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豈不知?
“曹軍南下在即。”
周不疑一驚,隨即明瞭。
曹操據八州之地,佔天下十三州之半!
焉能不驕?
然孫紹不羨,反嘆道:
“人於巔峰,常失珍寶。”
周不疑若有所悟。
孫紹遂賦詩回贈。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許昌,滿城盡帶黃金甲。”
劍拔弩張之勢盡顯!
曹操覽之,大笑。
“這小子嚷著要打我許昌!”
可能乎?
曹軍天下無雙。
八州之地,八倍於交州!
“粗俗之作,貽笑大方!”曹丕冷嘲。
曹操不悅,他可笑孫紹,因其為婿。
他人不行!
縱然親子亦不可。
曹丕見父色變,噤聲。
內心咆哮:我何錯之有?
連曹操亦未察。
孫紹僅遜其一籌。
八歲襲交州,奪七郡。
戰功超其父孫策。
若為己子,曹操何憂繼承?
夢中笑醒!
“孫紹,吾婿,十五歲能為此詩,你有何資格笑他?”曹操正色。
曹丕被斥,手足無措。
“父親言之有理!”只得低頭,心不服。
“少與司馬懿往來,他聰慧,你不配。”
“駕馭不了他,必被利用,我兒豈能如此無能!”
曹操冷笑。
曹丕、曹植爭鬥,他盡收眼底。
一依河內司馬,一傍弘農楊。
外人還以為他已殞地。
忽一人踉蹌衝入,泣道:“丞相,大事不妙!”
曹操一看,乃郭奕,心頭劇震。
“家父病故!”
郭奕慟哭,悲聲刺耳。
“怎可能……”曹操難以置信。
天塌之感襲來!
眼前浮現與郭嘉君臣歲月,難得知己!
袁紹官渡來襲,郭嘉無懼,書“十勝十敗”。
“紹十敗,公有十勝,兵強無用。”
“紹繁禮,公自然,此道勝一也。”
……
此論大振當時絕望之曹操。
朝臣暗通袁紹,書信如織。
曹操強撐士氣,實無勝算!
然為主,必堅信。
郭嘉挺身而出,硬編十勝。
連曹操自感牽強!
此乃最大支持!
“奉孝歿矣……奉孝竟歿。”曹操魂不守舍,栽倒在地。
“父親!”曹丕急扶。
鄴城風聲鶴唳。
風雨將至!
郭嘉生性灑脫,陳群屢劾其不羈,求懲。
曹操一笑置之,未嘗聽從。
不料反害之!
醫聖張仲景抗傷寒,九成親歿於疫。
多年鑽研,創“五石散”,載《傷寒雜病論》。
常人服之,身熱如仙。
士人稱“行散”。
經何晏改良,流傳魏晉。
郭嘉三十七病殞,或因行散。
曹操若約束,或可改命。
“是我誤奉孝!”
建安十二年(207)。
軍師祭酒郭嘉歿,諡“貞侯”。
曹操葬禮後,精神煥發。
人生新志浮現。
南下!
南下!
此念膨脹欲溢!
“吾曹孟德必平亂世!奉孝,你看好了,此吾與汝之約!”
意志愈堅。
同年,愛子曹衝病倒,臥床不起。
曹衝穎悟絕倫,與孫紹、周不疑並稱“神童”,惜體弱。
比孫紹幼二歲,幼時有“稱象”之智。
曹操甚愛,欲立為世子,與孫紹爭鋒。
奈何不可比。
孫紹在交州龍騰虎躍,文武雙全,近滅烏戈,威震南蠻。
曹衝唯智,體不支。
此刻病倒,對失郭嘉之曹操,乃致命一擊!
朝堂上,他咆哮:“天命予我曹孟德!”
“當承前啟後,復興大漢!”
曹軍備戰南下。
八州動員。
……
與此同時,劉備亦奮起。
徐庶被騙走,薦“臥龍”。
劉備三顧茅廬,得見諸葛亮,相談甚歡。
“漢室衰,奸臣竊命,備不才,欲興大業,匡漢室。”
“吾有云長、翼德義弟,趙子龍猛將,獨缺先生謀士!”
