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石文学
一个专业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5章

风雪,不知何时起。

天幕之上,那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血色大字尚未完全消散,激昂的余温犹在。

画面却已悄然流转。

滔滔江水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笼罩在漫天风雪中的码头。

铅灰色的天空,枯败的柳树,冰封的江面。

整个世界,仿佛只剩下黑白二色。

一个高大的背影,站在码头边,风雪落满他的肩头。

不远处,另一位青年文士,撑着油纸伞,默默伫立。

两人相对无言,只有呼啸的北风,卷起雪花,在他们之间盘旋。

这股极致的萧瑟与压抑,与上一幕“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豪情,形成一道天堑般的鸿沟。

巨大的情绪反差,让七大时空所有观者的心,都猛地一沉。

他们知道,一场离别,即将上演。

大唐,长安。

诗仙李白刚刚饮下的烈酒,仿佛瞬间在胸中凝结成冰。

他收起狂态,眼神变得专注。

“送别……”

他喃喃自语。

作为写下无数千古送别名篇的大师,他立刻进入了最专业的鉴赏状态。

他想看看,这位能写出“自信人生二百年”的狂人,他的离别,又会是何等模样。

大宋,超然台。

苏轼同样神情凝重。

他一生宦海浮沉,与亲人、与挚友,经历了太多次分别。

每一次分别,都催生出一首首断肠之作。

他对这种离别之苦,感同身受。

清,纳兰府。

纳兰性德看着天幕中那凄清的场景,本就多愁善感的内心,更是被狠狠刺痛。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

看到了那些与友人、与爱侣分别的瞬间。

一种深入骨髓的悲伤,悄然蔓延。

就在所有人都被这股离愁别绪所感染时。

天幕之上,一行清瘦而决绝的字迹,缓缓浮现。

【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

短短十四个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渲染。

却像一把钝刀,在所有人的心头,慢慢地切割。

那股压抑到极致的悲伤,透过字迹,扑面而来。

然而,就在众人为这股悲伤而叹息时。

诗仙李白,却像是发现了什么惊天秘密一般,身体猛地一震!

“不对!”

他大喝一声,双目圆睁,死死盯着那句“挥手从兹去”。

“不对!不对!”

他身旁的友人被吓一跳,不解地问:“太白兄,何事如此失态?这句词写得极好,离别之情,跃然纸上。”

“好?何止是好!”

李白激动地站起身,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状若疯魔。

他猛地停下,指着天幕,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你们看!你们都看!”

“我李太白也曾写过送别,‘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你们品,你们仔细品!‘自兹去’与‘从兹去’,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众人闻言,皆陷入沉思。

李白的声音再次响起,如同洪钟大吕,震得众人耳膜嗡嗡作响。

“我之‘自兹去’,是身不由己,是无可奈何!是被这世道推着走,充满了文人的伤感与被动!”

“而他之‘从兹去’,却是主动的抉择!是我要走,是我选择这条路!是从此刻起,我与你,分道扬镳!”

“这不是伤春悲秋的离愁,这是为了心中那个‘道’,而主动做出的牺牲与割舍!”

“一字之差,一个是凡人,一个是圣贤!”

轰!

李白的这番解读,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所有人心中的迷雾。

原来,这看似悲伤的离别背后,竟隐藏着如此决绝的意志!

大宋,苏轼长叹一声,脸上露出复杂的苦笑。

他想起了自己与弟弟苏辙的无数次分别。

想起了那句“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子由啊……”

他喃喃自语。

“我与你之别,是官场调动,是宦海浮沉,是身不由己的‘无定’之苦。”

“而此人之别,却是在两条泾渭分明的道路面前,做出的‘有定’的抉择。”

“他心中的痛苦与挣扎,恐怕远非我等所能想象。”

“我悲的是个人聚散,他悲的,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清,纳兰府。

纳兰性德更是面色苍白。

他无法理解。

他的一生,都沉浸在“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悔恨与追忆之中。

在他看来,友情、爱情,是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

“为什么?”

