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开拓困境,迎难而上
曙光基地的开发工作并非一帆风顺,随着开采规模的扩大和探索范围的延伸,一系列难题接踵而至。首先是环境适应问题,异世界的气候与地球存在较大差异,昼夜温差极大,白天最高气温可达四十摄氏度,夜晚最低气温则降至零下十摄氏度,这种剧烈的温差让不少开拓人员出现了感冒、发烧、关节疼痛等症状。更棘手的是,异世界空气中含有一种微量的未知气体,长期吸入会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虽然暂时不会危及生命,但严重影响了开拓人员的工作效率和身体健康。
针对这一问题,科研团队紧急开展研究,通过分析异世界的空气成分,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空气过滤装置。这种装置能够有效过滤空气中的未知气体,同时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为基地内部创造了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此外,科研人员还从异世界的植物中提取出了一种抗逆性物质,制成了口服药剂,开拓人员服用后,能够有效增强身体对极端气候和未知气体的适应能力,大幅降低了患病概率。
其次是危险生物的威胁升级。随着基地周边的资源开采和道路建设,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逐渐触及了更深层的危险生物栖息地。一次,一支运输车队在前往矿区的途中,遭遇了一群从未见过的“铁翼蝠”的袭击。这种生物翼展可达三米,翅膀覆盖着坚硬的角质层,锋利的爪子能够轻易撕裂装甲车的外壳,嘴巴里布满了尖锐的牙齿,攻击性极强。运输车队虽有武装护卫,但铁翼蝠数量众多,且擅长空中突袭,导致三辆装甲车受损,两名士兵受伤。
事件发生后,开拓指挥部立刻启动应急响应,派遣精锐部队前往事发区域清剿铁翼蝠。同时,科研团队对捕获的铁翼蝠样本进行分析,发现其翅膀的角质层具有很强的韧性和硬度,是一种优质的新型材料。基于这一发现,军方对武器装备进行了升级改造,研发出了专门针对空中生物的防空武器系统,在基地周边和运输路线上部署了大量的防空炮塔和无人机,形成了立体防空网络。此外,运输车队也进行了强化,装甲车加装了加厚装甲和防空导弹,确保运输安全。
除了生物威胁,资源开采过程中还遇到了地质灾害问题。在一处地下界能石矿脉的开采过程中,矿井突然发生坍塌,导致五名矿工被困。事故发生后,开拓指挥部迅速组织救援力量,利用穿越门将大型救援设备运送到异世界。林砚通过界域感知能力,实时监测矿井内部的情况,锁定被困矿工的位置,并引导救援人员制定救援方案。由于矿井内部地形复杂,且存在二次坍塌的风险,救援工作异常艰难。救援人员采用了小型掘进机和生命探测仪,小心翼翼地清理坍塌物,开辟救援通道。经过三天三夜的紧张救援,五名被困矿工全部被成功救出,虽然都有不同程度的受伤,但并无生命危险。
事后,工程团队对矿井坍塌原因进行了调查,发现异世界的地质结构与地球存在较大差异,矿脉周边的岩石稳定性较差,且容易受到地下水流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工程团队对所有矿井进行了全面排查和加固,采用了异世界的特种合金支架和新型防水材料,提高了矿井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建立了地质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矿脉周边的地质变化和地下水流情况,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停止开采,启动应急方案。
另外,随着基地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和水源的消耗也大幅增加。虽然界能石发电站和水电站能够满足基地的基本需求,但在资源开采高峰期和科研实验密集期,能源供应依然紧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拓指挥部决定扩大界能石发电站的规模,同时建设一座大型储能电站,将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在用电高峰期进行调配。在水源方面,除了继续利用河流的水资源外,还建设了雨水收集系统和海水淡化装置(如果异世界有海洋的话,此处假设河流水资源有限),进一步保障了水源供应的稳定性。
还有一个难题是物资运输的压力。随着基地的开发和建设,需要从地球运输到异世界的物资越来越多,包括大型设备、建筑材料、生活用品等,穿越门的运输负荷日益增大。虽然林砚能够灵活调节穿越门的大小和开启时间,但运输过程中的装卸、调度等环节依然存在效率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拓指挥部在异世界和地球的穿越门附近都建设了大型物流仓储中心,采用了自动化装卸设备和智能调度系统,提高了物资运输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优化了运输路线和运输时间,避开了资源开采和人员出行的高峰期,减少了运输拥堵。
在面对这些困境的过程中,开拓人员们展现出了顽强的意志和强大的凝聚力。他们不畏艰难,勇于探索,不断创新,通过团队合作和技术突破,一个个难题被成功解决。曙光基地的开发工作在克服重重困难后,逐渐步入了正轨,资源开采量稳步提升,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基地的各项设施也日益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