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孫無忌可是後世出了名的老陰比,而且為人頗為記仇,讓他來做這種事情,那指定會記恨自己。
宰相肚裡能撐船,說的是王安石,可不是長孫無忌這位未來的宰相。
但仔細想想,長孫無忌身為國舅,又是長孫氏的掌門人,這種事由他出面的確是最好的選擇,能扛得住反噬。
可問題是,對自己不是好事啊!
長孫無忌是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後面還會是託孤大臣,一手扶持了李治上位。
被他記恨,有得受了!
“臣為陛下賀。”
李興臉色不太好,但事情既然已經發生了,他也只能道喜。
李世民笑呵呵道:“朕預計再有一月,便能讓你離開牢獄,返回渭南。”
聽見得一個月才能返回渭南,李興思索片刻,道:“陛下,可否讓尚書左丞在渭南等臣一日,臣有些事情要與尚書左丞交接。”
魏徵是個好人,李興現在沒能力跟長孫無忌抗衡,但如果能搭上魏徵這條線,那就好辦了。
現在魏徵任職尚書左丞,由於李世民擔任過尚書令,所以整個唐朝都不設尚書令一職,最高官為尚書左右僕射。
尚書左丞便是尚書左僕射的助手,位在六部尚書之下。按理說,魏徵這個尚書左丞無法抗衡長孫無忌這個吏部尚書,但得看人啊。
魏徵能成為千古人鏡,又豈會因官職的差距而生畏。
魏徵曾多次易主,這次直接從李建成手下來到李世民手下,還被李世民委以重任。
以往的經歷讓他只能做一個諍臣。
一個鐵面無私,不欺下媚上的諍臣,一個除了王朝,誰也不忠的諍臣。
這就是魏徵的處世之道,未來也是這麼做的。
別人視魏徵為瘟疫,避之不及。
可自己,卻需要收穫魏徵的友誼,不求讓魏徵替自己說話,對方也不會這麼做,只求長孫無忌坑害自己時,能站出來主持公道。
李興,要得也就是一個公道。
而這個公道。
只有魏徵能夠替他主持。
李世民一愣,不過思索片刻後還是點了點頭。
魏徵雖然僅僅任職一年,但魏徵的臭脾氣李世民深有體會,那可真是茅坑裡的石頭,又臭又硬。
偏偏魏徵這個人,李世民又捨不得殺了,有魏徵在側,能時刻鞭撻自己,不讓自己鬆懈下來。
對於魏徵,李世民可謂又愛又恨。
“滿朝文武皆對魏卿避之不及,為何你要主動與他接觸?”李世民很好奇。
李興微微一笑,道:“家有諍子,不敗其家;國有諍臣,不亡其國。”
李世民聞言,頓時陷入沉思。
許久後,李世民才抬起頭,看向李興,道:“此言發人深省,如洪鐘大呂,有警世之利,魏卿於國、於朕皆有大益,這也是朕願留魏卿於朝堂之緣由。”
所謂忠言逆耳,許多皇帝都不喜歡諍臣,但不得不說,諍臣能時刻敲響皇帝的警鐘,這也諍臣不絕之因。
李興躬身一拜:“陛下有容人之量,魏大人有輔國之心,君臣同心,才能相得益彰,大唐才能綿延厭世。”
李世民做人不太行,私德有虧都算是褒獎他了,殺兄弒弟、霸佔嫂子,教兒育女更是一坨。
但論到做皇帝,當之無愧的六邊形。
他對人才的渴望與容忍,是其他皇帝所沒有的,這也與他出身貴族,對自己有充足的自信有關。
似劉邦、朱元璋,都是小人物出身,劉邦好歹是個亭長,朱元璋就是徹頭徹尾的貧民,他們的出身也讓他們養成了疑神疑鬼的性格。
最終,才有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一說。
李世民的性格與楊廣很像,兩人的前半生軌跡也很像,都是老二,並且都能征善戰,文武雙全,對待臣子也十分寬容。
最關鍵的是,兩人都好大喜功。
你可以把楊廣稱之為破產版李世民。
所以,兩人的結局截然相反。
李世民哈哈大笑:“朕希望有朝一日,天下英才盡入吾彀中。”
李興繼續道:“陛下,賑災不僅僅是施粥,災後重建工作同樣重要,渭南縣一萬百姓今年註定顆粒無收,若是處理不好,恐怕會釀成慘劇。”
李世民神色也凝重起來。
每次災後,總會有大量百姓賣田賣地以求存活,甚至還有人會賣兒賣女。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但這種事情,自古以來都是如此,李世民也無可奈何。
朝廷總不可能賑濟至百姓明年秋收,不提有沒有那麼多的糧食可以繼續賑濟下去,即便有,也會拖垮朝廷。
“李卿可有良策?”
李世民詢問道。
李興沉思良久,才說道:“陛下,臣需要一筆啟動資金,如此才能展開災後重建之事。”
李世民疑惑:“何為啟動資金?”
李興解釋道:“所謂啟動資金,便如臣要做絲綢買賣,必須要先有一筆錢收購蠶絲,而後又需要錢僱人織布,如此才能得到絲綢拿去販賣,而收購蠶絲以及僱傭人力的錢財,便是啟動資金。”
“簡而言之,就是啟動一項生意需要的前期資金。”
李世民一聽到李興問自己要錢,頭都大了。
朝廷現在哪裡還有錢?
國庫空的都能餓死耗子。
李世民嘆了一口氣,為難道:“國庫空虛,連朕的後宮,都被皇后下令縮減開支,以節省錢財用於國事。”
李興知道這是真的。
貞觀一朝雖然在華夏曆史中留下璀璨一筆,但貞觀初期,的確非常艱難。
縱觀整個貞觀朝。
每年都有大災發生,國庫的錢財怎麼都不夠用。
可就是這樣的困境之下,李世民依舊能逆勢而上,將窮困潦倒的大唐王朝打造成一個大大的盛世。
無愧於千古一帝。
而李興的真正用意自然不是找李世民要錢,他這是為自己真正用意做鋪墊呢。
李興很快就再度開口:“陛下,既然國庫空虛,朝廷困難,臣也並非只會伸手要錢之人,災後重建之事臣可以立下軍令狀,但臣需要陛下答應臣一個條件。”
李世民立刻道:“李卿儘管道來。”
只要不提錢,都好說。
李興清了清嗓子,道:“請陛下給予臣自治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