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1916年的寒風呼嘯,各朝代看著新的光幕畫面。
新年過了,學校還沒開學。
劉徹睡夢中被魏見星輕輕喊醒,得到的消息讓他有些茫然。
魏見星要帶著他去第二洋務團結進步小組,同時今天還要檢查關於之前留下的體育作業。
民生調研,以及幫助被欺負的百姓。
抵達學校時。
學生們交上來的資料很多,看得出來他們是真的用心走訪調研過。
清福巷的李老頭因為不願意搬遷被人欺負,學生們幫助舉報。
十字橫街外小流浪兒的窩棚被人拆了,學生們自發在另一邊搭建。
魏見星一筆一筆批改的很認真,同時也提出更多幫助方式和思考方式。
批改作業的時候,土地廟門被推開,羅文章依舊穿著長袍,穩重了很多,笑吟吟拱手。
“魏老師新年好。”
陳海苳和張方萍也來了,跟在他們身後的耿哲幾名學生少年朝氣,一進門就大喊著。
“魏老師新年快樂!”
第二洋務團結進步小組成員很快到齊,寒暄之後收斂神情,各自開始講述見聞。
“上海南匯縣有幾百老百姓開始反對屯田繳價、清丈沙田。”
“我聽說為了反對袁大頭,蔡鍔先生已經組建護國軍,前往四川了。”
“上個月末貴州都督劉顯世宣告獨立了,現在四分五裂,此誠危急存亡之秋。”
耿哲和羅文章,張方萍議論到憤怒處,不由拍著桌子,極為激憤。
如今魏見星批改完作業,那些幫助方案擺放好,姿態亢奮。
“我們進步小組現在已經能幫助民眾改變一點點事情,但我們還需要進步,需要探索未來變革和國家命運之道。”
“我們要討論最重要的一點。”
參與其中的劉徹正巧看到短髮母親激昂慷慨的姿態。
“那就是人人進步,如何自我們起始,乃至於整個民族都開始積極向上,未來締造一個嶄新的大國!”
劉徹呆住,這位漢武帝腦海中似乎出現一個模糊但恢弘的輪廓。
從之前幫助工人,到現在。
魏見星開始樹立起未來核心了。
他低頭思索。
難道短髮母親真打算為以後做準備?可大勢變遷,從來和百姓沒有關係,那是真正有權有勢的王侯將相才能左右。
魏見星在讓每個人發表意見,從成員耿哲開始。
“我認為,我們要砥礪前進,積極學習各類學科,從格物學到數學,這些對工業發展很有幫助。”
這一代人都親眼見過洋務對軍事的影響,也對此格外執著。
羅文章穩重許多,思考半晌,伸手推著鼻樑上的眼鏡。
“我看我們還是不能放下學術,鑽研思想,提高覺悟是很漫長的事。”
張方萍皺眉看著魏見星放在桌上的調研作業。
“之前我們幫助王炳他們那些鐵路工人其實就很有效,我覺得我們得繼續,一點點影響周圍,改變他們,從而擴大環境。”
每個人都在積極提出意見,甚至劉徹都呆住。
一群升斗小民在魏見星的帶動之下開始探討家國大事,甚至精神極亢奮認真的姿態,他在大漢從未見過。
於是這一刻,魏見星開始提出第二洋務小學團結進步小組要改變。
“從今天起,我們正式更名團結學會,團結學會旨在砥礪學術,學習各方先進思想,改變時局之艱難,振我國人之覺悟!”
