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迪的交换生资格尘埃落定。在出发前,她与苏泽在公寓里进行了一次至关重要的战略会议,桌上铺满了市场分析图表和行业报告。
“苏泽,我们的第一阶段目标已经达成,在国内中小企业市场站稳了脚跟。但恩氏这座大山依然在那里,我们需要更强的壁垒和更快的成长速度。”恩迪的手指划过图表上一条陡峭的增长曲线,“国际市场,尤其是高端和新兴领域,是我们的突破口。”
苏泽凝神听着,目光锐利。他认同恩迪的判断,技术需要更广阔的试验田和更苛刻的应用场景来磨砺。
“我研究过伦敦的科技与创意产业生态,”恩迪调出另一份文件,“那里有一个关键人物,童天乐。她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媛,而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节点’。”
“节点?”苏泽捕捉到这个精准的用词。
“没错。”恩迪放大了一张复杂的社交网络分析图(这是她凭借前世记忆和今世情报自行绘制的,隐去了“原著”字样),“你看,她通过成功的文化项目,将学术圈的裴煜、媒体界的徐知远、内容创作领域的关少铭等核心人物,高效地联结在一起。她擅长发掘共同利益点,促成跨领域合作,让所有参与方都获得价值提升。”
她看向苏泽,眼神冷静而充满算计:“这不是简单的社交,这是一种高级的资源整合能力。我们的技术,尤其是在数据安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这些新兴领域,需要这样的平台和‘翻译官’,才能接触到真正有需求的高价值客户和投资者。”
苏泽彻底明白了恩迪的战略意图。这不是去结交一个朋友,而是去攻略一个战略要地。“目标是透过她,切入她背后的资源网络。”
“对。”恩迪点头,“我需要以一个‘有价值的潜在合作者’身份出现,让她看到我们的技术能如何赋能她关心或参与的领域。这需要你这里提供更精准的‘弹药’——针对文化艺术、高端商务定制化的解决方案演示版本。”
“明白。”苏泽记下要求,“我会准备好。”
**
恩迪抵达伦敦后,并未冒进。她深知,对于童天乐这样聪明且身边环绕着精英的人,直白的讨好或突兀的接近只会引人警惕。
她首先凭借恩家的背景和自身的学术能力,低调地融入了顶尖的学术圈子,并有意无意地在与教授、同学的交流中,展现出对“科技与人文交叉领域”的浓厚兴趣和独到见解。她精心塑造着一个“有背景、有学识、有前瞻性视野的交换生”形象。
机会在一次高规格的“数字人文”研讨会上降临。童天乐是主讲人之一,分享了她对利用新技术保护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在提问环节,恩迪举手,她没有问泛泛之谈,而是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技术实现路径问题,并引用了某个前沿但尚未普及的数据建模方法。她的问题专业、内行,瞬间吸引了台上童天乐和台下不少专家的注意。
演讲结束后,童天乐主动走向恩迪,眼中带着欣赏与好奇:“你很了解分布式数据建模?我是童天乐。”
“童学姐的演讲非常精彩,让我深受启发。我是恩迪,刚来的交换生。”恩迪的态度不卑不亢,带着对学识的尊重,“您提到的那个非遗项目,恰好我认识一个国内的技术团队,他们在类似的多源异构数据整合与安全存储方面,有一些很有意思的探索成果。”
她没有夸大其词,而是用探讨的语气,分享了几个(经过苏泽同意的)非核心技术亮点,这些亮点正好切中了童天乐项目中可能遇到的痛点。
童天乐的兴趣被彻底勾了起来。恩迪展现出的技术敏感度和她背后那个神秘的“技术团队”,都显得很有价值。
“很有意思。”童天乐微笑道,“我们下周有一个小范围的项目 brainstorm,主题就是如何将新技术应用于艺术档案管理,如果你和你的朋友有兴趣,欢迎一起来聊聊,带来一些技术角度的火花。”
“非常感谢学姐的邀请,我们一定准时参加。”恩迪微笑着答应,心中了然。她成功地用“价值”敲开了门,而不是靠所谓的“先知”或刻意讨好。
她通过冷静的分析、充分的准备和精准的自我展示,将自己和苏泽定位为童天乐网络中有潜力的新节点。这场基于实力与利益计算的接近,远比依靠不可言说的“底牌”更加稳固和高级。远在国内的苏泽,也开始了针对性的技术攻坚,为即将到来的“面试”做准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