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巨伯無罪釋放,而且還調回京師任職,升官了?
在場的諸位大臣都是面面相覷。
他們一開始想著,皇上能夠讓葉巨伯出獄看病,不至於病死在獄中就已經很好了,沒想到朱元璋直接無罪釋放,甚至還升官了。
這簡直是不可思議。
要知道,葉巨伯犯的可以是挑撥皇家骨肉親情之大罪,這可是皇上最忌諱的。
皇上這一次如此寬宏大度,可不像他以前的作風啊。
究竟發生了什麼?
即使在場的都是經年老臣,見得多,經歷也多,但沒有人想得通其中緣由。
但以劉基和宋濂為首浙東黨,卻是喜上眉梢。
“皇上英明!”
劉基帶頭高呼,深深一拜。
傳皇上口諭的曹公公走後,劉基從地上起來,看向李善長,道:“李相,剛剛是誰說禍已從口出,凶多吉少來著?殊不知,皇上比咱們都看得寬,看得遠。”
“是啊。”
李善長皮笑肉不笑,朝奉天殿一拱手,道:“皇上英明,咱們還有什麼好說的呢?”
言罷。
李善長便轉身離去,胡惟庸連忙跟上……
……
棲霞山行宮。
朱元璋安頓好朱標之後,便回到房間看起書來。
看的自然是從書店裡剛剛換來的《明史》。
在書店的時候,他剛剛才看完太祖卷,就已經心緒起伏如驚濤駭浪,再看到恭閔帝卷,就是建文帝朱允炆的時候,便已經破防了。
他不知道接下來還有什麼等著他,但這一次,他已經儘可能的做好心理準備了。
但當翻開這本厚厚的《明史》的時候,他的心還是忍不住一陣狂跳。
這可是他整個大明的歷史啊。
摩挲了一會這本《明史》的封面,朱元璋緩緩翻開,開始看了起來。
其他的先不看。
他就看大明的每一代帝王的本紀。
成祖本紀。
也就是朱棣的傳記。
朱棣竟然能夠和他一樣廟號稱祖,這是他有點想不到的,但當他看進去之後,他發現他的這個四兒子,確實沒有讓他失望。
營建北平紫禁城,遷都北平,天子守國門。
五次親征北方,佔領安南,積極經營邊疆,東北建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黑龍江、烏蘇里江、烏第河、庫頁島等地,捍衛了領土的完整;西北設置哈密衛,西南設貴州承宣布政使司,對南海地區積極經營,對西藏實行政教合一的政策等等。
甚至,他還派鄭和下西洋,將大明的國威宣揚到了許多國家與地區。
“清沙漠者燕王也,朕無北顧之憂矣。”
朱元璋想起了他對朱棣的評價,老四果然沒有令他失望。
最後老四死在了第五次北伐的路上。
沒能讓兒孫送終,但朱元璋並沒有為老四惋惜,只覺得悲壯。
老四雖然不是開國之主,但也絕非守成之君,但他的開拓精神,造就了他具有開國君主的氣質。
老四稱祖,確實有他值得稱道之處。
雖然老四的皇位是謀反而得,但他絕對算是一位了不得的君主。
朱元璋看罷,也算是老懷欣慰。
雖然說他最看好的朱標英年早逝,他自己選的繼承人朱允炆難堪大任,但是,老四卻接過了他的衣缽,並沒有讓大明衰落下去,反而將大明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朱棣之後是朱棣的嫡長子朱高熾。
朱高熾是一個胖子,看似平庸,實則大智若愚,雖然在位不到一年,但是他在朱棣在位期間,其實已經開始監國,施行了很多仁政。
朱高熾之於朱棣,實則有些像朱標之於他自己,父輩銳意進取,後輩仁義守成。
朱高熾也為之後的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礎。
仁宣之治,指的便是朱棣之後,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開啟的盛世。
此時的大明,歷經五帝,仍舊欣欣向榮。
朱元璋看到這裡,心情自然是暢快,但同時也很疑惑,大明究竟是怎麼亡的?
接下來,果然風雲突變。
當朱元璋看到土木堡之變時,胸口忍不住一陣起伏。
一口老血差點兒沒忍住噴了出來。
明英宗朱祁鎮志大才疏,好大喜功,在王振的慫恿下率軍親征,五十萬大軍在北京西北之土木堡地方几近全軍覆沒,隨從出征的英國公張輔、駙馬都尉井源、兵部尚書鄺堃、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了銘、王永和等五十多名朝廷重臣戰死,騾馬二十餘萬,並大批量的衣甲器械輜重盡為敵方所得。
而御駕親征的明英宗朱祁鎮也被敵方所俘虜,淪為階下囚。
“呼——”
“呼——”
朱元璋喘著粗氣,看得再一次破防了。
明明大明剛剛經歷了仁宣之治,處在欣欣向榮的局面,可是現在彷彿一夜之間,形勢突然就急轉直下。
你說你沒有能力,就好好守成就行了,還學人家御駕親征?
