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陵,是明十三陵中最撲朔迷離的一座。
因為朱祁鎮沒有預先建造陵墓,到他死後才建的,他死前立下遺詔,讓皇后與他合葬,還有其他妃嬪死後,讓她們都葬在裕陵。
那麼問題來了,明憲宗朱見深的生母,並不是錢皇后啊。
生下朱見深的是周貴妃,母憑子貴,後來成為了周太后。
周太后並不願意錢皇后和其他嬪妃與英宗合葬。
但是,此乃英宗遺詔,不得不尊崇,於是,周太后和大臣們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爭著爭著還沒有討論出個好歹,萬萬沒想到,在成化四年六月,英宗的錢皇后居然病故了?
這就壞了,你總不能把人家的遺體晾在一邊吧?
周太后對錢皇后的喪禮是百般阻撓,她根本不同意錢皇后進入裕陵,她只想著自己一個人跟英宗合葬。
理由是,錢皇后沒有兒子,應該比照宣宗朱瞻基胡皇后之禮,讓她葬到別處去。
但是有英宗遺詔在,又有明朝禮法在,當時很多大臣不同意周太后的看法,他們為之據理力爭。
時任文淵閣大學士的彭時提出一個折中的方案。
“皇上大孝,當以先帝之心為心,先帝待慈懿娘娘始終如一,今若安厝(錢)於左,虛其右(周)以待後來,則兩全其美,庶不失先帝之意。”
當時主持修建裕陵的太監動了手腳,原本朱祁鎮是打算讓皇后嬪妃與自己全部葬在一個墓室之中,沒想到他們搞出來兩個墓室,且不相通。
明憲宗朱見深當時很無奈,他夾在英宗遺詔和禮法還有母親的訴求之間,左右為難。
他嘆了一句“朕心終不自安”,然後沒幾年駕崩了,又將這個難題留給他的兒子明孝宗。
……
等到所有人都換好防護服後,張教授拍拍手,示意大家集合。
“前些日子,部隊的同志已經幫我們清理了現場,並且加固了地宮入口。”
因為一場地震,裕陵的地宮入口直接被暴露出來,根據先頭部隊勘探,懷疑地宮內部的穹頂也受到了影響,裕陵很有可能隨時坍塌,從此長眠地下。
最要命的是,近段時間大雨不斷,雨水滲入地宮,已經對地宮前殿的陪葬品文物造成破壞。
目前還不知道,英宗皇堂和皇后玄堂是否浸了水。
所以,才要進行搶救性挖掘。
這是一次極其危險的任務,因為在此之前,此處餘震不斷。
萬一,在挖掘過程中,這片區域又一次發生強震怎麼辦?
穿過金剛門,隨行的方遠打開柔光手電筒。
一路走在隧道劵,映入眼簾的,墓道兩邊竟然有壯觀的龍形浮雕,浮雕用和田玉石雕刻而成,其工藝之美,令人讚歎。
張教授激動道:“快,快用三維掃描儀記錄下來!還有你們幾個,將浮雕從牆壁剝離,記住,萬分小心,千萬不要毀壞文物。”
考古隊員一路前行,不知不覺眼前出現了岔路口,見到眼前景象,他們停住了。
有人問道:“怎麼走?”
張教授望了眼朱祁鈺,他呵呵笑道:“祁鈺,你的看法呢?”