劉備真情動人,感諸葛亮。
諸葛亮獻“三分天下”之策,即《隆中對》。
“曹操擁百萬眾,挾天子令諸侯,不可爭鋒。”
“孫權據江東,險固民附,可援不可圖。”
“唯荊州劉表、益州劉璋、漢中張魯,將軍可取!”
劉備血脈賁張,似荊、益在握。
“交州孫紹如何?”
諸葛亮一怔,真是哪壺不開提哪壺!
“將軍最大敵,乃孫紹!”
“何也!”劉備驚。
“曹南下之日,即孫北上之時。”諸葛亮道。
“亂賊!皆亂賊!欲竊我大漢山河!”劉備怒。
“將軍勿急,孫紹少壯雄心,必不甘居曹下,此乃將軍之機!”諸葛亮從容。
“夾縫求存?兩面搖擺?俺大哥非草包!”張飛不滿。
諸葛亮臉黑。
“翼德,休得無禮!”劉備斥。
斥畢,卻覺張飛有理。
這日子怎過?
建安十二年末。
韓遂與馬騰爭鬥加劇,兵戈相向。
韓遂勢強,馬騰難支。
司隸校尉鍾繇趁機出使西涼,召馬騰至許昌任衛尉。
九卿之一!
實為空銜,霸府在鄴城,許昌徒有其表。
馬騰欣然赴任,軍交長子馬超,入許昌享福。
子馬鐵為騎都尉,居鄴城為人質。
子馬休為奉車都尉,亦在鄴城。
鍾繇策下,韓遂表忠朝廷。
曹操西憂盡釋。
建安十三年(208)初。
曹操命夏侯惇徵新野,為南下開路,被諸葛亮破之。
同年,孫權趁亂欲伐江夏。
“主公,曹、孫紹虎視眈眈,不宜輕動。”張昭諫。
“報仇豈容緩?”孫權怒喝。
遂命周瑜為大都督,統水陸軍,呂蒙先鋒,董襲副將。
孫權親領十萬軍,討江夏。
黃祖將甘寧鬱郁不得志。
曾為江匪,號錦帆賊,黃祖鄙之,功不賞。
初欲投江東,忽憶一事。
孫權將凌操死於其手,仇深難解。
遂南奔交州謀職。
孫紹親迎,帶其觀海軍。
甘寧見鉅艦橫海,頓生豪情。
真男兒,當乘此艦!
江中嬉戲,太小兒科!
他獻忠於孫紹。
無甘寧,黃祖連敗。
江東軍破江夏水師,逼夏口。
孫權催三軍晝夜猛攻。
黃祖知難守,棄江夏奔襄陽。
程普追擊,半途斬之,提首歸。
孫權大悅!
五六年三伐江夏,終成!
“孫紹,我報父仇,你有何可比?”
孫權重賞三軍,欲回祭父。
功成後,威望大增,江東霸主之位穩矣。
周瑜欲留兵守江夏,張昭竟反對。
“孤城難守,不如退江東。”
“劉表知我破黃祖,必伐我,我以逸待勞,敗之。”
“再奪江夏,吞荊州。”
如此想當然,孫權竟允。
劉表確不可纏,否則便宜曹操。
父仇已報,江夏得失無足輕重。
回江東,孫權以黃祖首祭父。
大仇得雪,邁出第一步!
孫權宴群臣,歌舞昇平,暢快淋漓!
他遣人攜黃祖首至交州,耀武揚威。
孫紹不屑,命投海餵魚。
如今之人,何等怪癖。
送首級?
縱千金,孫紹不屑一顧。
“祖父仇報,我的父仇也該起,孫權洗頸以待吧。”
孫紹斬使者,令隨從攜使首及口信覆命。
孫權暴怒!
素來儒雅的他,砸盡書房陳設。
“孫紹欺甚,吾必伐交州!”
本欲炫耀,不料孫紹翻臉,連使者殞命。
此乃絕交之兆!
“主公息怒,曹平北方或南下,我伐劉表江夏,他或報復,此刻與孫紹為敵不智!”張紘諫。
孫權險氣絕!
數年折騰,斬黃祖。
不料江東反陷困境!
江東未展,曹、孫紹勢大。
此消彼長,六郡不再顯赫。
或三面受敵!
孫權憋屈,他何錯之有,天下為何如此待他!
孫紹只道:活該!