“昏聵之君!”
朱元璋破口大罵的同時,也想起了朱辰的話。
只要是世襲,就不可能保證代代明君。
大明到了第六代皇帝,便出現了昏君。
而一個昏君,足以毀掉一切。
還有一點是引起朱元璋注意的,那就是到了宣宗朱瞻基的時候,就開始有宦官起勢的苗頭,教宦官識字,幫忙處理政務等,沒想到一代人之後,便開始出現宦官掌權,甚至主導朝局的情況。
一點不經意的改變,就為後世埋下無窮的禍患。
現在想想,自己想要用封王戍邊之策,永葆大明邊疆安寧,想法確實是過於理想化。
穩定住心緒後,朱元璋繼續往後看。
不出意外的,土木堡之變後,大明便開始走下坡路。
朱祁鎮被俘,他的弟弟朱祁鈺登上了皇位,成為了大明第七位皇帝。
然而,朱祁鎮回來之後,乘朱祁鈺病重之機發動“奪門之變”,竟然神奇的再次登上了皇位。
在經歷了兩位皇帝的混亂之後,好在後面的幾位皇帝都不能算昏庸,逐漸的又將大明拉回了正軌。
第八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也便是成化帝,即位之初,順應人心,平反於謙冤獄,又恢復景帝帝號,贏得了朝野支持,保證了政局穩定。
成化帝在位期間,社會整體仍“幸稱小康”,太平無事。
隨後的明孝宗朱佑樘,大明的第九位皇帝弘治皇帝,更是一位難得的守成明君。
朱祐樘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女色,勤於政事,廣開言路。
即位之初,便清理了明憲宗遺留下來的大量方士術士數千人,啟用人才,明令禁宗室、勳戚侵佔民田;興修水利,發展農業。
實現了大明的“弘治中興”。
大明似乎又重新煥發了生機。
可是弘治中興之後,大明的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機智聰穎,多才多藝,但在為政上卻有功有過,沒有能讓大明更進一步,只是勉強維持大明穩定的局面。
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是朱厚照的堂弟。
朱厚熜便是嘉靖帝。
即位之初,嘉靖帝還是展現了極好的治國才華,施行的嘉靖新政,得到朝野上下的擁護。
但是,在嘉靖二十一年,嘉靖帝差點被宮女殺死後,迷信道教,祈求長生不老,長期不視朝,由嚴嵩執掌大權。
二十四年的時間不上朝,幾乎都用在了求仙問道上。
看到這裡,朱元璋再一次被氣到了。
自己作為開國皇帝,一天早朝都不敢落下,但是,自己的後世子孫,竟然二十四年不上早朝。
“荒唐!”
“不肖子孫!”
朱元璋再一次忍不住破口大罵。
如果嘉靖帝現在就在自己眼前,他非得打爛這不肖子孫的屁股不可。
但,嘉靖帝雖然二十四年沒有上早朝,整個朝局卻仍舊在他的掌控之中,可以說,制衡之術在嘉靖帝的手中達到了巔峰。
不知道是不是求仙問道真的有用,嘉靖帝在位四十五年,活到了兩屆太子薨逝,甚至活到了他的八個兒子就剩下了一個三子朱載坖。
於是,朱載坖順理成章的成為了大明的第十二位皇帝,隆慶皇帝。
大明再次迎來了一位守成之君。
隆慶皇帝在位期間,將政事委任徐階、高拱、陳以勤、張居正等閣臣,興利除弊,又重用譚綸、戚繼光、王崇古等帥才,加強邊防。經過一番整頓,國勢有所起色,實現了隆慶開關和俺答封貢兩件大事,為萬曆中興的局面奠定基礎。