他对着虚空,发出来自灵魂的拷问。

“既然‘凄然相向’,既然‘苦情重诉’,为何非要分别?”

“世间,难道真有比知己更重要的东西吗?”

“那个所谓的‘道’,究竟是何等存在,竟能让人斩断如此深厚的情谊?”

这个问题,也问出了所有重情重义的文人墨客的心声。

天幕,似乎听到了他们的疑问。

画面,开始播放这场离别背后的故事。

一间简陋的书房内,“高大的身影”与他的挚友,那位撑伞的青年文士(代称“子升”),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辩论。

一张欧罗巴的地图,铺在桌上。

子升指着地图,情绪激动:“润之!如今国势衰微,非远赴泰西,学习先进之科技、制度,不足以救国!我等当往欧罗巴,勤工俭学,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是一种精英主义的救国路线。

学习最先进的知识,然后回来改造这个落后的国家。

听起来,无懈可击。

然而,“高大的身影”却缓缓摇头。

他的目光,没有看那张世界地图,而是投向窗外。

窗外,是这片广袤而苦难的华夏大地。

“子升。”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泰西之学,固然重要。但救国之根本,不在庙堂,不在海外,而在四万万同胞之中。”

“真正的力量,沉睡在那些不识字的农夫身上,沉睡在那些被压迫的工人身上。”

“我要留下来。”

“我要走到他们中间去,唤醒他们,组织他们。”

“这,才是我们的根。”

道路之争!

所有人都看明白。

这不是简单的离别,这是两条救国路线的彻底决裂!

三国,铜雀台。

曹操看到这里,抚掌大笑。

“书生之见!”

他毫不客气地评价着那位“子升”。

“远赴海外,学成归来,黄花菜都凉!天下早已不是原来的天下!”

“真正的力量,必须从脚下这片土地里长出来!真正的兵源,就在这四万万同胞之中!”

“此子,有大局观!其友,不过是纸上谈兵的空想家!”

就在众人为这场道路之争而震撼时。

天幕之上,上半阕的后半部分,如同一幅壮丽的画卷,轰然展开!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如果说前半段是压抑的离别,那么这后半段,就是冲破一切束缚的,对未来的终极畅想!

那连天的风雪,不再是悲凉,而是革命风暴的象征!

那动地的诗歌,是他即将传播于天下的革命思想!

而他最终的梦想,是要将这个冰冷黑暗的“芙蓉国”,彻底改造成一个洒满朝晖的光明新世界!

这股从个人离别之悲,瞬间跃升到改造天地之壮的磅礴气势,让所有人都感到一阵头皮发麻!

大唐,李白再次拍案叫绝。

“好!好一个‘我欲因之梦寥廓’!”

“此梦,非我等醉中之梦,非庄周梦蝶之梦!”

“这是要将这‘连天雪’的黑暗现实,亲手改造成‘尽朝晖’的光明未来!这是开天辟地的大梦!”

大秦,咸阳宫。

李斯则是从“长岛人歌动地诗”中,嗅到了极度危险的气息。

他脸色凝重,向始皇帝进言。

“陛下,此人用心,极其深远!”

“他不仅自己有经天纬地之才,更在著书立说,作‘动地诗’,以动摇人心!”

“这是一种比刀剑兵戈,更可怕的征服方式!是思想的征服!”

“若任其发展,其势燎原,天下必将大乱!”

始皇帝面沉如水,没有说话,只是那双睥睨六合的龙目,死死盯着天幕,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

在瑰丽的愿景和残酷的离别交织中。

在所有人都被这宏大的梦想所震撼时。

天幕的旁白,再次响起,提出了一个直击人心的问题。

“为了一个遥远的‘大梦’,斩断了与挚友的情谊。”

“从此天涯孤旅,他将如何面对无尽的孤独与艰险?”

“下半阕中,一句‘算人间知己吾和汝’,在失去了旧友之后,这个能与他并称‘知己’的‘汝’,又将是何人?”

阅读全部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