“以後我們小組需要多蒐羅西方各類書籍,探討各類思想,以創造適應大國思想之道。”
窗外雪花夾雜冷風,小臉紅撲撲的魏見星英姿颯爽,站得筆直,像是一面女子數代人繡出的紅色旗幟,她聲音溫潤且堅定:
“如今上海有陳獨秀先生,仲甫先生在上海創辦新青年雜誌,宣傳科學和民主,以求振奮當代青年麻木之靈魂。”
“接下來,我想去看看。”
“所以在走之前,我希望多在這裡留下一些思想。”
陳海苳忽然覺得同為女子,魏見星身上總是閃耀著光輝,像熾烈的火光,永遠灼熱,永遠前進。
但她還是擔憂看著。
“我也聽說過仲甫先生,但現在他們很危險,之前他反大清被四處通緝,在反袁大頭的時候也被通緝,咱們這些女子……。”
言外之意,是想勸說魏見星不要以身涉險。
羅文章和耿哲也都複雜看著,陷入寂靜。
這一刻,魏見星忽然笑了,輕輕揉著孩子腦袋。
“把生命投身其中意義,吾在所不惜,這和性別無關,而是為了一個未來。”
聲音從容,但劉徹凝視那雙眼睛時,不自覺膽寒。
那一刻,這個短髮母親眼眸倒映著神性。
劉徹真的覺得可怕,但也慶幸。
幸好短髮母親沒在大漢,不過也無所謂,在民國她也很難,因為百姓根本不會在乎時局。
“把生命投身其中意義,吾在所不惜,這和性別無關,而是為了一個未來。”
….
大唐 ,貞元二十一年。
唐德宗駕崩,時任禮部員外郎柳宗元放下書本,念著,神態複雜。
他在思索著魏見星如今在光幕中做過的每一件事。
從最初成立團結進步小組,到幫助鐵路工人,再到調研各地,讓學生們也逐漸開始幫助其他百姓。
如今,她開始成立學會,越來越多民眾開始知道有這個團體,有這樣一群讀書人。
甚至他們開始跟在她身後,贏得了首次面對強權的微弱妥協。
魏見星的力量,直到現在,依舊很微弱。
但她真的在做事。
面對任何荊棘和困難,從未停下前進的腳步。
大唐。
白居易如今初任左拾遺,一心上報君恩,下安百姓,因此頻繁上奏。
如今他看著後世這個和他一樣,心繫百姓的讀書人,格外欣慰,如今他也在唸著。
“將生命投身其中嗎?”
他忽然覺得愈發期待魏見星能在這個昏暗時代點燃火焰。
帶著那些最底層的百姓一起點燃。
他想看看,有嬴政和劉徹兩位帝王參與其中,他們能不能締造出真正的大勢!
想要看看這個女子所說的未來到底什麼樣!
白居易轉頭時候,光幕上會議結束,土地廟又只剩下魏見星和劉徹,嬴政。
劉徹發現魏見星真的開始看書,從陳海苳手裡借來的《甲寅》雜誌,託羅文章從上海的朋友手裡得到的老刊《青年雜誌》,幫助雜貨店老闆,得到的舊書《革命軍》……
白天的時候,魏見星完成授課,會和羅文章,耿哲一起討論。
“章先生說然則洪氏之敗,不盡由計劃失所,正以空言足與為難耳,你們怎麼看?”
羅文章深吸一口氣,目光逐漸鋒銳。
“孫先生也說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權,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足見要更改世道,非一家一姓之言,非王侯將相之力,時代變了!”
下午,魏見星在和陳海苳討論甲寅。
“李大釗先生在去年八月的這篇文章上寫的是蓋保民之國家,愛之宜也;殘民之國家,愛之也何居,所以我們才需要改變..團結學會要做些事情….”
大雪呼嘯中從清晨到深夜,嬴政打了數次瞌睡,他看著短髮母親一直在學習。
團結學會耿哲開始書寫摘抄語句,羅文章甚至自行開始研究他們的思想來源,寫下感悟。
劉徹沉默著,也複雜看著。
他初見羅文章幾人時,和現在狀態迥異,天壤之別。
而這一切,都源自那位短髮母親。
她真的開始影響一些人。
冷風從小巷子裡卷出潮氣時,已經是三月初。
土地廟的老桌子掉了木頭渣,上面堆滿了各類書籍,甲寅,青年雜誌,革命軍……
一堆書裡露出魏見星神采奕奕的眼睛。
她在看著新的進展,之前留下的調研作業開始有回應。
“魏老師,我認為我們可以把視線拓寬一些,不光是看到鐵路工人,還有那些動輒被扣除工錢,增加工作量的碼頭工人。”
“之前我們幫助的阿炳那些鐵路工人寫信了,他們說他們現在不用自己帶野菜糰子了,雖然吃的不是很好,但白菜豆腐也讓他們有力氣,用的還是白話文呢。”
“阿炳說他們現在每天只需要做工滿十一個小時,也有時間回去陪家人了。”
耿哲彙報的時候肉眼可見的興奮,他們沒想到有一天他們這些微弱的力量也能改變身邊人的生活。
短髮女學生陸曉滿攏起耳邊頭髮,也在激動開口。
“現在第二洋務小學和神父小學每天都在堅持奔跑,學生們活動量增加,身體好了許多。”
“最開始他們都在嘲笑,但現在那些商人都在誇學生們有恆心,身體好,還有報社的訪員拍了幾組照片,發到報刊上。”
“從西山中路到東山中,再到鐵路,這條奔跑線路上,如今有上萬人都知道第二洋務小學團結學會。”
學生們激動興奮,拍著桌子。
“魏老師,我們現在發佈的文章可以影響很多人了。
現在是三月初了,等到他們情緒冷卻,魏見星贊同的點頭,但仍舊嚴肅冷靜。
“我們啊,應當對這個世界有足夠的瞭解,每個人成員發表文章之前都需要調研!”