隆慶皇帝因縱情聲色,所以僅僅在位六年。
在他之後,便是明神宗朱翊鈞,也便是萬曆皇帝,大明的第十三位皇帝。
事實上,大明到了這個時候已經如同一臺生鏽的機器,艱難的運轉著,萬曆皇帝十歲即位,
萬曆皇帝親政後,勵精圖治,生活節儉,有勤勉明君之風範。
他為大明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
看到這裡,朱元璋再一次鬆了一口,他以為大明又要藉此續上一波國運。
沒想到往下看時,眉頭不自覺的又皺了起來。
這個萬曆皇帝和他的爺爺嘉靖帝一樣的,在大明剛有起色的時候,便又開始玩起不上早朝的把戲。
三十年不出宮門、不理朝政、不郊、不廟、不朝、不見、不批、不講。
和嘉靖帝如出一轍。
而且,和嘉靖一樣,萬曆皇帝的制衡之術同樣登峰造極,甚至更上一層樓。
不上朝之後,萬曆一朝並沒有宦官之亂,也沒有外戚干政,也沒有嚴嵩這樣的奸臣,朝內黨爭也有所控制,一切都還在萬曆皇帝的掌控之中。
整個朝局並沒有顯現出明顯的頹態,且在萬曆年間先後進行的三次大規模戰役,也都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看到這裡,朱元璋並沒有感到開心,反而感到十分的痛心。
你說你是昏君也就罷了。
可明明是非常有才能得皇帝,前面十年只要稍微用點心,就已經開創了“萬曆中興”的局面,明明只要堅持下去,就可以開創一個盛世。
而且,無論嘉靖皇帝還是萬曆皇帝,都是在位時間超過四十年的皇帝,是大明在位時間最長的兩位皇帝,而且都有帶領大明走向盛世的才能。
但是,偏偏兩個人選擇怠政懶政,而且是直接躺平擺爛,一個問道修仙,一個沉溺酒色,幾十年不上早朝,不問政事。
痛哉,惜哉!
朱元璋只覺得心口一陣疼痛。
他算是發現了,他的朱家後人並沒有蠢人,甚至個頂個的精明。
但就是這個精明沒有用對地方,又或者說過於精明瞭,以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沒有把心思放在朝政上,而是放在了亂七八糟的事情上,什麼沉溺酒色,什麼學習外國語言啊,還有什麼求仙問道啊。
接下來的這位就更誇張了。
朱元璋整個人直接看傻了。
萬曆皇帝之後的第十四位皇帝泰昌皇帝朱常洛同樣很有才能,在位期間,任用賢臣,革除弊政,積極改革,罷除礦稅、榷稅,撥亂反正,重振朝廷綱紀,但他“惑於女寵”、“導以荒淫”。即位一個多月,就在服用鴻臚寺丞李可灼所進之“紅丸”後駕崩。
泰昌皇帝在位僅一個多月,所以幾乎可以直接忽略掉。
讓朱元璋看傻的是大明的第十五位皇帝,天啟皇帝朱由校。
這位皇帝不沉溺於酒色了,也不求仙問道了,他竟然愛上了木匠的活兒,而且非常的有才華。
天啟年間,匠人所造的床,極其笨重,十幾個人才能移動,用料多,樣式也極普通。朱由校便自己琢磨,設計圖樣,親自鋸木釘板,一年多工夫便造出一張床來,床板可以摺疊,攜帶移動都很方便,床架上還雕鏤有各種花紋,美觀大方。
凡刀鋸斧鑿、丹青揉漆之類的木匠活,他都要親自操作,樂此不疲,甚至廢寢忘食。
“凡自操斧鋸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
如果他不是皇帝,他一定是一個非常出色的木匠,甚至是建築師。
“可是你是乎皇帝呀!”
