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時願醒了個大早,與裴暨一同用完早膳,夫妻二人並肩攜手向如意院而去,去向主母請安。
“兒子/兒媳給父親母親請安,父親母親安康。”新婚夫妻二人行禮道。
“快起來吧,你們可用過早膳了?”靖國公夫人劉怡悅關懷的問道。
“已經用過了,兒子送時願來給母親請安。”裴暨笑著坐下道,他落座在靖國公裴途的下首。
“瞧瞧,這才大婚就已經形影不離了,你父親正在等你一道去軍營呢,你們快些去吧,晚上早些回來用膳。”劉怡悅笑著催促道。
裴暨未應聲,只是先看了一眼端坐在國公夫人下首,含笑飲茶的時願,其中的意味是非常的明顯。
國公夫人無語,對靖國公道:“瞧瞧你的好兒子,這不知道還以為我是什麼惡婆婆,會趁他不在刁難折磨他的新婦呢。”
靖國公起身的動作,在看到兒子依舊安座的時候,快速的落座回去,假裝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聽到妻子提醒,才撫著短鬚瞭然的安慰道:“夫人體諒一下暨兒,好不容易娶了新婦,自然是要在意一番的,況且你的氣場那麼高貴,兒媳仰望是正常的。”
國公夫人劉怡悅被逗笑,端起茶盞飲了一口,就見兒子還在得准許,沒好氣道:“都說了不會欺負你媳婦兒了,怎的還在這裡討人嫌,只許你稀罕新婦,就不許我稀罕新兒媳了嗎?”
崔時願即便是面皮厚比城牆,此刻也覺得有些不好意思,她輕咳兩聲道:“世子快些去吧,正事要緊,去早些還能趕上午膳,妾身等您回來。”
“等我回來給你帶徐記的糕點,我走了。”裴暨起身,安撫一二道。
即便是昨日生她的氣,但在今日還是忍不住的在父母面前表露對她的重視,雖知道自己的父親母親不是那般苛責新婦之人,可裴暨就是想要讓人知道崔時願受他的敬重。
“快些走吧!”靖國公夫人無語不已。
“是,兒子這邊走了。”裴暨行禮,與靖國公一同離去。
父子二人走出前廳,廳內不約而同的安靜了下來。
國公夫人劉怡悅悠哉的喝完一盞茶,放下茶盞的那刻,還能夠看到崔時願端坐著的脊背更加的挺直,她在心裡會心一笑。
同為做過兒媳的國公夫人,對崔時願的境況深表瞭然。
靖國公府是爵位嫡系世襲制,她的婆母也就是前一任靖國公老夫人,在傳聞中更是視規矩如聖旨,對子女妾室下人們要求嚴謹。
當時她每日早早請安,侍奉婆母用膳,為公爹佛堂祈禱,直到有孕才能夠稍微休息,不用日日請安。
但婆母雖然規矩森嚴,但對她還是不錯的,入府三月便放權給她,一應府中賬務全部慢慢的交託給她。
有句話怎麼說的來著?
自己淋過雨,就要為別人撐起一把傘。
國公夫人深覺這樣可行,她可是要做個好婆婆的,這樣兒媳婦開心了,就能讓她多抱孫子。
哪能像隔壁的盧夫人,每天和兒媳婦吵得雞飛狗跳的,最後還把兒媳婦給氣的回到孃家,一住就是三個月不歸家。
還整天抱怨兒媳婦的獨子不爭氣,要給兒子納妾。
笑話!兒子都碰不到人,哪來的孫子孫女抱。
“昨日扶硯遣人來說將世子院的內務全部交由你打理,母親今日讓常嬤嬤找出世子院下人們的賣身契來,你自幼養在外祖母的房內,母親不知你學了多少,對於府中內務的打理若是又不熟悉的皆可以來詢問,母親親自教你。”劉怡悅抬手,示意常嬤嬤拿著木盒上前。
“多謝母親,兒媳謹記。”崔時願起身行禮,侍琴上前接過裝有世子院所有人的賣身契的木盒,後退到椅子後面站的筆直端正。
“至於庫房鑰匙和賬本,都在扶硯的奶孃錢氏手中,從前扶硯的房內並無通房與女婢,所以一直交由錢氏打理,今日我讓常嬤嬤隨你一道回去,常嬤嬤,若是膽敢有下人不配合世子妃的差遣或者調令,無論是打死或者發賣,全部都憑世子妃的意願。”劉怡悅叮囑道。
崔時願聞言再次起身行禮,言語中更加恭敬:“兒媳多謝母親疼愛。”
前世國公夫人最為讓她敬重的就是對於府中下人們的掌控,恩威並濟,賞罰分明,犯了錯的下人們打死或者發賣都毫不留情。
國公夫人含笑擺手,示意她上前:“時願,你過來。”
崔時願上前,雙手附上婆母伸出的手,眸中帶著疑惑開口:“母親?”
國公夫人憐愛道:“你初為新婦,嫁入國公府內定會有很多不適,若是有不喜歡的地方儘管吩咐下人們去改善,扶硯若是惹你不快,也莫要憋在心裡,一切有母親為你做主。”
“就把母親,當做你的親生母親一般依賴,可好?”
說不震撼是假的,試問許多的婆母就連言語之上的偏心都做不到,但是她的婆母卻能夠為她做出保證,崔時願一時之間竟有些感動。
若是她的母親還在,是否也會是這般的偏心於她。
對於自己的重生,崔時願短短兩天,都在想若是能夠提前十年重生,是否一切都會改變。
經過無數的推演,得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即便是重來一世,也不一定能夠保證就能護得孃親平安,能夠讓孃親與父親和離,能夠阻止一切慘事的發生。
同時,經歷了兩世,前世的那些牽扯,能讓她充滿信任的也只有婆母。
崔時願的眼眶泛紅,回握住婆母的手,堅定點頭道:“母親的話,時願謹記在心。”
“好孩子。”國公夫人滿意的點頭,不知是怎麼回事,她從第一眼見到新兒媳婦的時候,就覺得她彷彿前世就是自己的親生女兒一般。
讓人忍不住的想要關心她,接近她,不能夠見到她受委屈,想讓人當眼珠子一般的疼愛。
這便是婆媳之間的緣分嗎?
於是,崔時願浩浩蕩蕩的領著常嬤嬤與婢女們離開如意院,回到琅琊院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