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羽貴妃,因先皇不忍分離,將其留在了身邊,在先皇駕崩後,羽貴妃傷心欲絕,為先皇殉了情……..
後來,小小少年不負先皇期望,幾年後就嶄露頭角,還主動參軍,從一個小兵,一路成長為戰王,守護著邊境的和平,
只可惜,天妒英才,戰王在一次回墨都述職時,不幸遭遇了歹人襲擊,被重傷生命垂危。
皇帝顧念戰王功績,派出多名太醫為其診治,最終人雖然醒了,可由於中毒太深,已無力迴天,
不過寧羽齊的手下,皆忠心為主,都不願放棄,四處尋醫時,總算找到一位名醫,幫寧羽齊將毒素壓制,保住了性命。
就是可惜,寧羽齊膝蓋原本就受了重創,又將毒素壓制到了腿部,導致他那雙腿,算是徹底廢了,
皇帝感念戰王曾經的付出,特保留了戰王的封號,準其在墨都養傷,又重新派了人,接替戰王守衛邊城。
然而,戰王接受不了身體的殘疾,脾氣開始變得暴躁,易怒,戰王府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死一批下人,
據說都是因為服侍不好,惹怒了戰王,被戰王施以殘忍的酷刑,折磨而死,甚至就連皇帝賜下的人,都沒能活過當晚。
漸漸的,戰王嗜血,殘忍,恐怖的名聲,被人們越傳越邪,更是蓋過了他曾經的一切……..
不過,頂替了原主,有著原主真實的記憶,加上看過不少類似的書,歐陽青覺得,
所謂的“書中世界”,其實只是片面的“提取”,將真實發生的十幾年,用含糊的詞幾筆帶過。
為的只是,突出他想要突出的人或劇情,所以,歐陽青如今,對這本所謂的“書”,抱有遲疑態度,
只參考發生的事件,至於裡面的具體人物,她有自己的判斷,畢竟於她而言,身處這世界,所經歷的才是真實的。
就說戰王這事兒,以她的認知和判斷來看,真實的過往應該是,先皇對寧羽齊的疼愛,
令一眾有野心的皇子,生出了忌憚,於是提前開始了各自的謀劃,最終,皇帝更勝一籌,
他把控了全局,逼宮了先皇,令其傳位,先皇見大勢已去,無奈只能答應禪位。
不過,先皇為了保住寧羽齊,提出禪位的條件,是將寧羽齊封王,並賜予封地,
且為了打消皇帝,斬草除根的念頭,先皇將最偏遠的黃西郡,賜給寧羽齊作為封地。
要知道這黃西郡,不僅位置偏遠,實際可居住的面積,還特別的小,而且,那裡幾乎全是山林,
沒多少可耕種的農田,所以,那裡的人,基本都是靠山吃山,條件艱苦的很。
此外,黃西郡的隔壁清水郡,還是墨陽國的三大流放地之一,眾所周知,為了給流放之人教訓,
選擇的流放地,都不是啥好地方,而兩郡之間,僅隔著一條山路,可見那地方的艱難。
皇帝為了能“名正言順”,加之又處理了不少手足,為著名聲考慮,又見先皇這般安排,
皇帝倒也不是不能,留寧羽齊一條命,反正孩子還小,更何況,他還有羽貴妃作為人質。
是的,歐陽青認為,羽貴妃之所以留在墨都,根本就不是什麼狗屁情深,先不說先皇已然必死,
他又豈會不知,在他死後,羽貴妃的下場和作用?若他有心愛護,又豈會真的將人留下?
而羽貴妃所謂的殉情,想必是先皇死後,她不願成為兒子的累贅,選擇了自戕,
皇帝雖不懼一個小小少年,但也不想給自己樹敵,也顧及著名聲,乾脆藉著先皇的死,將羽貴妃說成是殉情。
若非如此,歐陽青覺得,除非羽貴妃是戀愛腦,不然哪個母親,會留自家兒子,去搞殉情那套,
至於後來,歐陽青猜測,皇帝雖說是放過了寧羽齊,可他生性多疑,自然會派人監視著。
起初的幾年,寧羽齊年紀尚小,倒也相安無事,可隨著寧羽齊漸漸長大,還將黃西郡,治理得有模有樣,
這般的優秀,自然令皇帝十分不爽,於是,皇帝又開始作妖,剛好那些年邊境不穩,戰亂頻發。
周邊時不時,就被鄰國騷擾,皇帝便以看中培養為由,將寧羽齊調去了戰場,讓其從小兵做起,
還美其名曰,以身份壓人,不利於樹立威信,只有憑藉自身的能力,一步步打拼下的功績,才能令人真正的信服。
皇帝興沖沖的以為,要不了多久,殘酷的戰場,就能給他帶來好消息,卻是萬萬沒想到,
寧羽齊一路高歌,屢立戰功,哪怕他從中作梗,不想承認,也無法在眾目睽睽下,抹除寧羽齊的功績。
最主要,就連原主所在的莊子,都能聽說邊境吃緊的消息,可見那時,邊境情況有多危機,
可謂容不得一點閃失,即便皇帝再恨,權衡利弊下,還是必須以大局為重,畢竟一旦國破,他這個皇帝只有死路一條。
於是,皇帝假惺惺的,做出一副好哥哥的態度,甚至還將寧羽齊,晉封成為戰王,統領邊境三十萬大軍,
而寧羽齊也不負眾望,越戰越勇,最終將鄰國重創,簽署了和平條約,允諾今後絕不再犯。
寧羽齊作為主帥,皇帝自然要進行褒獎,而在原主的記憶中,曾有一次燒火時,聽馮婆子和王婆子唸叨,
說什麼戰王班師回朝,皇帝還至城門親迎,只可惜,不能隨意離開莊子,沒機會見到那般的場面。
當時,王婆子還打趣馮婆子,說人家都是小姑娘去看,說不定能找個如意郎君,
她馮婆子都一大把年紀了,難不成還想要第二春?倆人嬉笑半天,最後還拿原主開涮。
嘲諷原主沒機會去湊熱鬧,不然沒準兒還能,招個大頭兵女婿,也算是出人頭地了,
之後,還隱約聽莊子上的人說,戰王是如何的英勇,保家衛國,是咱們老百姓的保護神。
那麼根據這些記憶,歐陽青斷定,當時,寧羽齊帶著部分將領和士兵,回墨都受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