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怪娘,當年娘去趕集被人撞到,動了胎氣提前要生了,被好心人送到附近醫館去。”
“沒想到那蘇家夫人聽說是驚了馬車也要提前生了。”
“我與她在一個屋裡生孩子,蘇家夫人還有幾個下人跟著,娘只有一個好心大嬸幫忙照看。”
“我生完孩子當晚就被你爹借了牛車趕來接回家裡,並不知道孩子何時就被弄錯了,我抱回的是芳兒,你……你去了蘇家。”
“娘也是今天早上才被蘇家人告知這件事。”
“芳兒模樣長開了,長得像她親孃,被她親孃迎面遇見了,那就不會錯了,娘走不開只能讓你二弟去接你回家。”
“蘇家人沒有為難你吧?”婦人也就是葉青蘿的親孃葉劉氏一邊哭一邊說著當年的事情。
這些事情早就被忘得差不多了。
今天突然遇到蘇家來人坐著馬車高調進村,來到這裡說明真相就將她的青芳接走。
只留下一句“你們趕緊去將自家親女接回來。”就離開了。
就衝著蘇家人坐著馬車過來,卻沒將弄錯的孩子送回來,哪怕是順路帶過來也好啊。
但是蘇家人並沒有。
她是窮,又不是傻,當下便明白蘇家人怕要遷怒孩子了。
她在讓兒子趕緊去鎮上接長姐回家後,就一直在家裡煎熬地等待著,也將早已記不清的往事又仔仔細細地回想著。
當時屋子裡有蘇夫人的丫環婆子,有醫館的醫女還有產婆,那蘇夫人是早產還差點難產,當時場面是有些混亂。
而她要生了還半天都沒產婆過來,也差點難產,她根本不知道蘇夫人長什麼模樣。
好在有那位好心的大嬸跑出去找醫館的人求救,又去外面找了個產婆過來。
她總算是生產了,差不多時間,蘇夫人也把孩子生了。
她抱著孩子才累極睡了過去,醒來時孩子也在她身邊,誰會想到已經抱錯了?
她醒來還抱著孩子不肯撒手呢,就怕弄丟了。
若非青芳長得與蘇夫人太像。
若非昨天她讓青芳帶著她繡的三塊帕子去鎮上繡莊換錢,青芳嫌鎮西繡莊給不起價就跑去鎮東的繡莊問價而遇上蘇夫人。
怕是都沒有今天早上的事情,抱錯的孩子也不知何時才能發現了。
雖然不捨養了十三年多的青芳,但眼下回家的孩子才是她親生骨肉,她同樣不捨分離。
看著孩子茫然無措的模樣,她心裡一陣難受,解釋完當年的事情又哭了一陣。
鄰里眾人聽葉劉氏說起當年生孩子抱錯的真相,也不禁一陣噓唏。
當年葉劉氏在鎮上醫館生下孩子,葉長貴趕著牛車將人接回來就坐月子。
很多村裡婦人都來看月母子,也聽葉劉氏說起生孩子的兇險。
也有人調侃她與有錢夫人同屋生孩子,孩子定然也是個有福氣的。
如今來看,這不就是有福氣嗎,直接去有錢夫人家裡過了十三年多的富貴生活。
葉青蘿也回過了神來,沒想到真假千金的真相竟是這般。
再看葉劉氏哭成了淚人一般,她也不知如何安慰。
她孤女一個行走世間太久,對感情尤其是親情這玩意兒並不熟悉。
這一路她想最多的也是瞭解葉家環境,想要快些賺錢改變自己的命運。
還沒想過見到親人應該如何應對,又會是怎樣的場面。
原主親孃對親生女兒回家的態度,還是讓她有些感動。
沒有用嫌棄和不情願的眼神看她,也沒有埋怨她不該回來,更沒有一直說原來的女兒如何如何……
她只是帶著歉意解釋了當年抱錯的原由,這是怕自己心裡留下什麼芥蒂?
這時,葉劉氏突然鬆開了葉青蘿,拿出帕子擦了擦眼淚,看向聚在家門前的那些鄰里尤其是已經議論起來的婦人們。
“當年在鎮上醫館生產,與同屋生產的蘇家夫人的孩子抱錯了,也非我葉家所願。”
“當時我情況也很兇險,只有一個好心大嬸在跑前跑後幫我,蘇家卻有好幾個丫環婆子擠滿了屋。”
“孩子是產婆交給那好心大嬸再放到我手中的,之後我就一直抱著不敢撒手了。”
“當時屋裡人多手雜亂糟糟的,根本不知道在哪一處弄錯了,好在如今孩子各歸各家……”
葉劉氏向村裡人解釋著當年不知怎麼抱錯了的經過,突然看向葉青蘿,神色有些訕然,“孩子,你名字……”
她也不能繼續用“葉青芳”的名字來叫這孩子。
畢竟這是芳兒用了十三年多的名字,想來這孩子也不願意。
可她還不知道孩子的名字,剛才一見面就顧著難過了,也問不出口,可現在……
“娘,我原來叫雲蘿,現在就叫青蘿吧。”
葉青蘿連忙露出微笑說出自己的名字,而後看向那些村裡人。
“諸位,我是葉青蘿,你們可以叫我青蘿,或是青蘿丫頭。”
村裡人應該有這樣的習慣,某丫頭、某某丫頭,她也是入鄉隨俗吧。
“青蘿丫頭。”立刻就有一個婦人開了口。
“你在蘇家過慣了富貴日子,可這裡畢竟是葉家,原來的芳丫頭是很勤快的,幹活兒麻利得很,你可莫要輸給芳丫頭了。”
那婦人審視著葉青蘿,言語間有些敲打的意思。
“嬸子是?”葉青蘿看向那村婦。
“這是對門楊家的胡伯孃。”葉劉氏連忙開口,解釋道,“芳丫頭跟她家的秋桔很要好。”
兩家離得不遠,楊家就在葉家老宅那一頭的斜對面住著呢。
這些村裡的環境和人際關係,等以後再慢慢說與青蘿聽吧。
雖知楊胡氏這話是一番好意,但葉劉氏聽著卻並不高興,她接著又道:“青蘿是青蘿,青芳是青芳,不需要比較。”
這話雖是維護剛回來的親生女兒,但也有些讓楊胡氏沒臉,楊胡氏一聽這話便臉色微沉,不高興了。
葉青蘿忙道:“娘,我在回來的路上已經聽青宣說過家裡情況。”
“我雖比不得原來的青芳,那也是沒辦法的事,十多年的生活習慣和認知,哪是一朝一夕就能輕鬆改過來的。”
“這畢竟是我親生父母家,我是回家,又不是寄人籬下,過什麼樣的日子、做什麼樣的活兒,我自己會思量著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