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宋二哥,今晚的飯桌上氣氛活躍了不少。
飯吃得差不多,宋青青清了清嗓子道:“今天大家都在,我想跟大家說個事情。”
所有人的目光都轉向宋青青。
“我打算去部隊……”
“不行。”五道聲音同時響起打斷了宋青青接下去的話。
宋二哥:“青青,這婚退了就退了,哥給你介紹更好的,徐長征這麼傷害你,你還上趕子去找他。”
宋父:“青丫頭,你別再想著那臭小子了,他不配。”
宋母:“青青啊,這兩天我以為你都想明白了,唉。”
宋三哥:“青青,天下好男人那麼多,你就別想著那顆歪脖樹了。”
宋大哥:“小妹,徐家不是個好去處,退了也好。”
……
宋青青:“你們先聽我說完,徐長征是要找的,要找他把婚退清楚,他們家還欠我們好多錢,都要算明白。”
“但是我去部隊也不是為了找徐長征,五爺給我寫了推薦信,推薦我去西南軍區的軍醫院,這麼多年我跟著五爺學習醫術,但畢竟我們這是個小地方,沒那麼多實踐的機會,所以五爺也推薦我去鍛鍊鍛鍊,我也想出去走走看看。”
宋父:“這是個好機會,但是你一個女孩子去外面,我們不放心。”
宋青青:“爸,放心吧,五爺有徒弟在那邊,有人罩著我。”
“高中畢業後我在家也沒啥事幹,現在退婚了,我呆在這裡還不如出去看看,有這麼好的機會我也不想錯過。”
退婚這件事情,雖然今天大家都避著不談,這個年代在農村,女子被退婚,流言都能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看到宋青青態度已決,這確實也是個好機會,出去看看也好,大家也沒有阻止的理由。
宋二哥:“青青,你要去也行,我請幾天假,送你過去,把你安頓好我再回來,爸媽也放心。”
“二哥,真不用,我都這麼大了,沒什麼不放心的,我自己能行,你的工作請那長時間的假也不好。”
宋三哥:“二哥工作不好請假,我去送吧,少掙幾天工分沒事。”
“三哥,真的不用,對了,你高中的知識也不要放下,有時間就多複習複習,說不定哪天就能考大學了,你是我們家最有希望上大學的。”
“唉,這情況哪裡還有機會上大學。”
“三哥,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你只要不放棄就能有機會。”
宋三哥宋建陽從小就聰明,比宋青青大一歲,這年代不能上大學,高中畢業後,在大隊裡當了個記分員,兼一些文書工作。
宋三哥平時閒下來就喜歡看書,不能考大學確實是他的遺憾。
宋青青:“好了,大家都不用送我,我也是上過高中的,出門也不至於找不到地方,那邊五爺也打好招呼了,你們也不用擔心。”
上一世自己一個人走南闖北,多次出國交流學習,出個門哪裡還需要人送啊。
“青青,那你打算啥時候走?”宋母問道。
“等爸過完生日去吧,今年剛去應該不能回來過年了,我到那邊就給你們寫信。”
宋父生日是十天之後。
“那沒多少時間了,我得給你準備些東西。”
“好呀,有媽真好,我都不用操心了。”
真是兒行千里母擔憂,當母親就是有操不完的心,也不能拂了母親的一番心意,這個時候總要讓她做點什麼,緩解她的不捨之情。
接下來十天時間,宋青青也沒閒著,不是上山採藥,就是在五爺的藥房裡搗鼓東西。
準備一些藥膏和藥丸子,藥粉,還有一些護膚品。
有些材料是從空間裡面拿出來的,有些是五爺那裡的,反正最後做成的成品也看不出什麼來。
五爺也不管她,讓她自己折騰。
宋青青準備的一些藥是留給家人的,裝好瓶子都寫好用途和用法,交給宋母。
有一部分藥是她要拿走的,她要拿走的基本都放在空間裡面了。
這段時間也幫著五爺救治了三個病人,收穫50積分,一些大米麵粉。
宋青青悄悄把物資以去鎮上採買作掩護,都放在家裡,這個缺衣少食的年代。
大米麵粉都是一些難得的精糧,宋母也說過她,說她買些自己要帶走的東西就行了,還惦記家裡。
對了,宋青青的系統升到1級,多了一個重要功能,那就是優優解鎖了檢測功能,對於病人,優優可以幾分鐘內給出一份詳細的病情診斷。
為了測試這個功能,宋青青給家裡每一個人都做了一個全面的體檢,好在大家身體都還算健康。
就是宋父宋母有點小毛病,宋父的胃病是之前的老毛病了,只能慢慢養,宋青青給你留下了調理的藥。
宋母有風溼,一到變天就腰痠背痛。
宋青青給她做了藥膏貼,這個配方還是之前姥爺家的祖傳秘方,宋青青用的是最好的一個改良配方版本,效果很好,在前世可是一貼難求啊。
這過程中還檢測出大嫂已懷孕1個月了,宋青青也不敢說得很肯定,只說是感覺像喜脈,時間還早,不太確定,但是需要注意身體。
知道宋家又要添新人了,全家都很高興,特別是大哥。
宋家是真的從前段時間的陰霾中走出來了。
宋青青還在一次去廢舊站裡面淘換舊物的時候找到了一套高中的複習資料,拿回家給了宋三哥,並叮囑他有時間一定要好好複習。
宋三哥看到妹妹的執著也是很無奈,就憑妹妹的這一腔熱血,他也不能辜負。
後面還真成了村裡的第一個大學生,這是後話了。
他的工作是記分員,比其他人做苦力的要輕鬆一些,也是因為他讀到高中,人又聰明,才得了這份工作。
工作輕鬆,平時閒下來他也很喜歡看書,也經常去廢舊站裡面淘換一些舊書回來看。
單純就是喜歡看書,但是能考大學,這事真不敢想,高考都取消好多年了,知識分子都下鄉參加勞動,誰還想著還能上大學啊。
宋家對孩子們的教育還是很重視的,除了宋大哥讀到初中不願意讀了,其他幾個都是讀到高中畢業了,這在鄉下都是很少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