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解決辦法,自然是有,那就是提升鍊鋼技術。
劉光啟想來想去,覺得還是氧氣頂底復吹轉爐鍊鋼法比較適合解決目前的困難。
這套鍊鋼法是六十年代嘚國提出並於七十年代初開始研發,在七十年代末研發完畢正式開始投產,八十年代在全球迅速普及。
而嘚國也正是基於這套鍊鋼法,在短時間內鋼材產量突飛猛進,不僅滿足了國內工業發展的需求,還一度外銷振興了國內經濟,有了再次發展的資本。
可以說,有了這套鍊鋼法就再也不用擔心鋼材產量的問題。
而自己,也能借這個機會一躍而起,走進高層的視線。
想清當前動作後,劉光啟露出一副“為難”的表情,含糊道:
“書記,您剛才說的問題其實不止是咱們廠的問題,其他廠也存在這個問題,只是他們廠並沒有咱們廠這麼緊迫罷了。”
“至於解決辦法也不是沒有,我倒是有個辦法,只是……”
“只是什麼?”
朱崇山心中燃起希望,顧不上一廠書記的面子,趕緊追問。
其他人也是,趕緊坐直身子,滿臉期待的看著劉光啟,等待答案。
“只是……需要大量資金、技術人員、各項設備的投入,還要得到上面領導的大力支持,我一個小小的技術員恐怕說不上話。”
聽到這話,朱崇山心中一緊,試探道:
“光啟同志,你的意思是要搞研發?”
劉光啟鄭重點頭,緩緩說道:
“沒錯,想解決困難目前唯一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升鍊鋼技術。”
“書記、廠長,咱們廠鍊鋼任務完不成的根本原因在於鍊鋼效率低,繼而導致鋼材產量低,如果想解決問題那就只能從這方面下手,也就是提升鍊鋼技術、提升生產效率,最終達到提高鋼材產量的目的。”
“巧合的是,我在大學時期對這方面還真有研究,而且目前已經初具雛形,相信這套技術一旦實現就能大幅度提升鋼材產量,解決目前廠裡的困境。”
朱崇山有些不明覺厲,趕緊問道:
“光啟同志,這是什麼技術?”
“氧氣頂底復吹轉爐鍊鋼!”
眾人聞言,頓時你看我我看你,都是一副茫然的表情。
朱崇山輕咳一聲,有些不好意思的問道:
“光啟同志,你能不能解釋一下,這個……氧氣頂底什麼技術是怎麼實現鋼材產量提升的?”
“呃……,大家都很好奇!”
他或許感覺有失顏面,緊跟著又補了一句。
劉光啟聽到最後這句差點笑出聲,果然唯有面子才是男人一生的追求。
他斂了斂笑意,緩緩解釋道:
“書記、各位領導,這項技術目前還在試想階段,不過我可以先簡單介紹一下,要是詳細介紹的話只怕得說到晚上。”
“氧氣頂底復吹轉爐鍊鋼是一種結合了頂吹和底吹的鍊鋼技術,通過在頂層吹入氧氣在底層吹入惰性氣體而加速冶金反應,由此達到提升生產效率的目的。”
“相較於平爐鍊鋼來說,這項鍊鋼技術有三大優勢。第一,生產效率極高,四十到六十分鐘就能生產一爐,而且可以連續生產;第二,鋼水質量好,通過工藝可以有效去除雜質,控制鋼水的成分和溫度,生產質量穩定;第三,生產成本低,轉爐鍊鋼對原材料適應性非常強,廉價原料、廢鋼等也可以使用,而且生產熱效率高,極大的減少燃料使用,雙減之下生產成本非常低。”
“除了以上三點,其實還有很多其他優勢,比如熱效比高、操作簡單、更環保等,只是對比上面三個優勢來說這些已經可有可無。我堅信,只要能把這項技術研發成功一定能解決目前廠裡的困難。”
話音落下,辦公室內一片安靜,所有人都被劉光啟的介紹吸引,當然也有些人眼底帶著一絲懷疑。
這麼先進的技術,也是你一個二十來歲小子能想出來的?
無論何時何地,永遠不缺論資排輩的情況,這也是為什麼劉光啟一開始就要說明需求的原因。
你能應承下那就大刀闊斧的搞,不能應承自己也不白費這個勁,再找其他機會。
”咳咳,各位同志,剛才光啟同志的話你們也聽到了,有什麼想法都說一說。”
朱崇山深吸一口氣,率先打破沉默。
楊保國作為廠長,第一個表明態度:
“我認為我們必須嘗試,現在的情況大家也是知道的,就算有一丁點希望也不能放棄,必須牢牢把握,更何況光啟同志的構想聽起來比較成熟,值得一試。”
“沒錯,我支持老楊的看法。”
技術副廠長兼總工賀磊站起身,緊跟著附和道:
“光啟同志的想法具有非常好的前瞻性,而且從技術角度來說,成功率是很高的。”
“退一步講,哪怕不能成功,這也是我們廠敢於突破、敢於創新、敢於推動生產改革的寶貴經驗,我的意見是要嘗試。”
朱崇山點點頭,掃視在場其他人一眼,再次詢問:
“你們呢?都是什麼意見?”
眾人見楊保國和賀磊兩個關鍵幹部都同意了,自然不會提出反對意見。
“書記,我贊同進行嘗試。”
“沒錯,有棗沒棗打一杆子試試再說,成功了咱們皆大歡喜,失敗了也是敢於創新的典型。”
“我也持贊同意見,在保證原有產量的基礎上可以進行嘗試。”
所有人紛紛表明態度。
在沒有辦法的前提下,哪怕餿主意也是一種值得考慮的辦法,更何況劉光啟說的有理有據,本事能力又非常出眾,可信度極高。
朱崇山見所有人都持贊同意見,沉聲說道:
“其實,我的意思也是要進行嘗試,從小方面來說,一旦技術研發成功咱們將徹底翻身,其他廠和外人的風涼話再也吹不到咱們身上,從大方面來說,國家鋼材緊缺的局面也能得到緩解,對未來的基礎建設也是一種巨大的幫助。”
“如果失敗了,說句不好聽的話,對咱們廠的鋼材產量也沒什麼影響,無非就是外人的風涼話更多一些,反正咱們也都習慣了,這時候不拼一把到年底還不知道以後有沒有機會。”
其他人聽到這話,不禁點點頭。
眼下的情況很簡單,一句話就能概括,在最壞的情況下做最好的打算,保持樂觀主義精神,不成功便成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