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石文学
一个专业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12章

这一连串的问题,让朱棣眉头皱得更紧了。

江承轩考虑的,早已超出了备战阶段。

直指战争爆发后的持续消耗。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即便如今大炮不多,战争也是个烧钱的无底洞。

前期筹备的钱财或许够用。

但战争一旦打响,那就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撑。

他固然可以选择劫掠。

可本就背负反贼之名。

如果还在北方大肆掠夺,必然失尽民心。

争夺天下肯定成了泡影。

民心向背,才是天下归属的关键。

……

钱,太重要了。

没有钱,士兵为何要拼死作战?

没有钱,如何犒赏有功之臣?

总不能只靠画大饼吧?

这一刻,无数念头在朱棣脑海中闪过。

让他越来越意识到财源的重要性。

“先生,此事全权交由你处置!”

朱棣猛地抬头,眼神中没了半点犹豫。

该果决时,他从不拖泥带水。

他也清楚,这件事交给别人万万不行。

朱高煦、朱高燧勇猛有余,可心思不够缜密。

姚广孝擅长谋略练兵,不擅理财后勤。

身边的武将,更是只懂征战,不通商道。

虽然朱高炽能胜任。

但早就被筹备粮草、锻造兵器的琐事忙得焦头烂额。

思来想去,整个燕王府。

唯有江承轩既有想法,又有能力,能扛起这份重任。

卖糖的差事,朱棣彻底放权给了江承轩。

当然,他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密谋造反之事,随时可能败露。

一旦北平那边出现异动,或是朝廷有了察觉。

他会选择立刻起兵,不再拖延。

眼下,燕王府的步炮协同训练,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

现有炮车一百辆,铳车八十六辆,燧发鸟铳五百四十八杆。

弹药看似充足,但这不过是纸上充足。

真到了战争阶段,弹药消耗会是天文数字。

加紧生产是一方面。

更关键的还是得有源源不断的钱财支撑。

为了让江承轩顺利推进卖糖事宜。

朱棣还向江承轩开放了燕王府的部分情报系统。

这套情报网的核心,是朱允炆身边的宦官。

朱元璋当年严令太监不得干政。

朱允炆身为正统继承人,对此奉为铁律。

他手下的宦官,既要干繁杂的差事,又毫无地位,个个怨声载道。

朱棣不按常理出牌,不仅对这些宦官礼遇有加,还时常暗中馈赠财物。

宦官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

他们对朱允炆的不满无处宣泄。

朱棣的恩宠就成了救命稻草。

久而久之,燕王慈爱的名声在宦官圈子里传开。

虽然没人敢公开背叛朱允炆。

不过,偷偷给朱棣传递些无关紧要的情报,却是常有的事。

江承轩的思路很明确。

卖糖不能小打小闹,要在短时间内敛集巨额财富。

而且,销售的核心目的地,不是北方,反而是金陵。

要卖给朱允炆本人,让这位建文帝亲手资敌。

他非常清楚,在大明这种封建社会,没有后世的商业规则保驾护航。

垄断制糖技术,想长期牟利,根本不现实。

一旦技术泄露,权贵们必然会蜂拥抢夺。

到时候别说赚钱,能不能保住自身都难。

好在朱棣本身就是顶级权贵,短期内能压住局面。

可即便如此,生意做得越大,暴露的风险就越高,迟早会被人告发。

毕竟,再大的权贵,也大不过皇帝。

所以,必须速战速决。

趁着没被察觉,从金陵榨出足够的银子。

而把糖卖到金陵的关键。

正是朱棣安插在朱允炆身边的宦官内线。

金陵皇城。

御书房。

朱允炆处理完一天的朝政,对着一堆奏折皱眉。

燕王府的情报,正通过北镇抚司锦衣卫,源源不断的送到他手中。

情报显示,朱棣依旧是那副疯疯癫癫的模样。

但北平、近期频繁传出奇怪的巨响,声势惊人。

北镇抚司已经加派人手调查。

朱允炆放下奏折,揉了揉发胀的眉心,心头满是烦躁。

自从湘王朱柏自、焚而死,他就有种强烈的预感。

四叔朱棣绝不会坐以待毙,肯定在暗中谋划着什么。

可具体是什么,他始终摸不透。

这让他愈发焦虑不安。

朱棣疯了?

他根本不信。

天下哪有这么巧的事?

湘王刚自、焚,你就疯了?

分明是装疯卖傻,拖延时间!

可不信又能如何?

燕王府在北平经营十余年,根基雄厚得可怕。

当年朱元璋在位时,朱棣就常年北征蒙古。

北平的军民几乎都跟着他浴血奋战过,向心力极强。

锦衣卫多次试图渗透都无功而返。

葛诚虽然也会传回些情报。

但全是些无关痛痒的琐事。

关键性的备战信息,半点都打探不到。

朱允炆知道,他一年之内连削五王。

尤其是湘王自、焚,早就引起宗室公愤。

诸王表面顺从,暗地里指不定怎么怨怼他。

万一真闹出大明版的七王、之乱,他这个皇帝也坐不稳。

没有实打实的证据,他还真不敢贸然对朱棣动手。

其实,他本不必如此心急。

他年轻,是朝廷正统,有的是时间慢慢布局。

收买朱棣身边的将领,分化燕王府的势力。

温水煮青蛙般慢慢瓦解对方,几个藩王根本不足为惧。

因为,大明的藩王,权力远不及汉朝的诸侯王。

奈何他就是沉不住气。

朱棣一日不死,他就一日寝食难安。

反观朱棣,则是不得不急。

必须趁着麾下将领感念旧恩,愿意效命。

尽快筹备好武器装备,完成战争动员。

否则,等朱允炆的分化计奏效,他再无造反的资本。

朱棣的急,是绝境求生。

而朱允炆的急,却是自乱阵脚。

朱允炆烦躁的把奏折推到一边,目光望向北方。

攥紧的拳头,微微颤抖。

“四叔,不管你是真疯还是假疯,朕都容不得你!”

“你最好快点死!”

话音落下,肚子不合时宜的咕咕叫了起来。

这时,一个小太监端着一盘点心,轻手轻脚的走进来。

恭敬放在桌上。

“回皇上,这是近日金陵城里新出的点心,名为沙琪玛。”

“特呈给皇上尝尝鲜。”

“沙琪玛?”

朱允炆好奇的拿起一块,放入口中。

甜而不腻的口感在舌尖化开,带着浓郁的香气。

让他紧绷的神经,舒缓了几分。

他眼睛一亮,忍不住赞道:“不错,味道甚好!”

沙琪玛本是清代关外三陵的祭品。

满族入关才在北京流行开来。

成为京式四季糕点里的名小吃。

它的做法不算复杂,核心关键就在糖上。

江承轩特意加了足量的白糖,让成品带着浓郁的甜香。

松软香甜,入口即化的口感,本就容易让人喜欢。

加上糖分高、热量足。

更是戳中了人类的本能喜好。

阅读全部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