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名义:从汉大到常务副》中的王江涛祁同伟是很有趣的人物,作为一部男频衍生风格小说被七九墨渊描述的非常生动,看的人很过瘾。“七九墨渊”大大已经写了208820字,最新章节第88章 振兴足球。
名义:从汉大到常务副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一九八五年的秋,微风已带了凉意,卷起汉东大学门前凋落的梧桐叶,打着旋儿,落在往来学子的肩头。
校门口熙熙攘攘,各种汉东口音混杂,编织成一曲时代的交响。
在熙攘的人群中,王江涛的身影显得有些特别。
一位扎着两根乌黑油亮麻花辫,穿着碎花衬衫的学姐,正热情地引导新生。
看到王江涛,她笑着上前询问,淳朴又美好。
“同学,哪个系的?我带你去报到。”她的声音清脆,像山涧的泉水。
“法学。麻烦学姐了。”王江涛微微颔首,语气不卑不亢。
“法学呀,原来是未来的大法官。”
学姐笑着打趣,眼神在王江涛轮廓分明的脸上停留了片刻。
这个学弟,虽然衣着寒素,但气度很好,眼神坚毅。
王江涛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蓝色中山装,衣服上有着七个大小不一的补丁。
衣服虽旧,却浆洗得干干净净,仿佛那不是贫穷的标记,而是奋斗的勋章。
这是他根深蒂固的观念:物质的匮乏不可耻,那是出身的烙印,精神的颓唐与仪容的邋遢,却是自我的放逐。
人穷,骨头不能软,志气不能短。
这一个个补丁,于他而言,不是羞耻,而是来路的碑刻,见证着他从吕州市金山县偏远的山坳里,如何一步步走到省城的最高学府。
前世法学博士的思维与阅历,与今生寒门学子的处境,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十几年寒窗,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知识改变命运的重量,更明白脚下这片土地正在经历着怎样伟大的变革。
学姐一路将王江涛带到报到处,路上简单介绍了学校的主要建筑、食堂位置和上课时间。
王江涛的七补丁战袍在法学系新生报到处,引起了一阵波澜。
负责登记的老师扶了扶眼镜,多看了他两眼。
排在他前后的同学,目光或明或暗地在他身上逡巡。
王江涛并不在意。
他只是平静地递上自己的录取通知书和材料,腰背挺得笔直,回答问题简洁清晰,办理手续有条不紊。
对于那些好奇的目光,他偶尔会回以一个淡淡的的微笑,这是内心强大与知识自信的从容,恰如腹有诗书气自华。
宿舍是略显陈旧的筒子楼,八人间,空气里混杂着年轻人汗液的味道,喧闹而充满生机。
王江涛的铺位在靠门的下铺,他默默地整理着床铺。
行李很简陋,唯独半箱子书籍,被王江涛小心翼翼地取出,分门别类,码放在床头自制的小木架上,整齐得像等待检阅的士兵。
他从帆布包里,取出包得严严实实的东西,是炒得喷香的南瓜籽和晒得韧韧的地瓜干。
“家里自己弄的,大家尝尝,别嫌弃。”
这朴实的举动,瞬间拉近了与室友的距离。
起初因他那身补丁产生的些许隔阂,在分享与闲谈中悄然消融。
大家发现,这位严肃的同学,言谈竟颇有见地。
夜幕降临,王江涛倚在床头,借着微弱的光线,摊开一本《资本论》注释本,看得专注。
那仿佛隔绝了一切喧嚣的专注,无形中散发出一种气场,让正在卧谈的室友,也不自觉地压低了声音,最终归于寂静。
榜样无声,力有千钧。
汉东大学的图书馆,在王江涛眼中,不啻于一座蕴藏着无穷智慧的宝库,他带着一种虔诚的态度踏入这里。
他成了图书馆最忠实的守护者,往往是管理员刚打开门锁,他就第一个进入,直到闭馆才最后一个离开。
他的笔记本是用过期的《汉东日报》仔细糊的封皮,内页的字迹却工整娟秀,一笔一划,仿佛要将每一个字都镌刻进脑海里。
他涉猎极广,法学专业书籍自不必说,也研读马列原著、西方经济学经典、中外历史巨著和文学哲学作品。
他深知,要真正理解这个正在剧烈转型的国家,要未来能有所作为,仅凭法律条文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的是宏阔的视野和深厚的理论根基。
家境使然,王江涛必须自己负担一部分学杂费,他很早就开始勤工俭学。
他并未选择去做帮厨这种体力活。
而是发挥了自己文笔好的优势,向《汉东青年报》、《京州晚报》等媒体投稿,撰写时事短评、社会观察等。
赚取了稿费的同时,也让他找到了一条理论联系实践的路径,锻炼了思辨与表达能力。
他笔下既有校园内互助友爱的凡人小事,也大胆触及社会上的改革热点和基层民众的酸甜苦辣。
因其文章往往能切中时弊,又不过于激进,渐渐在汉东大学的校园内,甚至媒体圈里都积累起不小的声望。
大家都知道法学院有个补丁才子。
学问好,笔头硬,为人低调。
大二下学期,凭借无可挑剔的专业成绩和出色的组织能力,王江涛当选为新一届校学生会主席。
在一次法学院为大一新生举办的交流会上,作为演讲者,王江涛没有引经据典,空谈理想。
他结合自己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以及勤工俭学中观察社会的经历,娓娓道来。
语言朴实无华,却句句落在实处,充满了可行性和启发性,给仍处于象牙塔里的大学生带来强烈的冲击。
人群中,一个同样衣着朴素、英俊挺拔的新生听得尤为投入,眼神炽热。
会后,该名新生很激动地挤到王江涛面前,语气诚恳甚至带着点崇拜。
“王会长,我叫祁同伟,也是农村考出来的,听了你的演讲,觉得特别对路子,心里亮堂。”
是的,这是祁同伟,同样来自偏远的山区。
这个时候的祁同伟,还保持着初心。
王江涛看着充满朝气的祁同伟,仿佛看到了几年前那个刚出大山的自己,心中生出几分亲切。
他拍了拍祁同伟的肩膀,温和却有力地说。
“同伟,我们的起点可能比别人低,这是事实,但没必要自卑,更不必抱怨。”
“人穷,志气永远不能丢,脊梁骨更要挺直。”
祁同伟重重地点头,双手不自觉地握紧,眼神坚定。
“会长,我记住了!你的话,我一个字都不会忘!”
对此,王江涛只是笑笑,知道时间能改变太多想法。
一九八六年的暑假,王江涛主动报名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队,深入汉东省最贫困的岩台山区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调研。
在那里,他住的是漏雨的土坯房,吃的是掺杂着糠皮的窝头,喝的是浑浊的山泉水,和村民们一起下地劳作,手上磨出了血泡,肩膀上晒脱了皮。
他亲眼看到了春风吹拂之下,依然存在的巨大城乡差距。
听到了老农关于“吃饱饭和娃娃能读书”的最朴素的愿望。
也感受到了基层民众对改变命运的深切渴望,以及那种近乎顽强的生命力。
调研归来,他伏案多日,写下了一份长达三万五千字的调查报告。
报告不仅用详实的数据和鲜活的案例,深刻剖析了岩台山区贫困的历史与现实根源。
更结合自己所学的经济学和社会学知识,提出了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和改善基础教育等一系列切合实际的建议。
这份报告后来被作为优秀社会实践成果呈送校领导阅览,也摆上了时任法学院副院长高育良的案头。
高育良在给大四学生上的一堂《法理学》专题课上,并未直接讲授书本内容,而是花了近半小时,专门点评了这份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