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陽光透過法學院圖書館的窗戶,柔和地灑在林夕身上。她靜靜地坐在靠窗的位置,宛如一朵盛開的白蓮,清新而優雅。晨曦如輕紗般輕柔地覆蓋著她,給她的身影增添了一抹朦朧的美感。
林夕的面前擺放著一本厚重的《民法典》,她輕輕地翻開書頁,彷彿打開了一個知識的寶庫。書頁上密密麻麻的筆記,猶如繁星點點,閃爍著她這半個月來的辛勤汗水。這些筆記是她在閱讀過程中精心記錄下來的,每一個字都承載著她對法律的理解和感悟。
而在這些筆記中,許沉舟用紅筆圈出的重點條款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些重點條款猶如一道道堅不可摧的防線,將那些曾經傷害過林夕的事物牢牢地隔絕在外。許沉舟的紅筆圈出,不僅是對這些條款重要性的強調,更是他對林夕的一種關心和保護。
“第1010條,”許沉舟的聲音清脆悅耳,宛如黃鶯出谷一般,突然在林夕身後響起。這聲音彷彿穿越了層層疊疊的書籍和紙張,直直地傳入林夕的耳朵裡。
林夕聞聲猛地抬起頭,目光恰好與許沉舟手中那兩杯熱氣騰騰的豆漿和一袋香氣撲鼻的小籠包相遇。那豆漿還冒著熱氣,小籠包的香氣更是讓人垂涎欲滴。
“先補充一下能量吧,”許沉舟溫柔地將早餐推到林夕面前,他的聲音輕柔而又堅定,彷彿在傳遞著一份溫暖的關懷。林夕看著那杯豆漿和那袋小籠包,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陽光透過哥特式窗欞,灑在《侵權責任法》的書頁上,形成了一片片幾何形狀的光斑。許沉舟的手指在“校園暴力”相關條款上輕輕敲擊著,他的動作輕柔而又專注,彷彿在與這些文字進行一場無聲的對話。
“重點看第1188條,”許沉舟的聲音在陽光中顯得格外清晰,“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侵權責任。”他的話語簡潔明瞭,卻又蘊含著深刻的法律意義。
“所以當年…”林夕的指尖在鍵盤上方微微發抖,文檔光標不停閃爍,像是在催促她繼續。
許沉舟放下手中的案卷,抬起頭。陽光從編輯部的落地窗斜射進來,在他輪廓分明的側臉上投下百葉窗的條紋陰影。”所以蘇媛的父母本應為你受到的傷害負責。”他的聲音平靜得像法庭宣判,卻讓林夕突然想起第一次在儲藏室見到他時的場景——沒有無用的安慰,只有切實的解決方案,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精準剖開膿瘡。
校刊編輯部的白板上貼滿了資料照片:被塗鴉的課本上”去死”兩個字被紅筆圈出,塞滿腐爛食物的儲物櫃特寫,還有那張林夕最不願面對的醫院診斷書——”創傷後應激障礙”的診斷結論下方,醫生潦草地寫著”建議休學治療”。林夕負責將這些碎片般的證據與《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十九條、《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九條一一對應,許沉舟則用他標誌性的鋒利文風撰寫案例分析。
“這部分用化名。”許沉舟突然用鋼筆敲了敲她剛寫好的段落,筆尖點在”被反鎖在廁所隔間三小時”這句旁邊。墨水在紙上暈開一個小點,像一滴凝固的血。”但醫學證明和法律條文必須用真實數據。”
林夕看著文檔中”受害者L”的代號,喉嚨突然發緊。她調出加密文件夾裡當年在心理諮詢中心的就診記錄,掃描件上的公章依然鮮紅刺目。手腕上的疤痕開始隱隱發燙,彷彿在提醒她那天的冰冷瓷磚貼在皮膚上的觸感。
截稿前夜,編輯部只剩下他們兩人。許沉舟端著第三杯黑咖啡走過來時,發現林夕對著屏幕發呆,指尖懸在刪除鍵上方微微顫抖。
“怎麼了?”
