係漸漸就淡了。
後來又因為村裡的土地的補償款更是鬧的不愉快,差不多就是老死不相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