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倉裡倒是有點舊麥子,加上今年從自留地收回來的新麥子,應該能湊三五百斤,可是當地人什麼都稀罕,就是不稀罕麥子,估計神仙更不稀罕,再說白牡丹一個人,一年也吃不了多少麥子。
李玉花是外來戶,她家來褲襠村的時候,白牡丹已經還俗了,不知她的胃口有多大,但聽村裡的人說,以前外村來求白牡丹辦事的人,有給錢的,有給肉的,有給雞蛋的,甚至有出手闊綽的,整隻羊整隻羊地送,就是沒有送麥子的。
最後李玉花給丈夫和公公下了一道死命令:明天逮兩隻兔子回來!
那時的西北農村,還沒有被完全開墾,到處是荒地,長著各種野生植物,諸如紅柳、紅柴、絡綝、苦豆、艾草、竹笈等。
這些植物養活著一幫野兔、野雞一類的野生動物,但並不多,不常見,偶爾見了也捉不住。
因此,徐家父子對這條死命令表示為難,逮一隻都難,何況兩隻,何況時間這麼緊迫。
李玉花咬牙切齒地說:“就算挖地三尺,也要給我逮兩隻回來!”
第二天一早,徐家父子帶著棍棒和麻袋,領著家裡的大黃狗,向野外出發了。
捉野兔最好的季節是冬天,那時野外可吃的食物稀缺,野兔們被迫擴大覓食範圍,極易暴露在人們的視線中,在它們行進的路線上設置一些繩套或陷阱,捕捉難度並不是很大。
尤其是在下大雪後,野兔在雪地裡跑不快,放狗去追,十有八九能追住。
然而現在是數伏天,兔子最怕熱,它們可吃的食物又到處都是,隨便出來轉一遭,就能吃得飽飽的,然後躲進洞裡避暑,整天不出來。
徐家父子知道“守株待兔”的成功率不高,就主動出擊,尋找兔子洞。
可是兔子洞一般在雜草間極為隱秘的地方,又因“兔子不吃窩邊草”,周圍沒形成鮮明的特徵,極難找到。
二人一狗從早晨奔波到太陽落山,一無所獲。
倒是遇見過一隻野雞,追了半天沒追住,大黃狗雖然跑得快,也很盡責,奈何沒長翅膀。
在往回走的時候,大黃狗忽然奔到一道土梁前,站在那裡,回頭衝著徐家父子吠叫。
兩人過去一看,土樑上有個淺淺的洞,洞裡蜷縮著幾隻刺蝟。
相比捉兔子,捉刺蝟就容易多了。
愚蠢的刺蝟,以為自己有了一身“盔甲”就可以高枕無憂,所以不像兔子那樣把窩建在隱蔽處,往往隨便找個地方,扒個不太深的巢穴,就拖家帶口地住進去了。
當地農村人經常能見到刺蝟,但他們從不吃刺蝟肉,至於原因,不得而知。
事實上,本地人除了吃野兔和野雞肉外,其他野味都不吃。
而大多數的當地人,連野兔和野雞肉都沒吃過,只是覺得能吃,只是聽吃過的人說很香,外酥裡嫩,味美汁鮮。
所以本地人看見刺蝟,往往秋毫無犯,這大概也是本地刺蝟沒有危機意識的原因吧。
不過,有些頑皮的孩子會捉來刺蝟玩,玩上兩天,新鮮期過了,也就不管了,任其自生自滅。
如果在平時,徐家父子看到這窩刺蝟,不會有太大的興趣,但是今天不同,李玉花給他們下了死命令,捉不到兔子,那就捉幾隻刺蝟回去交差吧,最起碼能證明他們沒偷懶,總比空手回去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