其實,關於挖掘計劃,早就開會討論過,只不過當時朱祁鈺在國外,沒有參加。
張教授如此問道,是想考考學生有沒有做過功課。
朱祁鈺直接回答:“周太后薨於弘治十七年,明孝宗召集大臣進宮商議。”
“根據《李東陽對錄》記載:上袖出裕陵圖一紙,指示陵門內有二隧道,其一西行北轉而至者,為英宗皇堂。虛其右壙而中有道,可通往來,其一東行北轉而至者,為孝莊玄堂,相去可數丈,中隔不通。”
“西行北轉為英宗與周皇后墓室,東行北轉為錢皇后墓室,具體先去何方,就看你們自己決定了。”
根據明朝禮法,“正中為尊,左位次之。”
如果明英宗和兩位皇后在一間墓室中合葬,那麼他的棺槨必定要擺放在中間。
由於分開兩間墓室,所以往左邊隧道走,就是英宗皇堂。
周、秦、漢時,以“右”為尊,從東漢至兩宋,逐漸形成左尊右卑。
到了元朝,一改舊制,規定以右為尊。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復改“以左為上”的禮制。
……
很快,考古隊內部出現了分歧。
“我建議先去英宗墓室,別忘了,這次可是搶救性挖掘。”
“我不同意,不管怎麼說都是帝陵,小心為上最重要。”說話的那人是文物保護學家。
地質學家反駁:“餘震不斷,下一次不知道何時降臨,更不知是否強弱,沒多少時間小心了。”
有人認為,應該按照原計劃先挖掘英宗墓室,有人認為,錢皇后墓室看似毀壞嚴重,理應先去保護性挖掘。
眾人望向隊長張教授,在眾人之間他最權威,讓他做出最終決定。
“可以分批進行,趙昊,你向東而行,帶15人開啟錢皇后的墓室。”
“方輝,你帶剩下的人去英宗墓室,記住,先開啟周皇后的棺槨,等人員集合後,再開啟英宗棺槨。”
“對了,朱祁鈺,你也跟著我來吧。”
……
朱祁鈺跟著張教授等人,穿著防護服,套上水鞋,小心翼翼的穿過了前殿石門廢墟。
方教授痛心疾首的捶胸喊道:“這可是由漢白玉雕刻而成的呀,可惜,可惜。”
石門,在地震中被摧毀,部隊的同志連夜將碎塊拾撿搬運出來,或許,後續可以通過文物修復,重現光彩。
既然石門都被砸壞了,那阻攔眾人進入地宮的第一個難題,也就迎刃而解。
昨夜傾盆大雨,一直下到今日清晨7點方才停息。
在這段有限的時間裡,部隊的同志冒著暴雨用沙包建起防洪堤,並用機器將墓裡的淤水抽取乾淨。
“小心點,別摔倒了。”張教授小聲叮囑,地面上殘留有淤泥。
眾人來到中殿,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漢白玉雕刻而成的九龍寶座,與定陵規格差不多。
有意思的是,寶座旁邊應該有兩個漢白玉矮椅,分別象徵著明英宗的孝莊和孝肅皇后,而這裡卻只有一個?
寶座四周,擺放著大量精美的瓷器和陶俑,有部分被洪水衝倒,散落地面。
即便如此,樣式之精美,物料之豐富,幸運的是,地震並沒有毀壞這裡的文物,讓在場的所有人都為之大喜。
此處的規格,倒是與定陵不太一樣,定陵前殿並無擺放太多隨葬品,更多是起到祭祀作用。
張教授呢喃道:“難道說,英宗的隨葬品已經多到後殿都放不下了嗎?”
他下意識還是會與定陵進行對比。
舉著攝像機的兵哥哥,記錄下這珍貴的一刻。
一口繪製著“雙龍戲珠”紋飾的青花雲龍大瓷缸,表面寫著【大明成化年製】,裡面裝滿了人魚煉製的油,這是墓冢的長明燈,此時此刻已經燃燒殆盡,完成了它的使命。
“小黃,你安排人將這些運送出去,記住,千萬要輕拿輕放。”
…….
即便眾人戴著防毒面具,穿著無菌防護服,濃郁的腐朽陰氣依舊會若有若無的鑽進來,讓人忍不住顫慄。
如今擺在眾人面前,一共有三條路。
其中,左邊和中間兩條路,都是可以通往英宗皇堂的。
“小莫,你先去探探路。”
國家考古隊還是第一次進入裕陵,文物局的勘查是通過紅外線設備,在外面掃描出來的大概,具體裡面被地震破壞成什麼樣子,只能現場查驗。
不多時,小莫歸來,他彙報:“張教授,西隧道和東隧道已經被完全堵住了,只有中間這條路能走。”
“啊?”此番變故,讓眾人心頭一緊。
不對啊,昨夜勘測到的結果,只有前往錢皇后的東隧道被毀。
“恐怕是,地陷了。”一名地質學家這麼說道,“地震讓地宮穹頂出現裂紋,加上連夜暴雨,雨水沁入泥土增加負重,最終不堪重負,導致這樣的結果。”
張教授臉色凝重,他意識到搶救性挖掘務必要刻不容緩。
“諸位,不要站在這裡發呆了,按照原計劃,迅速行動起來。”
眾人立即快步奔跑起來,由於裝備厚重,速度並不快。
終於抵達後殿,張教授第一時間望向左側的英宗皇堂,瞬間雙目通紅,急得跺腳。
“完了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