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石文学
一个专业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5章

公子扶苏最近很不好过。

自从被立为监国太子,他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成堆的奏章从全国各地汇集而来,等着他批阅。从边境的军情,到地方的民政,每一件事都需要他做出决断。

丞相李斯和太尉蒙武,确实如父皇所说,尽心辅佐。李斯会为他讲解法度条文,蒙武会为他分析军情利弊。但他们都只是提出建议,最终那个需要落笔签字的人,还是扶苏自己。

这巨大的权力和责任,压得他有些喘不过气来。

更让他感到心力交瘁的,是来自秦王秦昊的“辅佐”。

秦昊并没有像他担心的那样,对他指手画脚,干涉政务。恰恰相反,秦昊几乎不怎么来上朝。他只是将他那三千陌刀军,如同钉子一般,牢牢地钉在了咸阳城的各个要害部门。

城防军的换防,有陌刀军的校尉“旁观”。武库的调度,有陌刀军的军侯“监督”。甚至连粮仓的进出,都有陌刀军的士兵在“保护”。

秦昊的理由冠冕堂皇:为了确保京畿安全,防止宵小作乱。

但谁都看得出来,这名为“辅佐”的背后,是对他这个监国太子赤裸裸的监视。

扶苏感觉自己就像一个提线木偶,一举一动,都在秦昊的注视之下。他批阅的每一份奏章,下达的每一道命令,都会在第一时间,被送到秦王府。

这种感觉,让他非常憋屈。

他几次想找秦昊开诚布公地谈一谈,但秦昊总是以“军务繁忙”或“身体不适”为由,避而不见。

这天,扶苏刚刚处理完手头的政务,正准备喘口气,一名内侍匆匆走来,呈上了一份来自北地的加急军报。

扶苏打开一看,脸色顿时变了。

军报是驻守上郡的蒙恬将军发来的。信中说,盘踞在河套地区的匈奴头曼单于,集结了近十万骑兵,正不断骚扰边境,劫掠村庄,似乎有大举南下之意。

蒙恬请求朝廷,增派援军,加固长城防线。

扶苏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匈奴,一直是大秦北方的肘腋之患。父皇当年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夺回河套之地,才换来了边境十余年的安宁。

如今父皇即将东巡,大部分精锐部队都需要随行护驾,咸阳的守备力量本就空虚。在这个节骨眼上,匈奴大举来犯,这绝不是一个好兆头。

“来人,立刻去请丞相、太尉,还有……秦王殿下,来议事。”扶苏沉声下令。

很快,李斯和蒙武都赶到了。

但秦昊,却迟迟没有出现。派去请他的内侍回来禀报说,秦王殿下偶感风寒,正在府中静养,无法前来。

扶苏的眉头皱得更紧了。

偶感风寒?这种鬼话谁会信。这分明就是摆明了态度,要看他这个监国太子如何应对。

“太子殿下,”蒙武看完了军报,一脸凝重地说道,“匈奴人选择在这个时候南下,其心可诛。蒙恬将军只有十万兵马,要防御漫长的长城防线,兵力确实捉襟见肘。必须立刻增援。”

“如何增援?”李斯问道,“陛下东巡在即,京中的南军、北军都要随行护驾。我们从哪里调兵?”

蒙武沉默了。他知道,李斯说的是事实。咸阳附近,除了即将随驾的部队,唯一一支成建制的强大战力,就是秦昊手里的三千陌刀军。

但那支军队,只听秦昊一个人的命令。

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了扶苏的身上。

扶苏感到一阵巨大的压力。他知道,这是父皇留给他的一道考题。一道关于如何平衡朝局,如何调度兵马,如何处理与秦昊这个“权臣”关系的考题。

如果他处理不好,不仅北境危急,他这个监国太子的位子,也坐不稳了。

“太子殿下,此事不能再拖了。”蒙武焦急地说道,“军情如火,晚一日增援,北地百姓就要多遭一日的殃。”

扶苏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想起了那日秦昊对他说的话:“咸阳宫深,人心叵测。”

秦昊今天称病不来,真的是在刁难自己吗?还是说,他在用这种方式,提醒自己什么?

扶苏的脑海里,闪过无数个念头。

他忽然站起身,对李斯和蒙武说道:“丞相,太尉,此事我已有决断。”

“殿下请讲。”

“兵,肯定是要增援的。但不是从咸阳调。”扶苏走到地图前,手指落在了地图上的一个点,“从这里,陇西,调兵。”

李斯和蒙武都愣住了。

“陇西?”李斯不解地问,“陇西驻军,是为了防备西戎。若轻易调动,西边万一有事,该当如何?”

“西戎诸部,近年来各自为战,不成气候,不足为虑。”扶苏摇了摇头,眼中闪烁着与他平时温和气质不符的锐利光芒,“而且,我们不是要调动陇西的全部驻军。我记得,陇西李信将军的麾下,有一支五千人的精锐骑兵,名为‘铁鹰锐士’,战力不在匈奴铁骑之下。”

“只调五千人?”蒙武皱眉,“五千骑兵,对于十万匈奴大军来说,恐怕是杯水车薪。”

“不。”扶苏的嘴角,勾起一丝自信的弧度,“我不是要他们去正面迎敌。我是要他们,绕道,从背后,去抄匈奴人的老巢!”