“文章的發表不能空泛,而是真正具體瞭解到那些民眾的每一個細節。”
羅文章的長袍被風揚起,疑惑看著。
“我們的文章還算空嗎?我們都在認真調研……”
“還是很空。”
這一刻,魏見星反駁的聲音讓嬴政下意識抬頭,也看到她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
“真正的去調查,才有發言權,我們要用腳丈量這片天地。”
“你們知道碼頭工人家裡都是做什麼的嗎?知道他們每個月多少天能吃飽飯嗎?”
“知道村鎮裡的農民有多少田地,耕種能獲得多少糧食,每個月要上交多少嗎?”
一連串的詢問讓羅文章和耿哲幾人都愣神。
魏見星就站在破舊的土地廟神像前,一字一句開口。
“我們組建一個周邊丈量小組,親眼去看。”
站在一邊的小劉徹第一個舉手。
他是真的好奇這個時代是什麼樣,農戶會不會和大漢不同。
羅文章和陳海苳幾人應和著,模稜兩可,因為魏見星是發起人,他們不好拒絕。
但他們心底覺得,這樣的調研並沒有太大作用。
反倒是一直在旁邊的嬴政,小手舉得高高的,眼睛一直盯著魏見星。
“我也去。”
現在他已經會說話了,非要魏見星叫他自己的名字。
小政!
於是這個團結學會,多了兩個年歲極低的成員。
小徹,小政!
…..
大宋。
熙寧三年,清冷書房的桌案上擺放著紙張。
均輸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
王安石疲憊揉著額頭,看向窗外,眼底逐漸放鬆,流露出欣賞神色。
變革不光是民國才出現,歷朝歷代都在變革,諸如大秦商鞅。
但如何變,如何能落到實處才是最為關鍵。
單單一個青苗法要走訪多少農戶百姓,知曉他們糧產幾何,絕非是口頭上說說。
“想不到後世竟還有這般女子,當真不俗。”
“說的不錯,要改變天下,不是做文章就可以,一定要去看。”
與此同時。
大明。
萬曆六年,剛剛下令丈量福建田地的張居正吐出一口濁氣,也仰頭看著新的畫面。
魏見星的詢問很詳細,越是如此,張居正越是點頭正色。
此人雖是女子之身,但真的開始瞭解天下了。
可笑那些御史言官,自詡清流,往往奏報不切實際,所處策論均是空中樓閣,落到百姓身上,竟反累的百姓苦不堪言。
彼時張居正也愈發期待民國畫面。
接下來又當如何?
他敲打著筆端,眼底明亮。
“秦皇漢武兩個小皇帝以後會不會參與民主之道,開始改變?有趣啊未來!”
