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江澈进入了备考状态。
但他的方式,与众不同。
宿舍老大陈翰抱着半人高的《行测5000题》,头悬梁锥刺股,每日刷题到后半夜,眼镜片一天比一天厚。
老三孙强则斥“巨资”报了线上冲刺班,整天戴着耳机,听屏幕里唾沫横飞的“名师”传授独家秒杀技巧。
而江澈。
他只是安静地坐在书桌前,面前摊开的,是《行政管理学原理》、《政府组织行为学》和《应用公文写作》这些在考研学生看来都枯燥无比的理论书籍。
他不做一道题,不背一个知识点。
他只是在“看”。
用那部《洞玄秩序经》独有的方式,去“看”透纸张背后隐藏的世界。
书本上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在他识海中都自行瓦解,重构成一条条纤毫毕现的“规则之线”。
他“看”到,“公文流转”的每一个步骤,都缠绕着权力交接与责任划分的微妙丝线,一字之差,便是天壤之别。
他“看”到,“部门协调”的章节里,无数代表着不同利益的“线”在激烈碰撞、交锋,最终在某个不起眼的节点上达成脆弱的平衡。
他甚至“看”到,一项“政策”从模糊的念头,到形成草案,再到最终落地执行,其间要经历多少关卡,每一个关卡的关键“守门人”又是谁。
这些东西,寻常考生需要耗费无数心血去归纳、去背诵。
而江澈,只需要去“理解”。
《洞玄秩序经》带来的,正是这种超越维度的理解力。
“老四,你这么看书能行吗?”
孙强摘下耳机,满脸忧虑地看着气定神闲的江澈。
“这都快报名截止了,你连一套真题都没做过,到时候五大模块,一百多道题,你做得完吗?”
江澈从书本中抬起头,眼神清澈而宁静。
“行测考的,从来不是做题的速度。”
“而是你对出题人所遵循的‘规则’,理解得有多深。”
“啊?”
孙强脑门上冒出一个大大的问号,每个字他都听得懂,但连在一起他完全无法理解。
江澈没有过多解释。
他拿起孙强的手机,划开屏幕,随手点开了一道他们培训班的“高难度”练习题。
【某单位从甲、乙、丙、丁、戊5个部门抽调7名人员组成调研组,要求每个部门至少出1人,至多出2人。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抽调方案?】
一道经典的排列组合题。
孙强的脑子里瞬间开始翻滚老师教的公式,什么捆绑法、插空法,越想越乱。
但江澈,只是瞥了一眼题目。
随即,他阖上了双眼。
识海之中,那道题目的文字瞬间崩解,化作了纯粹的规则。
五个光点,代表五个部门。
七个流光,代表人头。
规则一:每个光点至少要分配一个流光。
规则二:每个光点最多只能分配两个流光。
一个清晰的“分配阵图”瞬间成型。
7个人分给5个部门,每个部门至少1人,等于先给每个部门1人,剩下2人需要分配。
剩下的2人,可以分给同一个部门,也可以分给不同的两个部门。
但规则二限制了,最多2人。
所以,剩下的2人,必须分给不同的两个部门。
这意味着,最终的方案必然是:2个部门出2人,3个部门出1人。
问题的本质,瞬间被洞穿——
只需要从5个部门里,选出哪2个部门出2人即可。
C(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