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樉干涩的声音忽然响起。
躲在远处观望的朱家兄弟们面面相觑,皆是一脸茫然地望着试验田边的景象。
这群声名显赫的大人物们,竟围在试验田旁争抢饭食?
“咕咚——”
老四朱棣咽了下口水,声音发颤地缓缓道:
“那东西……当真如此美味?”
何止他们,就连随行的太监侍从们也皆眼巴巴地望着那群大人物用膳。
朱旺挤在人群中,无人言语,尽都埋头大快朵颐。
瞥见那群眼巴巴的太监,朱旺心头掠过一丝异样:
“这莫非是最早的吃播?”
顾不得多想,赶忙加入争夺土豆炖牛肉的行列。
终是有人率先回过神——
王景弘!
这位太监可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日后将成为三宝太监的左膀右臂,同下西洋的功臣。
王景弘察言观色的本事确实高明。
见朱旺眼神扫来,他当即打了个激灵,慌忙抹去嘴角痕迹,转身压低声音催促左右:
"退下,都退下!莫扰了陛下用膳!"
经他提醒,众人顿时醒悟——此时确该回避。
天家难得放松,若他日忆起失态模样被众人瞧见,怕是性命难保。
"嗝——"
桌上仅有的那盘菜早已空空如也。
徐达毫无形象地揉着肚子打出响亮的嗝声。
正执绢帕优雅拭唇的徐缈云微微蹙眉,无奈轻唤:"爹!"
徐达恍然回神,连忙抱拳:"陛下,娘娘,臣失仪……"
话音未落,朱元璋也紧跟着打了个饱嗝。
不过他浑不在意,摆手道:"无妨。
"
随即目光灼灼地望向朱旺:"老三,这吃食是你琢磨出来的?"
朱旺起身抹嘴正要回话,朱元璋却板起脸打断:
"在座不是爹娘兄长,就是岳丈媳妇,哪来的外人?坐下好生说话!"
朱旺闻言一怔。
岳丈?媳妇?他何时成的亲?自己竟毫不知情!
转看徐达,却见对方全无异议,只好奇地盯着朱旺等待答案。
一旁的徐缈云早已绯红满面,偷瞄朱旺一眼便垂下头去,纤指在绢帕间微微绞紧。
少女这般情态,恰似早春初绽的海棠。
纵是朱旺也不由暗叹:当真是"女子低头不见脚尖,便已是人间绝色"。
朱旺轻轻吸气,咂了咂嘴,心中暗想:“真没想到,缈云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
他稳了稳心绪,落座对朱元璋回话:
“爹,儿子种的这东西,叫做土豆。”
“土豆?”
徐达神色微动,“别说,这名字倒是贴切。”
朱旺含笑望向徐达:“徐叔叔,您觉得此物如何?”
徐达一怔,下意识点头:“味道甚好,怎么了?”
朱旺紧接着问道:“那徐叔叔吃了三块土豆,现在可还觉得饿?”
徐达揉着肚子笑道:“三块下肚,已经饱了。
晋王殿下,这土豆既能做菜,又可当主食,确实……”
话到此处,徐达声音戛然而止。
他脸上的笑意骤然褪去,表情凝固,瞳孔放大,猛地抬头看向朱元璋。
朱元璋眼中同样掠过惊异,眉头缓缓锁紧。
朱标立刻急促开口:“老三,这土豆多久能成熟?产量多少?”
三人显然都已意识到——朱旺所献之物,究竟能派上何等用场!
既能做菜,又能充作主食,烹制简易。
以徐达的饭量,三枚蒸土豆配些土豆烧牛肉就已饱足,若是寻常兵士……
朱旺含笑指向身后试验田:“土豆成熟约需六十至百日,我这一种七十日左右可收。
至于产量……诸位请看便知。”
七十日成熟?也就是说,两个多月?
若在战时,恐怕一场仗还未打完,这土豆都已收过几轮了?
而产量……
只见那一亩试验田里,土豆秧苗繁茂,花开繁密。
方才朱旺随手一扯,植株下便缀着数颗土豆——其产量可想而知!
朱元璋“啪”
地一拍大腿,高声道:“来人!”
远处守候的王景弘闻声,快步奔来:“陛下,臣在!”
朱元璋起身,望向匆匆赶来的王景弘。
“就你一个人?”
他眼角的余光瞥见远处树后躲着的自家小子们,当即挥手喊道:
“你们几个,都给朕过来!”
朱樉、朱棣等人听见父亲的召唤,都愣了一下。
老五朱橚——兄弟中最受宠的那个——满脸惊喜地说:
“爹是不是叫我们去吃饭?”
一听这话,几个兄弟顿时像打了鸡血似的。
“别抢!我先去!”
“我是老二,你们排队!”
“我跟着二哥!”
朱樉和朱棣仗着年纪大、腿长,甩开弟弟们就冲向朱元璋。
一排皇子争先恐后跑到朱元璋面前,微微喘气抱拳高呼:
“儿臣拜见父皇、母后!”
