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
劉岱召集謀士文臣武將來中軍大帳議事。
身為兗州刺史的他一直都是求賢若渴,因此麾下文臣武將也有不少,許多還曾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劉岱問道:“今日之事,爾等怎麼看?”
“呵呵,十八路諸侯、五十萬大軍,真是好大的陣勢。”審配冷笑。
“正南兄你…不看好此次聯軍討董?”程昱問道。
程昱,字仲德,兗州東郡東阿人,兩年前被劉岱徵辟為壽張令,現為長史、參贊軍事。
“不止是不看好,而是我確信此次討董定然失敗。”審配道。
營中眾人皆是心中一驚。
“正南公,為何如此篤定討董會敗?”王凌起身問道。
王凌,字彥雲,太原王氏嫡子,司徒王允之侄,不久前被劉岱徵辟為隨軍校尉。
在原本的歷史軌跡中,王凌出仕於曹魏,官至車騎將軍、儀同三司,司空,太尉,總管江淮軍政。
高平陵之變後,王凌忠心皇室,不滿司馬懿專政,暗中籌劃起兵,失敗後被司馬懿夷三族,是為淮南一叛。
“那彥雲你可知曉,此次我等討董的目標是什麼?”審配沒有解釋,只是反問了一句。
“當然是從董賊手中救出天子,匡扶漢室。”王凌義正言辭的說道。
“聯軍雖擁兵五十萬,但都是新募士卒,烏合之眾,而董卓麾下盡是虎狼之師,百戰精兵,勝敗著實難料。”
見眾人不語,審配繼續說道:
“先不說汜水虎牢兩座雄關、洛陽天下堅城難以攻克,就算我們打進洛陽城,董卓若是裹挾著天子跑了……”
“若董卓裹挾天子遷都長安,我等又該怎麼辦?追還是不追,失敗了怎麼辦?就算成功,要是因此追使得天子蒙難,誰又能負責?”
大帳中眾人皆是沉默。
似乎是在思考對策,又似乎是對這種狀況束手無策。
“難道我們真的沒辦法了嗎?”嚴畯不甘心問道。
嚴畯,字曼才,徐州彭城人,才學過人,待人以誠,被劉岱徵辟為文學掾。
原本歷史軌跡中,他出仕於東吳,官至尚書令。
“沒有辦法,想要救出天子,最起碼洛陽城中要有一支部隊,一是和我等裡應外合,二是保護天子不受損傷,這兩點是最基本,而我們任何一點都做不到。”
審配再次給眾人潑了冷水。
最起碼在他看來,想從董卓手中把天子救出,是完全不可能的。
“各位同僚……”
審配忽然看向帳中眾人,鄭重道:“此次討董雖不成,但定然會令董卓忌憚,大戰後為安撫分化眾諸侯,董卓定會大加分封。”
“所以接下來要看各位將軍了,要在此次戰鬥中務必要大放異彩,諸位的表現會影響著之後主公的官位。”
“我等定然全力以赴!”在場武將當即起身,對著劉岱抱拳行禮道。
“某倒是有個好辦法,把董卓的退路堵死……”
就在這時,劉岱忽然開口,話語讓眾人眼前一亮,紛紛看向前者。
“現在還不是說的時候,諸位且忍耐,這幾日讓麾下兵士飽食,做好遠途奔襲的準備!!”
………………..
第二日一早,十八路諸侯匯聚於酸棗,商議進兵之策。
廣陵太守張超說道:“我關東諸侯五十萬大軍匯聚於此,破董卓必矣,只是蛇無頭不行,我等需推選出一位盟主,使各方號令統一,然後才能進兵。”
曹操點頭道:“袁本初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可為盟主。”
袁紹連忙推辭:“紹年少德薄,不敢當此大任。”
眾人再次勸說,袁紹再次推辭,如此三次之後,袁紹才終於應允。
於是曹操當即命令建造三層高臺,高臺上遍列五方旗幟,上建白旄黃鉞,兵符將印。
劉岱早就知道這個結果,並沒有多說什麼。
這個時代的中堅力量是世家,大漢天下世家林立,但其中執牛耳的毫無疑問就是汝南袁氏。
在所有的世家中,唯有弘農楊氏才能與其相提並論。其他的,都不值一提。
午時,眾人請袁紹登臺,臺上有三牲、香燭以祭天。
袁紹整衣佩劍,慨然走上高臺,焚香拜祭天地,拿出檄文誦讀道:
“漢室不幸,皇綱失統…糾合義兵,並赴國難…祖宗明靈,實皆鑑之!”
袁紹一番誦讀辭氣慷慨,眾諸侯中不乏心懷漢室之人,忍不住潸然淚下。
讀畢,眾諸侯歃血為盟,誦讀盟誓。
儀式完成,袁紹升帳而坐,眾諸侯在他左右兩行按照官職和爵位分列坐定。
袁紹開口道:“我聯軍有兵士五十萬,董卓麾下可戰之兵最多二十萬,五十萬對二十萬,優勢在我,只是如何進兵,還需商定。”
劉岱道:“我等可分五路進兵,一路以主力猛攻汜水關,一路出疑兵佯攻軒轅關,一路繞黃河襲其後孟津關,一路抄後路襲擊攻打函谷關,最後一路奔襲滎陽切斷董卓退路。”
“哈哈,公山之計,倒是與我心中所想不謀而合!”
曹操笑著贊同道:“我聯軍兵多將廣,就要發揮這個優勢,只要調配得當,董卓就是甕中之鱉。”
“何必如此麻煩?”袁術忽然開口道:“如今優勢在我,我等何不以堂堂正正之勢,攻破汜水關,於虎牢關和董賊決戰,力求畢其功於一役?”
聞言,劉岱眉頭微皺。
平心而論,這一計策不差,憑藉人數以勢壓人,再加上主動權在聯軍手上,董卓只能被牽著鼻子走。
但他忽略了其他人的私心。
誰都不願損兵折將,誰都願意在後方躺贏,如果操作不好,整個聯軍都會分崩離析。
袁紹思考良久,最後終於下定決心,拔出腰間寶劍,大喝道:
“孤已決定,用公路之策,以孫文臺為先鋒,明日辰時起大軍兵發汜水關。”
“大軍剋日啟程,兵發洛陽,救出天子,匡扶社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