諸侯爭霸,不自強,乃死罪。
孫權守成有餘,開拓不足。
與此同時。
荊州風雲詭譎。
劉表病臥床榻,危機四伏!
蔡瑁與劉綜謀權,長子劉琦危在旦夕。
諸葛亮獻計,劉琦請命外放江夏太守。
蔡瑁樂見其去,欣然允之。
大戰將至。
建安十三年夏(208)。
曹衝病重。
曹操祭天地,為子祈福。
天妒英才,曹衝未過此夏。
曹操悲慟欲狂。
“上蒼何不公!”
曹丕、曹植勸慰。
“吾之不幸,爾等之幸也!”曹操悲嘆。
以甄氏亡女陪葬,追贈曹衝騎都尉,命宛侯曹據子曹綜過繼。
“孫紹,你少一敵矣!”
曹操長嘆。
以曹丕、曹植之才,非孫紹敵。
他須在有生之年,平南方禍患!
同年七月。
曹操集五十萬軍,欲掃江南。
曹仁、曹洪第一隊。
張遼、張郃第二隊。
夏侯惇、夏侯淵第三隊。
于禁、李典第四隊。
曹操領諸將第五隊。
每隊十萬。
許褚為先鋒!
孔融諫勿動兵,當休養生息。
曹操不快。
御史大夫郗慮曾受孔融辱,趁機讒言。
“禰衡辱您,皆孔融挑唆。”
孔融與禰衡忘年交,互吹甚盛。
禰衡鄙曹臣,獨敬孔融,稱“仲尼不死”。
孔融贊禰衡“顏回復生”。
曹操怒,使路粹劾孔融。
路粹羅織“聚眾”、“謀逆”、“謗朝”、“逾制”等罪,捕之。
建安七子之一孔融被誅,滅族,時年五十六。
臨終求免二子。
子僅八九歲,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同戮。
可悲可嘆!
曹操以孔融祭旗,南下荊州。
諸葛亮勸劉備趁劉表病危奪荊州,劉備拒。
“劉荊州待我厚,怎可背之於危難?”
劉表病重召劉備入襄陽議事,劉備獨往。
“吾命不久,請玄德輔長子琦,穩荊州。”
劉備慨然應之。
到了八月。
荊州牧劉表一病不起,終在臥榻上撒手人寰。
荊州頓時陷入一片混亂。
蔡瑁與張允推舉劉綜接任荊州牧,迅速調兵遣將,欲置劉備於死地。
幸好盧馬奮力躍過溪流,保住了劉備的性命。
劉琦從江夏趕回襄陽,只為悼念亡父,卻慘遭驅逐。
劉綜不過是個傀儡,完全受制於世家豪族的擺佈。
蔡瑁和張允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面對人心動盪的荊州,以及曹操率領的五十萬大軍南下。
他們束手無策。
就在這時,章陵太守蒯越聯同東曹掾傅巽,齊齊向劉綜進言,勸他投降曹操!
世家只需換個主公,仍能保住榮華富貴,投降無疑是上策。
“您初掌荊州,根基未穩,劉琦與劉備未必會俯首聽命。”
“以如今的局勢對抗曹軍,無疑是以卵擊石,自取滅亡。”
“若讓劉備擔任大將軍,總領荊州,無論勝敗,您都無利可圖。”
“劉備若敗,我軍必亡;他若勝,您還能安坐其上嗎?”
蒯越精準地拿捏住了劉綜的心思,也打動了背後的蔡氏家族。
蔡瑁與張允最終點頭同意投降。
九月。
曹操大軍抵達新野,距襄陽僅數十里之遙。
劉綜派使者前往請降。
曹操愣住了,幾乎不敢相信這是真的。
劉表苦心經營荊州多年,至少握有二十萬精兵。
一場像樣的戰鬥還未展開,荊州竟已拱手歸降。
曹操心中不免生疑。
南陽人婁圭獻策道:“劉綜遣人送來符節,此番投降定是真的。”
符節,乃諸侯身份的象徵。
曹操這才接受劉綜的歸順,封他為青州刺史。
他順勢收編了蔡瑁的軍隊,實力愈發壯大。
劉備聞訊,既震驚又憤怒。
“這小子竟將大好江山拱手讓人,真是氣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