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堂之上,眾人你一言我一語,都在為自己的利益爭吵不休。
一個個開始互相彈劾,互相啟奏。
陳良原本無意加入這場爭鬥,若非老朱親自點名,自己根本就不會站出來。
看著南北兩方官員爭吵,陳良並未表態,而是暗暗觀察著朱元璋的臉色。
“老朱現在已經處在爆發的邊緣了。”
就在此時,一道整齊洪亮的聲音響起。
“肅靜!”
站在兩旁的御史一開口,朝堂眾臣頓時便安靜了下來。
這時,諸位大臣才注意到朱元璋的臉色。
“怎麼?不吵了?給咱繼續吵啊。”
朱元璋緩緩開口,聽不出一絲喜怒。
但越是這樣,群臣心裡愈發緊張。
“你們不是有很多表達嗎?怎麼現在都啞巴了?”
群臣一個個低下腦袋不再說話。
開玩笑,這時候誰要上去觸朱元璋的眉頭,輕則腦袋搬家,重則夷滅三族!
就在這時,一道平穩有力的聲音忽然在殿內響起。
“臣支持陛下分南北榜取仕,陛下,此事就這麼定了。”
“以後年年都是如此,陛下天威,誰敢再有異議?”
此話一齣,眾人紛紛將目光放在開口之人身上。
陳良雙眼微眯,見他站的位置加上他一身紅袍,陳良隱約猜測出對方的身份。
“丞相,可是……”
“沒有什麼好可是的!這次南北學子之爭的教訓還不夠嗎?”
“陛下既然有解決辦法,我們只需依命行事即可。”
朱元璋眼神掃過說話之人,不經意般開口道:“胡惟庸,你可是淮西人士。”
“你們南方籍的官員可都不贊成南北分榜啊。”
朱元璋道破對方身份,果不出陳良所料。
“按照歷史進程,過不了多久,胡惟庸就會被處死。”
陳良在腦海中翻閱著有關胡惟庸的歷史故事。
“陛下,這和我是什麼地方的人沒有關係。”
“臣只是覺得,這位御史說的不錯。”
“若不這麼做,將來北方百姓離心離德,大明就不是完整的大明瞭。”
“甚至會對未來的大明造成極大的隱患。”
“即便是為了自己一方的利益,首先也該為國家著想。”
“不然,國家有失,朝堂諸公又有何利益可言?”
胡惟庸一番話讓朱元璋原本陰沉的臉色平靜下來。
“你們都給咱聽聽!”
“都是南方人氏,人家的大局觀比你們強多了!”
眾南方官員一個個噤若寒蟬,眼神偷偷瞥向站在最前端的胡惟庸。
“這件事就這麼定了!至於你們!劉三吾,白信蹈!”
“你們身為考官,此次科舉嚴重瀆職!”
“嫉賢妒能,故意壓下優秀的北方學子試卷!”
“任人唯親,以致賢能之士欲報國無門,不能為我大明朝效力!”
“以及韓宜可,身為左副都御史,負有監考重任!卻嚴重失職!”
“來人吶!把他們都給咱打入……”
話音未落,胡惟庸突然撲通一聲跪在地上。
“陛下!”
朱元璋聲音一頓,目光冷冷的放在胡惟庸身上。
“陛下!萬萬不可!”
“歷年以來,主要負責大明科舉,都是這幾位考官,哪能輕易殺之?”
“北方人心固然重要,但若是殺了幾位考官,日後誰還敢為我大明主持科舉?”
“陛下,現如今事情已然解決,北方學子再不會被埋沒。”
“幾位考官也只是一時糊塗,陛下該處罰處罰,但切不可取他們性命啊陛下!”
說完,胡惟庸一頭磕在地上。
見狀,眾人亦跪伏在地,為劉三吾等人求情。
就在此時,朱標忽然進入奉天殿內,二話不說便跪在地上。
“父皇!丞相所言極是,儘管他們有錯,也應該給他們一個將功補過的機會!”
看到自己的兒子都在為劉三吾等人求情,朱元璋在心中輕嘆一口氣。
“標兒,你到底是不懂咱這麼做為什麼,還是單純太過仁慈?”
朱元璋心裡感嘆,表面上依舊面色冷毅。
就在這時,陳良忽然也跪在地上。
“陛下,若真殺了幾位考官,倒顯得北方學子心胸狹隘不能容物。”
“況且日後科舉還需要幾位考官主持,他們為大明效力這麼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還望陛下給他們一個將功折罪的機會。”
見朱標都來為了劉三吾等人求情,況且這時候馬皇后也還活著。
劍鞘還在,老朱這把劍還不到真正大開殺戒的時候。
這幾個人大概率是殺不了了。
倒不如賣南方集團一個順水人情。
“劉三吾,白信蹈,張信韓宜可給咱聽著!”
“你們的腦袋權且寄下,若是日後科舉再有類似的情況出現。”
“咱誅爾等九族!”
此話一齣,劉三吾等人頓時如蒙大赦,一個個高呼:謝陛下不殺之恩。
“南北分榜取仕,從今日起便昭告天下,陳良,此事就由你來負責。”
處理好南北榜事務後,群臣無事啟奏,便一個個散去。
隨後,陳良便連同幾名御史前往貢院,將此事張榜佈告。
而此時,貢院門前已是人湊攢動。
隨著陳良等人將此事張榜,佈告天下。
其中夾雜著許多有識之士,以及和陳良一同進京趕考的北方學子。
“看!那不是陳良嗎!”
“陳良現在已經是翰林學士兼御史言官,這件事由他來佈告再合適不過。”
“從今往後,大明便分南北榜取仕,年年如此!”
看到榜上佈告的內容,一眾北方學子一個個淚眼婆娑。
“我們總算熬出頭了!”
“我立刻修書一封,將此事告與夫子!”
“吾皇萬歲!”“天子聖明!”
一陣陣歡呼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
眾北方學子一個個喜笑顏開,與之鮮明對比的,便是站在貢院外的南方學子。
此時,他們一個個冷著臉看向貢院內。
“哼,分榜取仕又如何?朝堂之上不還是我們南方說了算。”
“就是,這些人以為就此萬事大吉,等真正進入朝堂,他們才知道箇中滋味!”
“這些事都是因那個御史陳良而起,必須想辦法給他排擠走。”
以陳安,宋琮為首的南方學子深深看了陳良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