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皇三孫朱允熥品格貴胄,天資聰穎,寬厚仁德,敏而好學,溫文得於天縱,孝友因與自然。式稽令典,載煥徽章,祭告天地,恭詣太廟,授予冊寶,立為皇太孫,佈告天下,鹹使聞之。”
奉天殿內,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程序。
朱允熥,正式被冊封為皇太孫。
太子妃呂氏和朱允炆則在東宮內禁足,令其閉門思過。
宮門已經打開,城外的兵馬也都返回了各自駐地。
京城又恢復了往日的車水馬龍,一切似乎都沒有變。
只有官場裡的人知道,權力階層發生了“劇震”。
立皇太孫的聖旨,由禮部通過驛站急遞發往全國各府縣。
與此同時,另一道聖旨也發到了五軍都督府。
“擢升虎賁左衛指揮僉事、明威將軍藍太平為中軍都督府同知,兼任虎賁左衛指揮使,錦衣衛指揮使,授太子少保銜,柱國,特進光祿大夫。節制京師內外兵馬,三品以下武官任免,無需請旨。”
“開國公,左軍都督府僉事常升,兼任府軍前衛指揮使。”
“擢升金吾後衛鎮撫傅讓為金吾後衛指揮使。”
藍太平此時體會到一個詞,叫做“權傾朝野”。
這次事件中,朝野上只死了一個人,就是蔣瓛。
蔣瓛因欺君罔上,構陷忠良,製造冤獄,判處死刑。
這蔣瓛可謂血債累累,在錦衣衛指揮使這個位子上,他是人見人怕的“惡魔”。
但是一旦失勢,就是被痛打的落水狗。
聖旨剛宣告完,還在奉天殿內,不知在誰的帶頭下,滿朝文武直接動手群毆他。
不論是大漢將軍,還是府軍前衛的人,都只是看著。
朱元璋張了張嘴,但看到冷眼旁觀的藍太平,還有已經紅了眼的一眾官員,最終還是閉上了嘴。
待到眾人散去,蔣瓛早已經一命嗚呼。
可憐一代特務頭子,竟然落了這麼個下場。
涼國公府
“太平,不是老叔說你,哪有造反造一半的?你可不要低估咱們這陛下,他能從一個要飯的和尚,成為當今天子,這一路走來靠的可不全是運氣。”
傅友德憂心忡忡的說。
“傅叔叔,我並沒有想造反,最多算是兵諫吧。”
“我只想幫允熥拿回屬於他的東西,讓咱們淮西父老能夠安享晚年而已。”
藍太平誠懇的說道。
“唉,但是在任何朝代兵諫跟造反性質都一樣,結果也是不成功便成仁。一旦陛下重掌兵權,就是你我的死期。”
“陛下仍坐於堂,如利劍懸於顱啊!”
傅友德久經官場,又跟隨朱元璋多年,深知他的心狠手辣,鐵血無情。
“陛下已至暮年,他所想不過是大明江山的傳承。他不願立允熥為太孫,不過是怕我們這些外戚過於強大。”
“現在木已成舟,他還的指著我們為允熥保駕護航。所以,傅叔叔不用憂慮。”
“咱們不是說了嗎?挾天子以令諸侯,現在目的達到了。”
“您放寬心,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藍太平波瀾不驚的說道。
“既然大侄子都計劃好了,那你就放心大膽的幹。我跟你馮叔叔都堅定的支持你,咱們淮西后輩裡你是最能成事的。”
傅友德說的馮叔叔,正是宋國公馮勝。
“多謝傅叔叔,這些日子您也辛苦了。早點回去歇息,有什麼事我讓傅讓跟您說。”
“好嘞,傅讓那兔崽子老叔就交給你了。”
在送走傅友德後,藍太平靠在椅子上揉著太陽穴。
第一階段的目的已經達到,他之所以不殺朱元璋一個是情感上不想。
朱元璋是開國皇帝,重塑中華居功至偉。
另一個就是現在不能殺,否則大明必會天下大亂。這不是他所願意看到的,否則跟朱棣的靖難之役又有什麼區別呢。
大明需要平穩的權力過渡,從而避免快速衰落的結局。
“唉,有些事真是急不得。”
藍太平盤算著,現在是洪武二十五年,他記得在洪武三十一年時朱元璋駕崩。
還有六年左右的時間,我必須穩中求進。
這第一件事,就是擁有一支最強的軍事力量。
翌日早朝
朱元璋依舊端在龍椅上,朱允熥也穿著明黃的團龍服立在一側。
他現在位居東宮,需要學習治國理政了。
武將以藍太平為首,文官則以劉三吾為尊。
大殿上氣氛怪異,朱元璋神色陰鬱。
朱允熥顯得不知所措,求助的看向藍太平。
藍太平則暖心一笑,示意他不要緊張。
“有本啟奏,無本退朝。”
殿前太監唱道。
“陛下,老臣有事上奏。既然太孫名分已定,那皇次孫朱允炆殿下也到了該冊封的年紀了。”
“還望陛下早日冊封,讓皇次孫殿下就藩,也好為我大明的江山社稷出一份力。”
聽完劉三吾的話,朱元璋表情微動。
“哦,你有何建議?”
