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石文学
一个专业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6章

在天太冷的时候,张福贵就在屋里待着,或者跟陈建华一样,回农学院上课。

61年四月,万物恢复生机,张福贵回到了乡下,开始了育种工作。

还从家里把之前收好的变异株样本拿了出来,又从试验田拿了一株龙稻201的变异株。

然后,他选择了相对于比较平整的田块,准备作为“龙稻201”的秘密试种区。

在育种之前,张福贵把去年收藏在空间育好的种子拿了出来,准备开始试验了。

“福贵,你这第一批种子,打算怎么播?”张老头看着孙子拿出一些看起来格外饱满、金黄的稻种,好奇地问。

“爷爷,我用个新法子,叫‘稀播壮秧’。”张福贵解释道,“就是播得稀一点,让每棵秧苗都有足够的空间长壮实,将来移栽后成活率高,分蘖也多。”

这是他从后世学来的知识,在这个普遍密植追求数量的年代,算是比较新颖的做法。

张老头将信将疑,但还是支持孙子的尝试。

播种那天,张福贵亲自下田,小心翼翼地将珍贵的“龙稻201”种子均匀地撒在精心整理好的苗床上。

陈建华也挽起裤腿帮忙,虽然动作生疏,但干劲十足。

村里的社员们路过,看到大学生这么认真地伺候那两亩低产田,有的摇头觉得是瞎折腾,有的则抱着一丝好奇和期待。

秧苗破土而出需要时间。

张福贵一边耐心照料苗床,一边用那株自然变异株和普通稻种进行杂交试验的理论设计,记录在本子上,这一切都做得有模有样,既是为了积累实际经验,也是为了给未来“龙稻201”的惊人表现提供一个合理的研究过程”

几天后,当清晨的阳光再次洒向秦家村时,张福贵照例先去试验田查看。远远地,他就看到苗床上一片令人心醉的嫩绿。

走近一看,张福贵那些用“龙稻201”种子培育的秧苗,长势极为迅猛,茎秆粗壮,叶片宽厚、色泽深绿,明显比旁边普通稻种育出的秧苗健壮一大截,甚至比他精心呵护的那株自然变异株还要显得生机勃勃!

跟在后面过来的陈建华也看到了这鲜明的对比,惊得张大了嘴巴:“福贵!你这种子……神了!这才几天,怎么就长这么好了?!”

张福贵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故作镇定地说:“可能就是找到了对的路子吧。看来这稀播壮秧,配合这选出来的种子,效果不错。”

消息很快在村里传开。

张老头和秦队长来看过后,都啧啧称奇。

虽然还只是秧苗期,但这长势,是他们从未见过的旺盛。

“福贵这小子,居然真搞出点名堂了!”秦队长看着那片格外精神的秧苗,心里第一次对“亩产翻番”这个听起来像天方夜谭的目标,生出了一丝微弱的希望。

张福贵知道,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秧苗好,不代表最终产量一定高,后续的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气候因素都至关重要。

秧苗的惊人长势,像一阵风似的吹遍了整个秦家村。原本那些觉得大学生瞎折腾的社员,也忍不住好奇,三三两两地跑到试验田边上看稀奇。

“哎哟,这苗子,咋长得跟小树苗似的,忒壮实了!”

“你看那叶子,绿得发黑,油亮油亮的,咱那田里的苗跟它一比,像豆芽菜!”

“张老哥,你家福贵真是这个!”有人冲着张老头竖起大拇指。

张老头脸上笑开了花,心里既骄傲又忐忑。骄傲的是孙子有本事,忐忑的是怕这苗子只是“虚胖”,后期跟不上。

张福贵没有被眼前的顺利冲昏头脑。他深知,秧苗期的优势只是基础,移栽后的管理才是关键。他几乎以田为家,每天天不亮就起来,观察秧苗长势,检查土况。

“福贵,这水是不是该放掉一点?我看别家都放‘晾田’了。”陈建华指着田里略深的水层问。他这些天跟着张福贵,也恶补了不少水稻种植知识。

“再等等。”张福贵摇摇头:“我们的秧苗壮,根系发达,需要的水分和养分也比普通秧苗多。现在保持浅水层,有利于它扎根分蘖。等再过几天,分蘖达到预期,我们再晒田控苗,促进根系下扎和茎秆粗壮。”

陈建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他现在对张福贵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这位兄弟脑子里装的东西,比农学院的教材还深奥。

又过了十来天,秧苗长到了可以移栽的标准。

张福贵培育的“龙稻201”秧苗,已经明显比普通秧苗高出一头,且每株都带了好几个分蘖,看起来蓬蓬勃勃。

移栽那天,张福贵请了相熟的几个社员帮忙。

他特意要求采用“宽行窄株”的栽插方式,行距和株距都比常规的要大一些。

“福贵,这么稀,一亩地才插多少棵?太浪费地了!”有老庄稼忍不住提出异议。这年头,大家都恨不得一亩地插满秧苗,张福贵这做法在他们看来简直是败家。

“叔,您放心。”张福贵耐心解释,“我这品种分蘖能力强,现在插稀点,给它留足空间,以后一棵能长成一大大丛,穗头也多。要是插密了,反而互相抢阳光抢养分,都长不好。”

社员们将信将疑,但既然是试验田,也就按张福贵的要求做了。

移栽过程中,大家都发现,“龙稻201”的秧苗根系特别发达,白花花的一大团,抓土有力,一看就生命力旺盛。

移栽完成后,真正的考验开始了。张福贵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泡在了秦家村。他严格按照后世的高产栽培技术进行管理:科学管水,适时晒田,精准施肥(用的是农家肥。),甚至提前用一些土办法预防病虫害。

陈建华也成了秦家村的常客,每次来都带着问题,边学边干。

吉普车来往频繁,连开车的小战士齐卫国都跟村里人混熟了。

阅读全部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