“我在想…”林夕指著他們挖出的關鍵證據——蘇媛父親當年動用教育局關係壓下視頻的郵件截圖,”這樣公開會不會…”
許沉舟突然把U盤插入電腦,動作乾脆得像律師在法庭上出示關鍵證據。”正義不會自己實現。”屏幕藍光映在他深邃的眼窩裡,顯出幾分罕見的銳利,”這是我整理的三個類似案例判決書,加進去更有說服力。”
U盤裡整齊排列著PDF文件:《XX中學欺凌案民事判決書》《XX市教育局包庇案行政處罰決定書》…最後一個文件夾標註著”參考案例”,裡面是許沉舟大一時代理的一起校園暴力案——林夕這才知道,原來他手指上那道疤,是在保護被欺凌的初中生時留下的。
打印機吞吐紙張的聲音持續到凌晨三點。當最後一頁專題報道出爐時,林夕用金色馬克筆在扉頁畫了一個小小的天平——一端是矇眼的女神像,另一端是折翼的蝴蝶。許沉舟看著這個圖案,突然從公文包取出法學院院徽別針,輕輕壓在蝴蝶翅膀上。
“現在平衡了。”他說。
專題報道發佈三天後,《青禾》雜誌官網點擊量突破建站記錄。法學院副院長在《侵權責任法》課堂上專門分析這個案例時,投影儀將林夕繪製的證據關係圖投滿整面牆:”這份報告完美呈現了權力干預下的責任鏈條,堪稱校園維權範本。”
林夕的手機不斷彈出消息提醒。沉寂多年的高中同學群炸開了鍋,當年那些沉默的旁觀者現在紛紛發聲:”原來林夕經歷了這麼多””學校竟然包庇施暴者””那個視頻我看過,太可怕了”…最讓她意外的是班長周毅發來的私信:”其實當時我們聯名寫過舉報信,但被班主任壓下來了。”附件是一張照片——泛黃的A4紙上,密密麻麻簽著二十多個名字。
但最意想不到的轉發來自張教授。老人在校友群裡寫道:”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反思:當權力介入正義時,學校扮演了什麼角色?”配圖是三十年前他剛任教時拍的校園照片,牆上的標語已經斑駁,但還能認出”立德樹人”四個大字。
蘇媛的微信頭像在班級群裡始終灰暗,像一塊拒絕融化的冰。但有人拍到她父親匆匆進入副校長辦公室的背影——照片裡,那個曾經在教育局會議上趾高氣揚的中年男人,此刻佝僂著背,公文包擋著臉,活像只過街老鼠。
林夕一條條翻著群消息,指尖在屏幕上留下細小的汗漬。她第一次體會到法律的重量——它不像拳頭那樣帶來即時的快感,卻像水滲入巖縫,終將讓整座虛偽的高山分崩離析。最重要的是,這些痕跡永遠不會消失,會永遠刻在施暴者的人生檔案裡。
“聽說你要轉專業?”
