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楚昌離開,內室便只剩下楚定馳一人。
他環顧四周,靜靜地看著面前只存在他一人痕跡的內室。
他和慕映煙成親後,按照規矩應該住在公主府,但楚定馳是鎮國公府獨子,鎮國公又在外領兵,常年不在家,梁氏一人在國公府,難免孤單,慕映煙便主動提出每月陪楚定馳到國公府住一旬。
雲和軒是楚定馳從小到大住的地方,也是國公府內僅次於正院的院子,他成親後回家住也是住在這裡。
慕映煙陪他回來,自然也是住在這裡。
因此,在他們成親後,楚定馳便讓人按照慕映煙的喜好重新修繕了一番雲和軒。
看著如今還沒有修繕過的房間,楚定馳終於確定了自己重生的事實。
雖然從十年後重生回來,聽起來有些驚悚,不可置信,但事情已成定局,楚定馳不是自尋煩惱的性格,便坦然接受了這個事實。
接受他回到了還不曾威逼慕映煙嫁給他,更不曾和慕映煙相敬如賓十年的事實。
想到清醒前夢到他求娶慕映煙的那一幕,楚定馳不由得苦笑。
那一幕是他和慕映煙十年婚姻的開端,也是他心裡永遠的一個坎,每每想起這一幕,心底的聲音都會提醒他,慕映煙不是心甘情願嫁給他,他如今的一切都是他用卑劣手段得到的。
所以,慕映煙不愛他很正常,他連質問的勇氣都沒有。
哪怕那十年間他無數次在他們親密的時候,想要問慕映煙心裡有沒有他,但話到嘴邊又咽了下去。
其實,他們的婚姻在外人看來很恩愛。
楚定馳一直潔身自好,娶了慕映煙後更是夫君中的典範,從不去勾欄之所,外出應酬也不會叫女子作陪,對慕映煙更是貼心,記得她的一切喜好。
而慕映煙同樣給足了楚定馳體面,在正宣帝駕崩後,她被封為監國長公主,輔佐新帝處理朝政。
但手握大權的她,並未忘記為人妻為人兒媳的本分,她不僅每月陪楚定馳為國公府小住,每逢梁氏的生辰,她也會精心準備,同時將家宅內務打理得井井有條,從不讓楚定馳為家事操心。
如此種種,外人看在眼裡,便深信楚定馳和慕映煙夫妻情深,最開始那種慕映煙是為了穩住鎮國公才下嫁楚定馳的傳聞消失得一乾二淨。
想到他死前,還有同僚羨慕他們夫妻情深,楚定馳不由得面露苦澀。
慕映煙冰雪聰明,傾國傾城,不論是作為妻子,還是作為國公府的兒媳,她都挑不出一點錯。
哪怕在子嗣上,她也為他生下了國公府的下一代。
她,只是不愛他罷了!
楚定馳痛苦地閉上眼睛。
二十歲的楚定馳,意氣風發,認為天下事無可不為,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三十歲的楚定馳老成持重,深知天下人力有盡頭,感情之事強求不得,不愛就是不愛,時間並不會改變什麼。
這一世,他選擇放手!
……
皇宮內,鳳儀宮
正宣帝正在陪皇后和一雙子女用膳,他穿著一身明黃色常服,相貌俊朗,雖年過四旬,依舊風姿卓越,只是那蒼白的臉色為他平添了幾分虛弱。
咳咳——
正宣帝剛放下碗筷,便猛地咳了幾下。
一旁的皇后立刻放下碗筷,連忙拍打正宣帝的後背,臉上止不住的擔憂:“陛下——”
正宣帝順了順氣,便握住皇后的手,柔聲道:“梓潼,莫要擔心,朕無礙。”
對面的慕映煙看到這一幕,道:“父皇,太醫們都讓您靜養,切莫再過勞累,嚴相和沈相都是肱骨之臣,相信有他們在,朝堂上亂不了,您要好好休息才是。”
正宣帝自幼身子便不太好,這些年雖然一直在靜心調理,但他太過勤政,太醫們的醫術就是再高明,也難以讓正宣帝痊癒。
正宣帝幾乎每年初都要生一次大病,今年尤為嚴重,甚至昏迷過去,臥榻休養了半個多月才好轉。
雖然太醫們都說正宣帝並無大礙,只需要多注意休息就好。
但慕映煙隱隱感覺有些不安,要不然也不會出聲勸阻,她一向懂分寸,之前從不干涉朝政。
一旁的太子慕元初也道:“阿姐說的是,父皇要多注意身子才是。”
被一雙兒女關心,正宣帝十分受用,又想到自己的身子,心底一沉,目光落在慕映煙姐弟身上,心思百轉,感嘆道:“不知不覺間,煙兒和元初都長大了,可以為父皇分憂了。”
正宣帝突如其來的話讓慕映煙一愣,還不曾開口,便聽到正宣帝繼續道:“你們一片孝心,朕心甚蔚,朝堂之事事關我大乾江山,豈可悉數託於大臣!只是元初年十四,貿然監國處理朝政,難免手忙腳亂,若有煙兒在一旁輔佐,想必會好一些。”
慕映煙驚了,忙道:“父皇,兒臣是女子,豈可干涉朝政!”
慕元初倒是很高興:“父皇英明,有阿姐在一旁,那些大臣就不敢欺負兒臣了。”
慕映煙瞪他一眼:“你是太子,奉父皇之命監國,誰敢欺負你?”
慕元初撇嘴:“那些大臣一個個都是老狐狸,慣會陽奉陰違,誰知道他們會不會欺我年幼,哄騙於我。”
慕映煙冷哼:“你向來心思狡詐,精明得很,誰能騙得了你!”
她這個弟弟可不是什麼純良之人,腹黑得很,誰要是覺得他人畜無害,那算是瞎了眼了。
慕元初一臉無辜,伸手扯扯慕映煙的衣袖:“阿姐,你不在我害怕。”
慕映菸嘴角抽搐:“別噁心我!”
正宣帝和皇后聽到姐弟倆的話,都忍不住笑出聲。
正宣帝笑道:“先生們總跟朕誇煙兒冰雪聰明,相信處理朝政也難不倒煙兒,至於女子涉政一事,凡事總有例外,相信朝堂諸公可以理解。”
正宣帝笑得溫和,眼底卻帶著睥睨天下的霸氣。
正宣帝登基二十年,在位期間勤政愛民,政治清明,曾經御駕親征在山海關外打敗了蒙古三十萬大軍,手握文治武功的正宣帝在朝堂上威望甚重。
他想要做的事,便是廟堂高官都反對也無用。
慕映煙一時無言。
她不知正宣帝為何會這般決定,但顯然她改變不了正宣帝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