嘴上虽这么说,眼睛却都偷偷往桌上盘子里瞟。
结果发现两个盘子空空如也,比他们的脸还干净!
一股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哈哈哈……”
朱元璋看着这群“积极”
的儿子,开怀大笑,对徐达说:
“天德,瞧朕这些儿子,干活都这么争先恐后!”
干活??
朱樉、朱棣等少年头顶顿时冒出三个巨大问号。
下一秒,他们齐刷刷向老五朱橚投去幽怨的目光。
“呃……”
老五额头直冒冷汗,一脸尴尬。
朱元璋对儿子们下令:
“你们去!学着晋王的样子,把田里所有土豆都 !”
“啊??”
儿子们异口同声惊呼。
“啊什么啊?”
朱元璋眉头一皱,抬脚踢在朱樉屁股上:
“快去!别磨蹭!”
说着又照朱棣屁股补了一脚。
这下可好,这群老朱家的儿子本以为有好事,结果竟是来当苦力!
可这是父皇的命令,不得不从。
最苦的是老十二那群小不点,年纪小小就要承受这般辛苦。
看着这群小子愁眉苦脸、慢吞吞费劲的模样,
朱元璋叉腰站在田边大声呵斥:
“瞧你们一个个,平日养尊处优,干点活就蔫了?”
“瞧瞧你们三弟!老二,看看晋王,再瞧瞧你们自己,想想他平日独自操持这片田地何等辛劳?”
朱元璋背着手踱了两步,声音洪亮:“你们这些混小子,可知为父幼年在村里……”
他立在田埂上如同说书人,将往日艰辛娓娓道来。
时而与徐达一唱一和,引得众人会心微笑。
朱旺独坐椅中掩口轻笑。
此时太子朱标奉茶近前:“父皇请用茶。”
“唔…”
朱元璋接过茶盏正要饮用,忽转头指向朱标:“你也下田去!”
朱标僵在原地,暗自懊悔多此一举。
见他垂头走入田间,朱樉等人皆露出促狭神色。
终究马皇后心软,未让皇子们真正完成整亩农活。
侍从们接替劳作时个个精神抖擞——能与皇嗣共耕,可是毕生荣光。
日头偏西时分,田亩已清理完毕。
洗净的土豆分批过秤后,王景弘满身尘土地跪禀:“陛下,晋王所植土豆共计三千一百三十五斤!”
“什么?!”
徐达与朱标霍然起身,满目惊骇。
朱元璋、马皇后与徐缈云亦震惊难言。
跌坐于地的皇子中,年幼的尚不明就里,朱棣却已失声惊呼:
“三千斤?!亩产三千斤?!这怎可能?!”
……
10 竟被朱元璋摆了一道?!
伏跪在地的王景弘听见燕王惊呼,将额头紧贴地面颤声回禀:
“燕王殿下明鉴,此数乃是三度复核所得,晋王府所产土豆确系亩产三千余斤!”
连这老宦官的声音都透着难掩的激动。
须知朱元璋当政时,江南稻作年亩产不过五百斤。
而朱旺培育的土豆三月便收三千斤,竟是稻米六倍之巨!
曾躬耕陇亩的朱元璋与马皇后,最明白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
“吾儿!”
朱元璋嗓音发颤,话未说完却见朱旺眉宇紧锁,眼底凝着思虑。
随即传来晋王略带失望的叹息:“只得三千斤么……”
朱元璋与徐达闻言愕然。
这竖子竟用“只得”
来形容三千斤?!
“休要妄语!”
朱元璋蹙眉斥道,“为父深知农事,亩产三千斤已是旷古奇闻!”
徐达在旁连连颔首。
朱旺却知土豆常态亩产本在两千至五千斤间,这三千斤不过中平之数。
他仰首朗声道:
“父皇,此乃江南水土所致。
若将土豆移种二哥秦地,儿臣敢保亩产必近五千斤!”
语惊四座,满院寂然。
连王景弘都骇然抬头,怔望着语出惊人的晋王。
朱旺不知这五千斤之数,已在众人心海掀起惊涛骇浪。
五千斤,这产量远超江南稻米的十倍!
有了这样的作物,边关将士何须再为粮草发愁?
徐达神色一凛,也顾不上什么君臣礼节了,上前紧紧抓住朱旺的手问道:
"晋王,此事关系重大,你确定所言非虚?"
身为大将军,徐达深知粮草对战争的重要性,此刻他必须慎重对待。
朱旺迎上徐达的目光,斩钉截铁地回答:"千真万确!"
他清楚地感受到徐达握着他的手猛地一颤。
徐达当即转向朱元璋:"陛下!"
这一声呼唤让朱元璋心领神会,他立即对朱标郑重吩咐:
"老大,你明白该怎么做了?"
朱标同样神色肃穆,朗声应道:
"儿臣明白,这就去办!"
说罢向朱元璋和马皇后行礼告退,匆匆离去。
朱标这是要去中书省传令了!
待朱标离去,朱元璋畅快的笑声在殿内回荡:
"哈哈哈哈!这才是朕的好儿子啊!"
他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语气中满是藏不住的自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