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福伯分道揚鑣後,兩人也沒有多耽擱,開始往家走。
蘇生這才把憋在心裡的話說了出來,“娘,你是不是也覺得難得喝上一次茶?所以才不捨得浪費,還要我也喝完,不過還真的怪好喝的嘞!”
葉清音有些無奈,只能自我安慰道:罷了,孩子才十八呢,而且之前也沒人說過這些,這些事她以後還是要慢慢教的。
“謝富戶用茶水招待我們,那是尊重我們,把我們當人看;同樣我們離開把茶喝完,這也是表達我們的感激和尊重。”
就今天的情況看來,謝家的家風很好,做事也有章法,不會為難他們這些佃戶,也不會輕易看低他們。
“是這樣啊?”蘇生撓了撓頭,小聲嘟囔道,“不過在村裡可不是這樣,去別人家可沒人倒茶水,要喝的話得自己討。”
葉清音笑著說道,“跟不同的人相處,自然是有不同的講究的,你還小,以後慢慢學就是了。”
雖然不排除有意外,但是大體上看來,越是有錢有權的人家,就越是講規矩。
活到老學到老,凡事多注意些總是沒錯的。
蘇生點了點頭,應道,“那娘以後多教教我們,不止是我學,弟弟妹妹們也要學。”
“還有蘇軒,我兒子也要學。”
反正跟娘學又不用花銀子的,不學白不學,不像進學堂裡讀書,那可都是要花銀子的學問。
一路上遇到不少寒暄打招呼的人,問兩人是去幹什麼了,以後有什麼打算。
葉清音也沒有隱瞞,只是笑著說道,“以後還要大家互幫互助了,田地裡的東西幫忙照看著點。”
靠自己的努力吃飯,不丟人!而且讓大傢伙都知道了,以後也不會認為那些田地是無主的,挺好的,有個什麼事也能說一聲。
最關鍵的是她種的是土豆,背後經濟效益還是挺不錯的,雖然現在看來謝富戶人還不錯,但是防人之心不可無,利益面前不能挑戰人性,這樣對大家都好。
兩人到家的時候,已經是吃中午飯的點了,上山忙活的孩子們也已經回來了。
蘇風依舊在鼓搗著編揹簍,手上的竹條已經能看出簍子的雛形了,他的手指上下翻飛,靈活的很。
蘇葉和蘇荷正在撕野菜,撕成小塊小塊喂小雞,歡喜地跟小雞說著話,“吃吧,吃吧,吃了快些長大,這樣我們就有雞蛋吃了。”
蘇雨剛剛從山上回來,整個人渴的不行,正拿著個小木瓢在水桶裡邊舀水。
眼瞧著蘇雨就往嘴裡送,葉清音趕忙叫停,嚴肅道,“雨兒,咱們喝水要喝燒開的水,可不能就這樣喝,容易肚子疼。”
雖然古代水質可能相對來說會好上一些,但是有選擇的時候,生水還是少喝的好,萬一肚子里長蟲的話,那也是夠折磨人的。
而且最怕的就是水裡有那些奇奇怪怪的寄生蟲,拉肚子都是小事,怕就怕感染嚴重,在現代都有些棘手的病症,在古代那就更別提有救了。
蘇雨放下手裡的木瓢,乖乖走到了葉清音的身邊,小手一伸,軟聲道,“娘,那你打我吧!”
葉清音愣了愣,捏了捏蘇雨的臉,語氣放緩了許多,“娘不會打你的,是不是娘剛剛嚇到你了?”
她沒有跟小孩子朝夕相處生活在一個屋簷下過,怎麼教育孩子,她確實還有很多要學習的地方。
難道是她方才說話的時候太嚴厲了?可能是她太著急了吧,一時沒有把握好度……
蘇雨搖了搖頭,認真道,“娘,我知道錯了,你沒有嚇到我。”
“青羽哥說他們學堂裡犯錯的話,夫子都是打手心的,所以我才這樣做的。”
葉清音在腦海中回想了一下,這才想起蘇青羽是誰。
蘇青羽家裡相對比較富裕,是村裡為數不多送孩子去讀書的人家,主要是蘇清羽也爭氣,學堂的夫子們都很喜歡他,說他是可造之材。
葉清音有些為難,小聲道,“那雨兒是想去讀書了?”
她肯定是不反對孩子讀書的,但是家裡情況確實供不起一個讀書人,砸鍋賣鐵都供不起的那種。
到底是個七歲的孩子,有些藏不住事,蘇雨沉默了半晌,這才使勁搖了搖頭,“沒有的事,我就是覺得很新奇。”
“每次青羽哥回來,我們都會纏著他問一些,其實讀書一點也不好,書背不好要捱罵,字寫不好要重寫,我,我一點也不想去。”
他有些想去的,但是他知道他去不起,青羽哥能去學堂,那是因為他家是魚泡村最有錢的人家。
別人家逢年過節都不一定能吃肉,但是青羽哥家每個月都會吃一次。
葉清音攬著蘇雨的肩膀,擠出一抹笑來,“想去也好,不想去也好,等家裡有條件了,你都得去。”
天殺的!她本來給穿越打八分的,但是現在只想給三分了。
為什麼不天降橫財?為什麼?看著蘇雨這個樣子,她是真的有些難受!她要努力想法子賺錢了,絕對不能得過且過!
雖然明知道不可能,蘇雨心裡還是生出一些希望來,至少娘是不反對他讀書的……
午飯是李雲做的,烙餅加上清炒野菜,很有進步,油比往常多了一些。
葉清音捲起一個烙餅,邊吃邊說道,“我去謝富戶家佃了一畝地,這個時候好的田地都被人選了,所以八個地方才湊了這麼一畝地出來。”
“吃完飯我們一起去認認地,因為比較分散,到時候大家兩個兩個去一個地方幹活,這樣也有個伴。”
來回跑實在太費時間了,不如分散開來,大家都是經常幹活的,兩兩一組,最為合適,大的帶小的就成。
說完過後,葉清音這才想起一件大事來,她昨天好像沒買農具。
難道又要走上八個小時不成?聽著命就很苦的樣子。
李雲也發現了這個問題,小聲道,“娘,我們還沒有農具呢。”
葉清音嘆了口氣,認命道,“趕明兒我再進城一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