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層,董煜正在解題。
這一層還是一個老先生出題,題目算是目前為止董煜覺得做的最順手的了。因為這老先生出的題目竟然是一道策論題目。
而且還是一個非常非常大而化之,什麼都能往裡面填的策論題目。
治水。
從古至今,治水都是頭等大事。各種方略、策論更是多如繁星。原主當年為了科考,光是治水的策論,都背下來不下二十篇。
再加上董煜本身來自後世,哪怕是高中生水平理論知識,拿到這個時候,也是可以讓人耳目一新的。
零陵府內,有一條大河自西向東橫穿而過,是為斑竹河,因為河流兩側多斑竹林而得名。這條大河既是零陵府最重要的水源也是交通要道。
每一任零陵府知府的頭等大事都是保證斑竹河河道暢通,加固河堤。只要斑竹河穩了,零陵府也就穩了。
第七層的題目,就是跟斑竹河有關。斑竹河如今最大的問題,就是雨季的時候會有決堤的危險。這些年只能不停地加固河堤,但是效果不大。題目就是問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
董煜倒是沒有什麼多餘的心思,而是中規中矩的將前人的經驗歸納總結了一下,然後寫成了一篇五百來字的策論。
倒不是他不想展示一下,實在是這斑竹河的情況他都不清楚,信口開河終究是寫不出來什麼實在的東西,倒不如依著前人的經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全都寫完之後,他又覺得有些太過四平八穩,想了想又添了一段。
全都寫完之後,他將文章拿給出題的老者,靜靜等著。
老者接過來,仔細看了起來。畢竟加起來有五六百字,老者看的很是慢。大概是用了十來分鐘,他才抬起頭,對董煜說道:“前面當時四平八穩,不過最後你給的方略,倒是有些意思,自己想的?”
“回前輩的話,是晚生自己想的。不過晚上畢竟沒有去斑竹河看過,不知道具體情況,只能根據經驗自己寫,若有對的對方,還望前輩莫怪。”
董煜小心翼翼的回道。
“想法挺好的,我這一關,你通過了。”
董煜聞言大喜,跟老者告別之後,上到了第八層。這第八層是最後一關了,只要通過了,他就全通所有題目,登頂文士塔。
一想到這裡,他的心裡難免就有些激動。
但是離開第七層的董煜卻沒有發現,那老者此時也是很是高興。看著董煜策論最後一段,不停地說著什麼。
其實董煜最後給的法子,也沒什麼值得說道的,只不過別人不敢想罷了。既然斑竹河雨季有決堤的風險,加固河堤又作用不大,那就堵不如疏唄。
堵不如疏四個字寫出來簡單,怎麼做到最難。但是董煜也有辦法,反正他就動動筆,不用考慮這麼多。
零陵府一共十三縣,最北部是臨湖縣,最南部是山陽縣。只需要挖一條人工河,自臨湖縣起,連通斑竹河,至山陽縣止即可。
這樣一來,藉著斑竹河的水量,可以將整個零陵府南北連通,既方便了交通,也方便沿河灌溉,也不用擔心斑竹河會決堤。
不光如此,挖河的淤泥堆在河流兩側,肯定能夠獲得不少肥田,對於零陵府的糧食產量也是大有裨益的。
不光如此,董煜還根據自己對零陵府的瞭解,在策論中建議,將府內所有水系都鏈接到一起。再之後將零陵府內的水系,再與跟長沙釜、襄陽府、桂嶺府、南海府等周邊幾個府的水系連接到一起,使得大齊整個西南境,水網鏈接。
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但若是做成了,這西南境內,不用幾年就會成為大齊又一個商貿繁榮,物產豐饒的寶地。
“這年輕人,胸中有山河,倒是不凡啊。”老者越想越激動,忍不住誇讚起董煜來。
可是董煜真的只是隨手而為。倒不是他什麼胸中有山河,實在是他來自一個龐大的國家,他的國家又動不動就搞一些舉世矚目的超級基建工程。
看得多了,這眼光也就不一樣了。
……
這邊,董煜上了第八層。出題的人,他認識。當年為了通過鄉試,還專門上門求教過。
零陵唯一的大儒,世稱澄明先生的柳泉。
柳泉一生未參加科舉,但卻是公認的當世大儒之一。尤其擅長《禮》,算是大齊《禮》這本經典最權威的闡釋者了。
之所以叫澄明先生,是為了表示對其的尊敬。因為他自己的書齋就叫澄明齋,世人便以澄明先生稱之。
“老師!您怎麼在這?”
董煜見是柳泉,連忙跑到跟前,恭恭敬敬的一揖到底。
柳泉聽到董煜叫他老師,有些愣神,想了一會兒才想起來,這人曾經上門請教過自己。有了一層師徒之情,柳泉臉上的笑容變得柔和起來。
“原來是你,下一科會試有把握嗎?”柳泉沒有說題目的事兒,先問起了董煜的舉業。
董煜聞言有些尷尬,期期艾艾的說道:“老師…愧對老師教誨,學生還沒有通過鄉試…..”
“無妨,還有機會的,你今年不過二十來歲。”柳泉笑了笑沒有在意。科考本就艱難,二十多歲沒有考過鄉試也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
“好讓老師知道,學生已經不打算考了,而是開了一家書院,準備教些門生。”董煜又道。
聽到他這話,柳泉顯得更是高興:“好好好!教書育人,總好過去摻和那些俗事,好,非常好。”
說完之後,他又道:“此事暫且不談,你既然來到這裡,想來是要答題了?我這一題,可是非常難。若是不答題,上去便是。”
董煜聞言立刻回道:“學生還是想試試。”
“那就看題目吧。”柳泉笑著對他點點頭,然後指了指兩人中間的矮几。矮几上面是一張紙,紙上寫著第八層的題目。
題目是:明堂、太廟、靈臺、辟雍異同辯。
題目難嗎?不難!
簡單嗎?也不簡單。
問題不在於題目,而在於出題目的人,是柳泉。用腳後跟想都知道,這是出自《禮》的題目,可是這異同辯的重點是,柳泉是怎麼註解的。
董煜雖然登門求學過,可畢竟不是柳泉的門生,對《禮》的理解,也多來自於原主的理解和自己一些淺薄的見解。
想要答這一題簡單,想要答好,那就不容易了。
簡單是因為,只要按照禮記來寫,肯定能寫出來。可是想要答的好就得加入自己的理解。可是董煜有什麼理解?他的理解就是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再往深處想,也不覺得有什麼。
原主就是個讀死書的書呆子,他自己又沒什麼古文學功底。更不要說,他還不清楚柳泉是怎麼註解的。這一道題目,著實是難倒他了。
不過來都來了,總要嘗試一下!說不定柳泉這道題目的用意跟六層那個姑娘是一樣的呢?
這樣想著,董煜變坐了下來,開始認真認真的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