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武見馬良這麼說,當下說道:“就依先生,全當酒後胡言,如有不當,還望先生教我。”
馬良微微一笑:“但講無妨,我等洗耳恭聽。”
糜武端起酒杯抿了一口,輕嘆道:“今天下三分,曹操獨佔七,孫權佔其二,主公只佔其一。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兵精糧足,難與其抗衡。東吳孫權,已歷三世,根基穩固,亦難取也!本該聯吳抗曹,奈何孫權賊子狼子野心,背刺盟約襲取荊州。今下荊州盡歸孫權,獨剩益州難以支撐。曹操是虎,孫權是狼,二者皆虎視眈眈,稍有不慎,恐有覆巢之危!益州疲弊且根基未穩,南中未定,實乃隱患!”
“以武之愚見,當下應與東吳重新修好,避免其與曹操聯手,興兵伐蜀。當務之急,應安撫蜀中百姓,與民生息。內修政理,外結東吳,操練兵甲,囤積糧草以待天時。”
“若天下有變,則興兵順江而下,兩路齊出,席捲荊襄九郡,以做根基。進而滅東吳,佔江南,與曹操南北對峙。屆時,主公將佔盡地利,退可固守,進可三路齊出。一路由漢中出兵,而佔隴西定關中。一路可由荊州出兵,直取宛洛克中原。一路由江東出兵,直取合肥腹地。屆時漢室可興,天下歸心!”
糜武將心中戰略一股腦說出來,前段他是按照諸葛亮戰略而講,目的是想讓諸葛亮賞識自己,得到重用。
後段是他根據自己的見解,為劉備做的戰略意圖。此並非他胡言亂語,而是根據諸葛亮七出岐山無功而還總結。
要想匡扶漢室,單靠益州北伐曹魏,是絕不可能成功的。
諸葛亮天下奇才,尚且無功而返。此並非諸葛亮才智不行,而是糧草供應不上,無法持久作戰。
昔日韓信能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一舉破三秦,而定關中。此皆因當時漢水直通陳倉,糧草軍資可通過水路源源不斷抵達前線,故而可以支持大軍長期征戰。
後因一場地震,山體滑坡,導致漢水阻隔,無法再通過漢水運糧至陳倉。
到了東漢三國時期,諸葛亮每每北伐,都要提前囤積一年以上糧草。
利用民夫肩挑車拉,艱難運往漢中以備北伐所需。加之漢中人口匱乏,地廣人稀,糧產不足,難以長期支撐大軍用度。
每次北伐糧食只夠半年所需,司馬懿知其短處,每每堅守不出。
諸葛亮縱然有天大能耐,也只得無功而返。
既然北伐已是死路,糜武自然不會再走。與其和曹魏耗下去,不如直接伐吳。
劉備當年伐吳,戰略上其實可行。這也是劉備唯一可能有機會成功的戰略,只是被陸遜一把火燒光,致使後世之人,認為此舉不可行。
試想一下,北伐無望,如能襲取荊襄九郡之地,作為根基。那時,佔據兩州之地,假以時日,未必就不能滅掉東吳。
糜武乃後世之人,已知三國結局。他心中的戰略自然是經過深思熟慮,絕非胡言。
只是他也知道,想要讓劉備或者諸葛亮支持,絕不是一件簡單事情。
但今夜馬良詢問,不吐不快!
索性,一股腦說出來。
馬良聞言,大為震驚!
糜武此番言論,與諸葛亮不謀而合!足見其戰略眼光獨特,對局勢瞭解深透。
尤其是後段伐吳戰略,大膽而獨到。
馬良言道:“正德之言,實乃高論。但國賊曹操,如興兵伐吳,豈不違背軍師最初聯吳抗曹戰略?若與吳再次交惡,曹軍必定來犯,又該如何?”
糜武說道:“先生所慮極是,武不過試言之。只是覺得,以益州之兵北伐,恐事難成也!蜀道難行,糧草轉運困難,不足以支持大軍長期征伐。如北伐不成,反受其累。此消彼長下,國力衰退,那時曹軍來犯更難抵禦。反之,荊州乃用武之地,人口居多,且四通八達。如能興兵進取荊州,糧草可順江而下,足矣支撐大軍征伐所需。如曹軍來犯,只需命一大將固守陽平關即可。如能取荊襄九郡為根基,假以時日,必能滅吳,那時大業可成。”
馬良滿臉欣賞的點了點頭:“正德真乃將才也,言語之間就曉其中利弊,清晰分析當下局勢。”
“我不過是胡言亂語,先生切莫當真。”
“哈哈,只恨沒能早點與正德相交,今聽正德之言,如飲美酒。”
“哈哈哈,先生所言極是啊!我等雖是粗人,但正德將軍之言,讓我等大開眼界!”
“來正德將軍,為你我相交滿飲此杯!”
“請。”
酒過三巡,糜武與馬良關平廖化越談越投緣。這也算他來到這個世界,結交的第一波人。
談至深夜方休。
馬良等起身告辭,糜武親自送出軍營。
徐廣韓衝等弟兄們,還在暢飲!
這些天大家捨棄家小追隨,一路上風餐露宿,難得有此機會大口喝酒吃肉。
馬良離開之後,回到自己房中,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今晚糜武所言,讓他大為驚歎!糜武此番已經是第二次讓他吃驚!
馬良深知糜武乃當世之良將,如不能被重用,如明珠蒙塵。
輾轉反側下,馬良無心睡眠,決定深夜去見諸葛亮舉薦糜武。
來到諸葛亮房門外,見房間還亮著燈,當即敲響房門。
諸葛亮正席地而坐,手持羽筆在竹帛上忙碌!
如今雖未晉為丞相,但蜀中大小事務,皆落在他一人身上。
諸葛亮見有敲門聲,言道:“幼常,去看看是誰。”
“是。”
馬謖打開房門,見是馬良,當即作揖拜道:“弟,見過兄長。”
馬良還禮:“軍師還未歇息?”
“未曾歇息。”
“嗯。”
馬謖乃馬良子弟,二人皆是年輕出名,對軍事謀略都有獨特見解,深受諸葛亮器重。
馬良來到房中,作揖拜道:“見過軍師!”
諸葛亮見是馬良來訪,放下羽筆,笑道:“季常,我正想著找你前來敘話,快請坐下!”
“謝軍師。”
“幼常,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