孟姐的聲音把林夕從思緒中拉回。一杯特調拿鐵被推到面前,奶泡上畫著的蝴蝶振翅欲飛,翅膀邊緣撒著可食用金粉,在陽光下像綴滿星屑。
“雙學位,”林夕用指尖碰了碰杯沿,溫度正好,”許沉舟說我的插畫在法律宣傳中有獨特價值。”她沒說的是,當她在模擬法庭上看到自己繪製的證據關係圖被投影在巨幕上時,突然明白了什麼是比顏料更強大的武器——那些精確的法條編號,嚴謹的因果關係鏈,就像最鋒利的刻刀,能把真相雕刻進每個人的視網膜。
窗外傳來熟悉的腳步聲。許沉舟抱著一摞書走來,陽光給他挺拔的身影鍍上金邊,白襯衫袖口依然隨意地捲到手肘,手指上露出那道已經變成銀白色的疤痕。林夕想起第一次在電梯裡相遇時,自己連他的眼睛都不敢直視,而現在——
她主動推開了咖啡館的門,風鈴發出清脆的聲響。
“最新消息,”許沉舟把一本《法律與藝術》放在木質桌面上,驚飛了幾粒咖啡渣,”蘇媛父親被紀委正式約談了,關於當年動用關係銷燬證據的事。”
林夕撫摸著書的封面。燙金的標題下,矇眼正義女神手持調色板,天平的托盤被設計成畫盤形狀。這種奇妙的結合讓她心跳加速——原來法律與藝術真的可以這樣水乳交融,就像她能用插畫具象化抽象的法理,而許沉舟總能把她感性的表達提煉成邏輯嚴密的論證。
“下期專題做什麼?”她問,手指無意識地摩挲著手腕上的疤痕。那裡不再刺痛,反而在情緒激動時會微微發熱,像有個小太陽住在皮膚下面。
許沉舟突然笑了,眼角擠出幾道細紋:”《如何收集證據——從校園暴力到職場歧視》。”他變魔術般從公文包裡抽出大綱,”你負責把取證步驟畫成漫畫,我寫案例分析。”
大綱第二頁貼著便利貼,是他鋒利如刀的筆跡:”P.S. 法學院圖書館給你申請了專用畫桌。”
咖啡館的門鈴再次響起。幾個抱著《刑法學》的法學院新生怯生生地靠近,其中一個扎馬尾的女生突然驚呼:”是林學姐!”她的眼睛亮得像發現了寶藏,”能請教下怎麼保存微信錄音證據嗎?我們社團正在做反性騷擾指南…”
林夕接過女孩遞來的筆記本,上面密密麻麻記滿了問題。陽光透過落地窗,在她面前的咖啡杯裡投下細碎光斑,金粉蝴蝶彷彿要融進這團光暈中。她突然想起很多個這樣的光斑——奶奶玉墜在月光下的反光,楊柳教她畫水彩時調色盤上的顏料,心理諮詢中心地板上搖晃的樹影,還有那個躲在儲藏室哭泣的自己,從指縫間看到的、被淚水折射成萬花筒的世界。
“首先要在聊天界面長按…”林夕聽見自己的聲音平穩而清晰,像在宣讀一份準備了很久的證詞。她示範著操作步驟,餘光看見許沉舟靠在吧檯邊和孟姐說話,嘴角掛著罕見的輕鬆弧度。
馬尾女孩突然壓低聲音:”學姐,我…我去年也被輔導員騷擾過,但一直不敢說。”她的指甲掐進掌心,”看到你們的專題才…”
林夕的動作頓住了。她放下手機,從包裡取出隨身攜帶的便籤本,快速畫了只簡筆蝴蝶,在翅膀處寫上自己的電話號碼:”隨時可以找我。”又補充道:”也可以找法律援助社的許學長。”
女孩接過紙條時,一滴眼淚砸在蝴蝶觸鬚上。林夕輕輕擁抱了她,聞到她髮間有和自己當年一樣的檸檬洗髮水味道。這個瞬間她突然明白,所有傷痕終將成為鎧甲,而法律與藝術,都是鍛造這鎧甲的錘與火。
窗外,法學院的鐘聲敲響四下。許沉舟走過來,在桌上放了兩杯新調的飲品——一杯冰美式,一杯加了雙份焦糖的拿鐵。杯墊是他手繪的簡易天平,一邊畫著咖啡豆,一邊畫著畫筆。
“敬下一期專題?”他舉起杯子。
林夕碰了碰他的杯沿,金屬勺在玻璃杯上敲出清越的聲響。她望向窗外,陽光正好,法學院的尖頂在藍天下閃閃發亮,像一柄出鞘的、永不回頭的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