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
陳大山剛剛跑了兩步,就覺得有些不對勁,差一點就被一股沉重的力道給直接掀翻在地上。
這一網絕對有大東西!
總重量恐怕要超過40斤!
“啊……”
陳大山大喊了一聲,瘦弱的身體爆發出了全部的力量,就連一張略顯稚嫩的臉都憋得通紅。
終於,在一番拼命的扯動之下,陳大山還是將漁網從冰窟窿裡面拉了出來。
“呼呼呼呼……”
陳大山大口大口的喘著粗氣,一張臉上卻堆滿了笑容。
大豐收!
他看到魚網裡面裝著一大堆活蹦亂跳的魚,其中還有兩條重量超過8斤的哲羅鮭。
這種魚在東北有著水龍的稱呼,是一種非常兇猛的肉食性魚類。
它的肉質非常鮮美,而且營養非常豐富,富含著多種氨基酸和不飽和脂肪酸,妥妥的大補之物。
不但如此,哲羅鮭還非常昂貴,像這種能達到七八斤的大魚,價格堪比普通人的一個月工資。
“啪啪……”
陳大山將兩條哲羅鮭扔進了揹簍之中,隨即又開始翻動起其他的收穫。
白魚,七星子,泥鰍,鯽魚……
剩下的都是這種比較常見的冷水魚,大約有二十五六斤的樣子。
這一網絕對算得上是首戰告捷,幾乎把陳大山的揹簍都給裝滿了。
看來今天不需要打第二網了,否則陳大山都帶不回去。
“回村!”
陳大山簡單的收拾了一下,然後吹著歡快的口哨,一路向鳳凰村走去。
不得不說,東北老林子裡的物產實在是太豐富了。
隨隨便便的一網就能打上來四十幾斤魚,這種感覺實在是太暢爽了。
一個多小時之後,陳大山終於返回了鳳凰村。
不過他並沒有回家,而是揹著這些魚去了村裡的集市。
“賣魚了!”
“白魚,七星子,泥鰍,鯽魚,全部都是剛從大河裡面打上來的,非常新鮮。”
“想吃好魚的往我這裡看,保證新鮮,價格還便宜。”
陳大山將揹簍放在了地上,立即就開始叫賣了起來。
然而,陳大山扯著嗓子喊了半天,依舊是無人問津。
也不知道是因為今天下著大雪的緣故,還是因為現在正值災荒年代,家家戶戶都在餓肚子,根本就沒錢買……
這麼下去可不行!
雖然陳大山在揹簍的內側鋪了一層塑料布,還往裡面倒了一些冰冷的河水。
但是魚太多了,水裡的氧氣根本就不夠用,估計用不了多久,這些魚就要死了,在價錢上也會大打折扣。
“唉,小子。”
“你這魚看起來不錯,你要是能便宜點,我就全給你收了。”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貨郎打扮的中年人駕著一輛驢車走了過來。
他看了一眼揹簍裡面的魚,非常感興趣的說道。
這種人就是遊走於各個山村的移動商販,靠著一輛小驢車,拉著一些日常用品,走街串巷地販賣。
有的時候以物換錢,有的時候還以物換物,反正就是賺個差價,也算是一個不錯的營生。
“都收了?”
“你買這麼多魚乾啥?吃得完嗎?”
陳大山看到大客戶來了,不禁笑著詢問了起來。
“告訴你也沒啥。”
“我知道縣裡有一家大飯店,專門收你這種冷水魚,我也是倒一手,賺點差價。”
中年人非常痛快,也沒有跟陳大山隱瞞些什麼,而就是這種坦坦蕩蕩的性子,倒是容易讓人對他有幾分好感。
“行啊,兩條哲羅鮭不賣,剩下的加在一起,25斤高高的。”
“你開個價吧,如果合適的話,我就跟你做這個買賣。”
陳大山雙手插兜,一張臉凍得通紅。
“飯店收一塊二一斤,我掙兩毛差價,給你一塊一斤,怎麼樣?”
中年人頓了頓,然後就給陳大山開出了價格。
好傢伙,一口氣就賺了五塊錢的差價。
在這個年代,平均工資才四十塊錢,豬肉才七毛錢一斤。
這個中年人倒騰了一手,就淨賺了別人半個星期的工錢。
陳大山暗暗嘆了一口氣。
沒辦法,誰讓他沒有車,不能親自去縣城送貨,否則怎麼可能讓別人賺這麼多的差價?
“行,那就這麼定了。”
“你也不用給我拿錢,我看你的驢車上有不少貨,我就直接拿貨頂錢了。”
陳大山揉了揉鼻子,然後就在那一車的貨物上挑了起來。
“就這些了,如果你覺得行,那咱們合作愉快,如果你覺得不行,那我就站在這接著等買主。”
陳大山也是非常痛快的說道。
他挑了一雙棉鞋,一件棉襖,還有二斤紅糖和一些做菜的調料,比如香油、鹽和十三香等等……
“行吧,咱們也是第一次打交道,我就吃一點虧吧。”
“我每天中午十二點都會路過這裡,你如果還能打上來冷水魚,我還按照今天的價格收。”
中年人叭嗒叭嗒嘴,緩緩的說道。
“沒問題,那咱們明天再見吧!”
陳大山微笑著說了一句,然後就拎著兩尾哲羅鮭,轉身向家走去。
“唉,小兄弟,你那兩條大魚一起賣我得了唄?大不了我再給你加點錢。”
中年人也相中了這兩條哲羅鮭,立即在後面吆喝了起來。
“不賣,留著自己吃。”
陳大山擺了擺手,非常灑脫的說道。
“自己吃?啥家庭啊,這麼名貴的魚,居然要自己燉著吃,這也太奢侈了吧?”
中年人撇了撇嘴,覺得陳大山這個年輕人實在是太敗家了。
這在普通家庭的眼裡,陳大山的所作所為也確實算得上是敗家。
但是在陳大山的眼裡,他就是要把最好的留給家人。
錢這種東西,陳大山什麼時候都能去賺,但重活一世,最不能虧待的就是家裡的母親和姐姐。
但是話說回來,陳大山忙活了一上午,收穫還是比較豐富的。
照這種趨勢下去,用不了多長時間,陳大山就能帶著母親和姐姐擺脫赤貧,直奔溫飽了。
這在三年自然災害時期,如果能達到溫飽,那可絕對超過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