朱元璋痛心疾首,氣得大腿都拍紅了。
木匠皇帝朱由校在位的六年間,閹黨專政,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山東鄆城一帶爆發了徐鴻儒起義,各地的兵變也不斷發生,大明似乎要開始進入風雨飄搖的年代了。
好在……
大明終於迎來了一位勤勉的皇帝。
大明的第十六位皇帝,崇禎皇帝朱由檢。
崇禎皇帝即位之初,即刻以雷霆手段剷除了以權宦魏忠賢為首的閹黨,勤於政事,厲行節儉,力圖實現大明王朝的“中興”。
大明只有兩位皇帝能夠自始至終堅持早朝,一位是開國皇帝朱元璋,一位便是崇禎皇帝朱由檢。
朱元璋以為,朱由檢會給大明帶來新的生機。
但是他越往下看,就越覺得心慌。
崇禎四年,明軍在遼西的最前沿——大淩河城陷落,孫承宗引咎去職。
接下來吳橋兵變。
兵變到崇禎六年才平息,但孔有德、耿仲明等成功突圍,投奔皇太極,不僅引後金兵攻陷旅順,更將紅夷大炮的技術傳到後金,後金由此開發出漢人炮兵與滿蒙步騎兵協同作戰的戰術,使明軍作戰更加吃力。
崇禎九年,皇太極稱帝,國號大清,年號崇德,正式建立了一個與明朝分庭抗禮的政權。隨即他又派兵入塞大掠京畿,稱丙子之變。
清軍如入無人之境,在九月掠奪了十八萬人畜後出塞,途中還留下“各官免送”的羞辱性木牌。
崇禎十一年,皇太極第五次發兵入塞,京畿告急,是為戊寅之變。朱由檢急調洪承疇、孫傳庭入援,然而依然拿清軍無可奈何。清軍長驅直入山東腹地,攻陷五十八座城池、俘虜四十六萬人畜……
……
外有強敵,內裡卻仍舊災患不斷。
河南地區自崇禎以來“竟無樂歲,旱蝗相繼,災異頻仍”,崇禎十四年更是發生“大飢疫”,到六月“死者無算”。
在這種情況下,大量饑民加入李自成的隊伍,使其不斷壯大,開始被稱為“闖王”。
內外交困,大明的局勢似乎要滑向失控的邊緣。
朱元璋心頭狂跳,因為他嗅到了一絲亡國的氣息。
果不其然。
隨著內外兩線戰事的大潰敗,明朝覆亡之象顯現,朝野人心亦日漸離散。
崇禎十六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檢照例到皇極殿接受朝賀,而文班只有內閣首輔周延儒一人,武班只有一名勳臣。
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日,朱由檢到皇極殿接受朝賀之際,發現只有錦衣衛指揮使駱養性在場。
此時的大明,強敵環伺,但卻要人沒人,要錢沒錢。
看到這裡的朱元璋心如死灰。
他知道,他一手創建起來的大明,要亡了。
但是崇禎並沒有甘心。
“朕非亡國之君,事事乃亡國之象。祖宗櫛風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面目見於地下?朕願督師,以決一戰,即身死沙場,亦所不顧,但死不瞑目。”
“國君死社稷,義之正也。朕志決矣!”
“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為亡國之臣!”
“內外文武諸臣誤我!誤我!”
“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一聲聲不甘的吶喊,看得朱元璋感同身受,心如刀割。
大明是他一手創建的,且不論崇禎皇帝的才能如何,他的心氣就已經讓朱元璋淚目了。
雖然崇禎似乎亡國之君,但他不怪崇禎,因為崇禎真的已經盡力了。
朱棣天子守國門,崇禎君主死社稷。
崇禎皇帝煤山自縊。
而大明也在風雨飄搖中走向了滅亡……
……
看完大明一共十六位皇帝的本紀,朱元璋彷彿經歷了一個王朝從開國到強盛,再到下坡,再到中興,再到掙扎,再到中興,最終滅亡的過程,其中充斥了多少人的悲歡離合,起起伏伏,讓朱元璋有一種沉重而又蒼涼的感覺。
身為局中人,朱元璋更能感受到歷史的魅力。
沒有人能夠預料到歷史的走向,而歷史的走向往往比預料的更加曲折和不可思議。
誰能想到老四會登上皇位?
誰能想到前腳勵精圖治,後腳就幾十年不上朝?
誰能想到,最勤勉的皇帝,卻是亡國之君?
大明王朝傳位十六帝,代代都足夠的傳奇。
有明一朝,沒有愚蠢的皇帝,但卻是一個個或多或少都有些小毛病,或者犯一些錯誤。
似乎一人一個小毛病,一個一點小錯誤,大明卻最終積重難返,滑向深淵。
夜已深,但朱元璋卻久久無眠,掩卷長思。
為什麼會這樣?
看完大明的歷史,朱元璋卻反而有了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他發現,即使現在知道了一切的結果,似乎也沒有什麼幫助,因為他完全不知道該如何去改變。
朱標英年早逝,把朱標救了,朱標也許會開啟一代盛世。
但是朱標的繼承者,諸如朱允炆一類的,不見得有朱棣優秀。
而且後面的繼承者,也不見得就一定比原來歷史軌跡的歷代皇帝優秀。
傳位十六帝,大明的昏君其實不算多,但是大明卻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滅亡。
誰又能保證傳朱標一脈,就一定比朱棣一脈優秀?
就算自己留下各種祖訓,那也沒有用,因為歷史已經證明,他的封王戍邊之策,僅僅是在他死後不到一年,就已經被破壞殆盡。
怎麼辦?
知道了一切的過程與結果,自己卻似乎無能為力。
這才是最痛苦的。
那種無力感,讓朱元璋輾轉反側,一夜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