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源站了起來,走到院子裡,看著初春蕭條的小院,腦子裡過著剛才的回憶。
原主也叫林源,生於1930年,今年剛滿18歲,家裡只有自己一個人。
本來原主家庭還算幸福,祖上是京城裡有名的廚子,父親林樹從小學習廚藝,也是周邊知名的大廚,附近的鄉親和城裡的人,家裡有紅白喜事,經常會請林樹去做宴席。
林樹的名聲也好,從來不遵循:廚子不偷,五穀不豐,那一套。
林父手腳乾淨,廚藝水平也高,在附近有口皆碑,所以也不少掙,更何況在給主家做宴席的時候,主家一幫除了給應有的錢外,也都會給些吃食,至於給什麼,那就得看主家的富裕程度了。
林父年輕的時候跟著村裡的人學過幾年莊稼把事。手腳麻利,身材高大,尋常三五個人也近不了身。不去做宴席的時候,上山采采藥,打打獵,還能增加一部分的收入。
林父在1928年冬天進城做宴席的時候,在路上救回了逃荒的林母。
兩個沒有了父母的年輕人就這麼的結了婚,第二年林母懷孕,在1930年春天生下一個男孩。
也就是林源
一家三口人的日子,過的也算幸福,就那麼過了六七年,在這個軍閥割據的年代,雖然林源到了上學的年紀,在鄉下並沒有學校和私塾,所以林源也沒有學校上,只能跟著林母在加學習認字。
同時從六歲開始,林父開始教林源廚藝和防身的功夫,家裡過的也算充實。
小山村距離京城幾十里路,兵荒馬亂對他們的影響不是很大,所以往後幾年林源一家的生活還是不錯的,富足而安康。
林母的身體因為當年逃荒虧損不小,所以生過林源後,一直都沒在懷孕。
時間到了1937年底,林母突然發現自己懷孕了,林父林母欣喜若狂,1938年一天,林源一家去京城購買生活物資。
在回來的路上碰到日寇掃蕩,躲避的路上林母不慎跌倒,從而引發早產,導致一屍兩命,一家三口變成了父子相依。
林父悲痛之下帶著還年幼的林源去根據地參加了紅黨,就為了殺鬼子,為妻子報仇。
林源也一直隨著部隊東奔西走,南征北戰,一直到45年日寇投降,抗戰結束,林父帶著已經15歲的林源又回到林家村。
然而好日子沒過多久,內線開始,林父又上了戰場。
臨走的時候交代林源:“你已經15歲,可以頂門立戶了,你要把我們老林家的香火繼承下去,咱們父子倆不能都上戰場,以前你還小,沒有辦法,我必須帶著你,現在你也快長大成人了,你必須留下,給老林家留條根”。
於是留下林源在家,獨自一人去找部隊。
兩年多了,因為到處打仗,通信困難,所以到現在音訊全無,也不知道是否還活著。
林父走後的這兩年,林源一個人獨自生活,接過父親以前的活,給人做宴席,也多虧這些年沒有把廚藝放下。
閒暇的時候上山打打獵,一方面可以賣錢,另一方面給自己添加點油水。
林源看完前身的整個記憶,頗為感慨,這十幾年的經歷,比後世絕大多數人的一生都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