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的滄州後,一行人星夜兼程,不敢怠慢,經過三天三夜,終於遠遠的看到了德州城牆,德州城門口依然是龍旗高掛,城牆上站著幾個士兵,來回走動。城門口幾個士兵斜靠在城牆上,象徵性的站崗,看著來來往往的人群,看上去連詢問的力氣都沒有。
“這邊知州是誰?”吳鉤看著楊自升問道。
“這邊的知州是葉知書,知書達理的知書,跟在下是同年。看城門有士兵把守,葉知州應該還在城內。”楊自升也看到了德州城的情況,覺得德州城比滄州而言,至少還有士兵看守、站崗,比滄州要好太多,看上去有點不好意思。
一行人浩浩蕩蕩在楊自升的帶領下,走進城門,徑直往府衙走去。站崗的士兵懶洋洋看了一眼,又看向其他地方,視若未見。
“到了府衙,楊自升急匆匆的對門口一個頭發花白的衙役說道,快快通報葉知州,皇上駕到!”
“皇上,皇上不是沒了麼?那裡的皇上駕到。妖言惑眾,是要犯法的,趁著我今天心情好,你們趕快走吧,這次就不治你們的罪了。”衙役對楊自升說道。
周遇吉看這個衙役囉裡囉嗦,直接命令兩個士兵看住衙役,帶著楊自升往府衙裡面走去。衙役倒也知趣,看來者不善,站在一邊不再說話。
“皇上,您平常幾乎不出京城,這些窮鄉僻壤之人乍聞皇上駕到,自然不信,還望皇上不要跟他們一般見識。”王徵聽到衙役的話,對吳溝勸道。
吳鉤心道,這些冷言冷語,自己以前聽得多了,這個衙役的話算是好聽的了,看了看王徵,笑了笑,沒再說話。
一會一個胖子身著官服,看上去四十來歲,急匆匆跑了出來,到車前急忙跪下,喊道“皇上萬歲,臣葉知書不知皇上駕到,有失遠迎。”葉知書沒有楊自升的表現那麼誇張,估計是周遇吉和楊自升給葉知書作了一番開導。
拜見完畢,由葉知書帶路,吳鉤幾人跟著進了內堂,幾人落座之後,葉知書無話找話,說道“皇上,自崇禎八年中進士時一瞻皇上神采,到現在已經九年,沒想到皇上神采依舊。”
吳鉤哈哈一笑“這葉知州書讀得好,但是拍馬屁的功夫不是很到家,我們一行風塵僕僕,這段時間,臉都沒洗,你說我們神采依舊,這是誇我們呢,還是損我們呢?”
周遇吉、王徵等人聽了均哈哈大笑,一時間氣氛緩和不少。
“這德州城貌似比滄州堅固不少,你這府衙修的也很不錯”吳鉤見被自己一說,葉知書異常緊張,不知道說什麼好了,於是問道。
葉知書聽到,站在一邊自豪的向吳鉤介紹道“皇上日理萬機,對德州城可能有所不知,德州城於大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為屯兵儲糧,德州衛的都督張文傑、指揮使徐福奉命修建德州磚城,德州衛分左右兩衛,每衛五六千人,在全國都是數得著的,向北拱衛京師,向南鎮守運河。城內既有州府,也有衛署衙門。要是兵精糧足,德州城就是銅牆鐵壁。”
聞聽此言,吳鉤暗自思量衛署衙門也在這裡,應該是這個德州衛的管理機構。於是對葉知書說道“你到衛署衙門,通知他們前來見駕。”
“皇上有所不知,前幾天不知道是哪兒傳出來的,說是皇上您遇難了,衛署衙門接到總兵劉澤清的命令,全部跟劉澤清撤退到南方去了,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殘,留下嚇唬嚇唬人還可以。臣一方面守土有責,另一方面也是城內百姓流民眾多,如果無人管理,怕生靈塗炭。”葉知書尷尬的說道。
“你立即安排人員通知德州左右兩衛,所有士兵和衙役北門集合,朕要檢閱一下大明的軍隊。”吳鉤對著葉知書,直接命令道。
葉知書領命安排衙役去通知左右兩衛所有士兵集合。安排完畢後向吳鉤請示“皇上,我這州衙是五品府院,衛署衙門是三品府院,地方比這裡寬敞得多,您和眾位大人在這裡稍作休息,我安排人衛署衙門收拾一下,晚上你們下榻衛署衙門如何?”
“葉大人,德州城你比較熟悉,一切你安排妥當即可,我和諸位大人都無意見。”吳鉤看著葉知書說道。
不一會,熱騰騰的飯菜上來了,雖然兵荒馬亂,看得出這府衙的生活基本沒受影響,豐衣足食。
還是按照慣例,宮女先行品嚐,確認無事後,眾人請吳鉤上座後,到另外一桌就餐,這邊就留下宮女伺候吳鉤吃飯,吳鉤心道,這也太浪費了吧。
眾人吃過飯,休息了片刻,又過了約兩個時辰,才有人前來報到,說所有兵丁集合完畢,在北門外等皇上檢閱。
前面葉知書帶路,後面周遇吉、王徵陪著吳鉤,一行人往德州北門走去。
吳鉤出北門一看,這些士兵都是些老弱病殘還就罷了,軍旗破破爛爛,隊形七零八落,稀稀疏疏。
“周大人,你看這隊伍約有多少人,這些人能打仗嗎?”吳鉤看著周遇吉問道。
“皇上,臣粗略看了一下,所有兵員不過三千,內有精壯可用者不過五百。就這些兵員的訓練狀況來看,連炮灰都算不上。如果列陣相向,這三千士兵估計都不是我這百十來人的對手。”周遇吉不愧是帶兵多年的大將,粗略看了一眼就能侃侃而談。
“將在謀而不在勇,兵在精而不在多,咱們要士兵不是充人數,當炮灰,這三千人,你看看撿能用的留下,剩下的就遣散吧。剩下的兵丁,咱們在流民和附近的百姓中召集。”吳鉤對周遇吉說道。
“看來皇上甚是知兵,您對臣的命令,也正是臣剛剛想向您稟報的,臣馬上就辦!”周遇吉對吳鉤的命令甚是贊同,高興的說道。
“奉皇上命令,所有士兵年齡從十六歲至四十歲者,向前二十步;年齡不符者,後退三十步。”周遇吉大聲喊道,中氣十足。
果如周遇吉所言,向前出隊列者,約五百來人,雖然看上去稀稀拉拉,但是均是年輕力壯之人。周遇吉又命令所有十六歲至四十歲的士兵,站成五列,每列百人。就這麼簡單的一列隊,整個軍隊的精氣神立馬不同,有點軍隊的樣子。
不過傳說中的一萬精兵,挑來選去,只剩下五百來人。那些傳說中的百萬大軍,真正的精兵又有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