“臣以為,可封朱允炆殿下為吳王,封地為鳳陽。”
朱元璋聽完,斜眼看向藍太平。
只見他面無波瀾,似乎沒有聽出其中深意。
“可有人有不同意見?”
面對朱元璋的問話,藍太平依然沒有任何表示。
朱允熥也是低著頭不說話。
倒是其他淮西武將紛紛不滿,但見藍太平沒有任何表示,也只能乾著急。
“臣贊同。”
黃子澄第一個跳出來同意。
齊泰,詹微等文官也紛紛表態支持。
朱元璋略一思量,“好,那就封允炆這孩子為吳王,封地就選中都鳳陽。”
“吾皇聖明。”
劉三吾等人沾沾自喜,忙著謝恩。
“末將有事啟奏。”
藍太平突然出列。
“你有何話說?”
朱元璋沒有好臉色的問。
“陛下,末將想籌建火器局。”
“末將從徵數年,發現我明軍火銃有諸多劣勢,發射慢,威力小,射程短,怕陰雨天氣。”
“在與北元對戰中,常因火藥返潮無法發射而貽誤戰機,導致傷亡慘重。”
“少將軍,這火器本就怕潮溼。草原天氣無常,特別是夏季雨水充沛,出現這種情況也屬正常。”
工部侍郎嚴震直說道。他分管“兵仗局”,軍械的製造歸他管,這其中就包括火銃,火炮。
“嚴大人所說不錯,所以末將想把火器製造從兵仗局分離出來,成立火器局,由五軍都督府管理。”
“畢竟造出的火器都是軍隊使用,由我們主導會更利於火器的研發和改進。”
藍太平可謂言辭懇切。
“這,這不合規矩吧。而且,這樣以來每年工部的預算也不好做。”
嚴震直官聲不錯,只是有些刻板與保守。
“預算方面嚴大人不必操心,五軍都督府會負責火器局所有的預算支出的。”
“那老臣無話可說,一切請陛下聖裁。”
“既然如此,那就這樣辦吧。”
朱元璋興致缺缺,擺了擺手。
“退朝。”
殿前太監唱道。
藍太平走出午門,剛上馬車常升也掀簾子進來了。
“你怎麼不騎馬了?”
藍太平疑惑的問道。
“這不找你有事嗎?你是咋想的,封朱允炆為吳王,你為何不反對?”
“難道你不知道,這吳王可是陛下當年的封號。而且,還給他的封地竟然是鳳陽。這可是大明的中都,龍興之地啊。”
面對常升機關槍式的連問,藍太平不以為意的拿起茶壺喝了口。
吳王又如何,歷史上建文帝封朱允熥為吳王,還不是一直被圈禁。即使後來朱棣當了皇帝,依然是被圈禁至死。
“讓他們母子早日離開東宮,豈不是更好。允熥都是太孫了,給他個吳王還怕他能掀起什麼風浪嗎?”
“說的也是。”常升奪過茶壺“咕咚,咕咚”喝了兩口,又把茶壺塞給他。
緊接著掀起簾子,“我回東宮佈置一下,這些日子要加強防範。”
常升跳下車,朝著東宮走去。
藍太平欣慰一笑,常升這舅舅越來越稱職了。
“公子,回府嗎?”
藍雄山在簾子外問道。
“去城外,虎賁左衛大營。”
“是。”
藍雄山揮動鞭子,馬車向城外走去。
籌建“火器局”的同時,他要組建一支全新的軍隊“神機營”。
學過歷史的都知道,火器很快將成為戰場的主角。一支能夠熟練運用火器,並且裝備精良的軍隊,將是無敵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