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天還沒亮,朱標就來了。
朱元璋平時都起得很早,從他的詩作中便可見一斑: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猶擁被。
但是因為昨天看書看到深夜,而且看完之後久久不能入眠,所以,此時的朱元璋還在迷迷糊糊的睡眠當中。
不過也因為一直以來習慣早起的原因,所以他的睡眠很淺。
很輕易的就被朱標吵醒了。
朱元璋迷迷糊糊爬起床,揉了揉眼睛,看向朱標。
只見朱標已經穿戴完畢,神采奕奕。
“怎麼了?”朱元璋打著哈欠問道。
朱標正色回道:“父皇,今日早朝,您不在,如果兒臣也不在的話,那就開不成了,您要是還不回去的話,兒臣就要趕回去主持早朝了。”
早朝,對於一個王朝而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政治制度。
因為早朝不僅是皇帝接見大臣的重要方式,也是處理國家大事的主要途徑。
泱泱大明每天的大事要事,大都是在早朝上進行討論,各種方針政策,也大都通過早朝的方式進行傳達。
現在的公司早會,多少有點當初早朝的味道。
不過早朝可比早會嚴格多了。
特別是朱元璋定下的早朝制度,不僅制度森嚴,而且非常的繁雜。
颳風下雨,就算天上下刀子,也要準時進行。
除非有極特殊的原因,否則每一位該參加的大臣都要參加。
臣子辛苦,皇帝同樣辛苦。
但是辛苦同樣有回報,早朝制度發揮了重要作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增強了皇帝與大臣之間的溝通,讓很多大事要事都能夠得到及時處理。
而大明能夠十年如一日堅持早朝的,只有兩位皇帝。
一位是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
朱元璋即使有事,也會讓朱標替代自己主持早朝,比如現在他來棲霞行宮的這段時間,早朝仍舊是堅持召開的。
另外一位便是大明的亡國之君崇禎皇帝。
崇禎雄心壯志,立志做箇中興之主,每日批改各地奏摺到凌晨都是很常見的,每日早朝必到,比朱元璋還要勤政。
“哦——早朝啊。”
朱元璋聽朱標這麼一說,這才去了幾分睡意。
今日早朝……
朱元璋突然想到了什麼,眉頭不由得微微一皺,旋即對朱標道:
“標兒,咱不去了。”
“好,那兒臣先行告退,回去主持早朝去了。”
“等等,你也不準去!”
“啊?”
被叫住的朱標還有些沒有反應過來。
大明朝的早朝制度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的早朝都要嚴苛,而且是朱元璋牽頭定下的,朱元璋也非常的重視,對臣子們要求嚴格,他自己也以身作則。
但是現在……
從昨天開始,他就覺得怪怪,說什麼玩一玩,歇一歇的話,現在更是早朝都不去上了?
他感覺自己這個父皇變了。
但是哪裡變了他又說不上來。
他實在搞不懂父皇的葫蘆裡究竟賣的什麼藥。
朱標當然搞不懂。
因為朱元璋心裡想的是他昨晚看的《明史》,剛剛說到早朝,他就猛然發現,那兩位二十多年不上早朝的混賬子孫是最長命的。
一個嘉靖皇帝,二十四年不上早朝,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歲。
一個萬曆皇帝,二十八年不上早朝,在位四十八年,享年五十八歲。
而自己勤勉的標兒,甚至活不到登基。
朱元璋算是想明白了,長壽的秘訣原來在於躺平啊!
所以他確實是變了。
相較於勤勉而早逝的標兒,他更想要躺平卻長壽的標兒。
而朱標還是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父皇的話。
“早朝……真不去了?”
“嗯,不去了。”
朱元璋再一次給予肯定的回答。
朱標滿臉疑惑,剛想要說什麼,卻被朱元璋抬手打斷了。
“咱昨天說了,你就在這裡好好玩,歇一歇,放鬆放鬆,不上幾天早朝,咱大明亡不了。”
那幾個不肖子孫幾十年不上早朝。
咱不上幾天早朝不行?
想到這裡,朱元璋真是氣不打一處來。
他的標兒為了葉巨伯的事來棲霞行宮,自己讓他好好休息一下,但他卻不敢絲毫放鬆,時刻鞭策自己,第二天天還沒亮就爬起來了,心裡想的都是早朝的事。
他們以身作則,辛苦維持下的早朝制度,卻在明朝中後期屢屢發生“從此君王不早朝”的現象,甚至一不上就是幾十年。
簡直是混賬!
不過回頭想想,自己是不是有些過於嚴苛了?
與其自己辛勞的成果被後世的不肖子孫霍霍,還不如放輕鬆一些,最關鍵的是,現在在朱元璋的心裡,朱標的健康比一切都重要。
可是朱標不這麼想,仍舊堅持道:“可是父皇,很快就要開啟大明的第一屆恩科了,而且朝中還有好多事情等著處理,如果你我都不在的話,恐怕……恐怕不妥啊。”
朱元璋卻是走過來,雙手扶了扶朱標的肩膀,語重心長道:
“沒有什麼不妥的,咱們不在,不是還有那些臣子嗎?什麼事都要咱們來操心,還要那些臣子來幹嘛?你就放寬心,好好的在這裡歇息上幾天。”
“記住,這是聖旨!”
朱元璋末了還補上這麼一句,讓朱標無可反駁,只得道:
“兒臣遵旨!”
“好了,你先回去吧,咱還要回去再睡一會。”
朱標實在是有些不適應這麼放鬆的朱元璋,以前的朱元璋哪裡睡過什麼回籠覺啊?
以前,朱元璋如此勤勉,他又哪裡敢有絲毫的懈怠?
現在,朱標也只能按照朱元璋說的做……
……
朱元璋補覺補到了中午,整個人洗漱之後,神清氣爽。
他現在當然想去朱辰的書店去坐一坐,他昨晚連夜看完《明史》中的帝王本紀,心中有無數的疑問,想要和朱辰聊一聊。
上一次,兩人說到了封王戍邊之策給後世的影響以及解決之道。
不過才說了一半。
朱辰說,如果能夠取締藩王的世襲罔替,大明也許能夠延續國運幾十年。
朱元璋昨晚自己也看了一遍《明史》。
崇禎卷給他的衝擊最大。
到了崇禎時期,皇室宗親尾大不掉帶來的危害已經十分的嚴重。
內部天災不斷,起義此起彼伏,外部強敵環伺,而皇室宗親呢,則是待遇不變,成為國家的蛀蟲。
前方吃緊,後方緊吃。
崇禎皇帝厲行節儉,勞心勞力的為前線籌措軍費,但後方的皇室宗親卻沒有一個肯出錢的,別說出錢了,就是讓利也不肯。
清軍第六次入塞期間,朱由檢取出內帑數萬,發給守城將士,每人只領二十錢,守城士兵們彈著錢說:“皇帝要性命,令我輩守城。此錢止可買五六燒餅而已!”
可見當時的窘境。
可是,朱辰說,就算解決了“天下養朱”的問題,大明也就堪堪能夠延續國運幾十年。
為什麼?
而且,朱辰說,還有更好的解決之道。
究竟是什麼樣的解決之道?
又會給大明帶來什麼影響?能夠延續大明的國運?
朱元璋滿腹疑惑。
他已經有些迫不及待了,不過他剛想要出門,卻突然想到了什麼。
朱元璋轉身回來,從一堆書畫中,隨手拿了一幅,然後再往書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