“什么?!”李斯和蒙武都惊呆了。

“围魏救赵?”蒙武失声说道。

“正是。”扶苏点头道,“匈奴人倾巢而出,他们的王庭必然空虚。只要李信将军的铁骑能直捣黄龙,焚其粮草,乱其后方。那十万大军,必然军心动摇,不战自溃。届时,蒙恬将军再正面出击,必能一举将其击溃!”

李斯和蒙武看着扶苏,眼神里充满了震惊和欣赏。

他们没想到,一向以仁厚著称的太子殿下,竟然能想出如此大胆,甚至可以说是狠辣的计策。

这完全不像是儒家教出来的学生,反而更像是兵家的手笔。

“此计……可行!”蒙武沉吟了半晌,重重地点了点头,“李信将军骁勇善战,由他执行这个任务,最合适不过。只是……调动陇西大军,需要兵符。兵符,一半在陛下手中,一半……”

他的话没说完,但意思很明显。另一半调兵的兵符,在秦王秦昊的手里。

扶苏要实施这个计划,还是绕不开秦昊。

“兵符的事,我来解决。”扶苏的语气异常坚定,“我亲自去一趟秦王府。”

这一次,他不是去“请”,而是去“要”。

他以监国太子的身份,去向秦王,索要调兵的权力。

这是他的职责,也是他的挑战。

看着扶苏离去的背影,李斯和蒙武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丝复杂的情绪。

这位太子殿下,似乎和他们想象中的,不太一样。

……

秦王府中。

秦昊确实没有生病。他正在和许褚下棋。

“主公,太子殿下来了。”亲兵进来通报。

秦昊落下一子,头也不抬地问道:“他带了多少人?”

“就他自己,和两名随从。在府外求见。”

“让他进来吧。”秦昊挥了挥手。

许褚有些不解:“主公,您这又是唱的哪一出?把北边的军报压下来,又不见他。现在又让他进来。俺都糊涂了。”

秦昊笑了笑:“我不逼他一把,他怎么能长大呢?温室里的花朵,是撑不起大秦这片天的。”

他早就收到了蒙恬的军报,甚至比扶苏还早半天。他也料到,扶苏一定会来找他。

他在等的,就是看扶苏会怎么做。

是低声下气地来求他,还是束手无策地去向嬴政请罪,又或者,能想出第三条路。

很快,扶苏就走进了书房。

他看到了桌上的棋盘,看到了气定神闲的秦昊,再联想到自己这两天的焦头烂额,心中顿时涌起一股怒气。

但他很好地克制住了。

“扶苏,见过王叔。”他躬身行礼,语气不卑不亢。

“太子殿下不必多礼,坐。”秦昊指了指对面的位置。

扶苏没有坐下,他开门见山地说道:“王叔,想必北地的军情,您已经知道了。”

“嗯,听说了。”秦昊的回答很平淡。

“匈奴十万大军压境,北地危在旦夕。我以监国太子的身份,需要调动陇西李信将军麾下的五千铁鹰锐士,绕后奇袭匈奴王庭。”扶苏的目光直视着秦昊,“我需要兵符。”

他没有解释自己的计划,也没有征求秦昊的意见。他只是在陈述一个事实,并提出一个要求。

秦昊的眼中,终于露出了一丝赞许。

这才是储君该有的样子。

“计划不错。”秦昊点了点头,“围魏救赵,釜底抽薪。看来太子殿下,没少读兵法。”

“国难当头,不敢懈怠。”

“好。”秦昊从怀中,取出了一半虎头形状的兵符,放在了棋盘上,“兵符在此。不过,我有一个条件。”

扶苏的眉头一皱:“什么条件?”

“我要你,以监国太子的名义,下一道令旨。”秦昊的目光变得深邃,“命令上郡蒙恬,以及陇西李信,在击退匈奴之后,于边境,就地屯田。”

“屯田?”扶苏愣住了。

“没错。”秦昊拿起一颗土豆,在手里抛了抛,“我王府的土豆,已经培育出了足够多的种子。我会派人,将这些种子,送到北地和陇西。我要你下令,让那里的军队,在防守的间隙,开垦荒地,种植土豆。”

“战时行屯田之策,这……这不合规矩。”扶苏有些犹豫。军队的天职是打仗,让他们去种地,恐怕会引起将士的不满。

“规矩,是人定的。”秦昊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北地苦寒,粮草运输不易。大军作战,粮草先行。如果边军能就地自给,你算算,能为国库省下多少开支?这些省下来的钱粮,又能多养活多少百姓,多打造多少兵器?”

扶苏的心,被重重地敲击了一下。

他看着秦昊,忽然明白了。

秦昊之前所有的“刁难”和“监视”,或许都不是为了他自己。

他是在用这种方式,逼着自己,去思考,去成长,去看到那些隐藏在朝堂争斗之下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民生,国本。

“好。”扶苏重重地点了点头,他走上前,拿起了那半块兵符,“我答应你。不仅如此,我还会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军屯之策。”

秦昊看着扶苏眼中重新燃起的斗志和清明,欣慰地笑了。

这颗种子,终于开始发芽了。

阅读全部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