張居正抬頭,魏見星身影彼時再度出現光幕之中,她的行動力極強,丈量小組迅速組建完成,第二天就帶著記錄紙筆開始前往燕子窩,戲臺嶺,蔡公墳城郊區域。
順著何家巷一路下來,魏見星看著眼前逐漸荒蕪的郊鎮,幹勁十足。
“要和這些陌生民眾交流,第一要善於傾聽,第二,不要等待,別等著民眾來找我們,我們要主動到他們身邊去,看看他們是土地困難,還是生活上有問題,從最細微的地方建立情感聯接。”
“首先要讓他們不排斥我們,這樣調研就成功了一半。”
魏見星最先調研的是一名裁縫,這裡是城郊,手工業者很多。
裁縫,剃頭匠,花匠和木匠和碼頭工人都住在這一塊。
從早上七點到下午三點,他們開始得到詳細調研資料。
燕子窩的道路主要是陸路,這裡的手工業者會以三到五天的頻率前往電燈公司碼頭這些地方做生意,大部分選擇肩挑方式。
這裡有一家鹽店,一家雜貨店,一家油坊,一家屠坊,三家賣水貨的,一家煙店,一家裁縫店,兩家打鐵店以及一家木匠店。
最有錢的三家分別是油店,煙店和雜貨店,因為他們在城區也有店鋪,就在挨著鐵路的瀏陽門,油店每天早上會運送一馬車三十桶油到大店。
剩下民眾百分之九十三,全家加起來每月薪酬不超過兩塊銀元。
百分之四十的人沒有土地,才選擇做手工生意。
這百分之九十三的窮苦百姓家庭孩子,一半沒有選擇上學,而是到六七歲就要開始學習農活。
剩下一半里,百分之三十能上到三年級,其餘的均在一二年級選擇輟學。
魏見星現在就蹲在一名農戶身邊溫和詢問。
老農戶四十多歲,形容枯槁,皮膚很黑,聽到詢問土地的時候只是伸手抹眼淚。
“咋不想送娃娃讀書嘛,沒錢,政府年年收的稅越來越多……”
“我老孃上個月的病都沒錢抓藥……”
張方萍遠遠看著,嘆息搖頭,只覺得這場調研沒意思。
“這有什麼用?這些人能有什麼力量?還不如看工人……”
魏見星調研返回的時候正巧聽到,平靜看著面前每一個身影。
劉徹和嬴政都在抬頭等著短髮母親的回應。
地面積雪覆蓋,魏見星矗立時眉眼蘊藏著最冷靜理智的姿態,但也蘊藏最狂熱的對理想的追逐。
“我們必須瞭解這片大地,才能喊出最理想的聲音。”
縱然羅文章,陳海苳都不以為然,魏見星依舊在前進,在調查一個佃農。
佃農羅三娃年紀很大,五十三歲,佝僂著腰。
聽到魏見星詢問孩子未來打算如何培養的時候,老佃農羅三娃有些畏懼,但又期待的咂吧著嘴。
“培養……我祖祖輩輩都是地主的佃戶,娃兒們不當佃戶最好,可以去看看外面是啥樣。”
劉徹愣住,愈發茫然。
這個民國居然如此殘破,遠遠不如大漢。
大漢好歹還有血氣,但這裡的農戶,工匠都被大清腐蝕的難以想象。
他們…和這片土地…真有未來嗎?劉徹神情茫然,他看著為之後準備的短髮母親。
她還在準備,從鍛鍊身體到砥礪思想,她在準備什麼?
難不成未來真有匈奴來犯?
劉徹看著短髮母親,羅文章幾人都沒有上前,沉默站在一旁,只有她,只剩她還在採訪調研。
這一刻劉徹搖頭嘆息,聲音被淹沒在凌冽風聲。
“你想帶著百姓們以翻天之力改變這個腐朽世道?”
“斷無可能!”
……
彼時大明萬曆年間,繼續看著民國光幕畫面的張居正放下毛筆,仰頭注視這一幕。
這段調查看起來不堪入目,實際上大明許多百姓亦是如此,即將步入崩潰邊緣。
但真正讓他意外的,是老佃農口中的孩子。
魏見星提到孩子的時候,老佃農羅三娃的眼睛亮了許多。
張居正敏銳察覺到一點不對勁,他盯著魏見星在雪地和田埂裡留下的一個個腳印,想到之前,魏見星曾經提出對青少年,對孩子的培養,也想到魏見星曾說過的那句話。
如果少年比青年更好,孩童比少年更好,那這個國,就在一點點變好。
“世道改變,或許真的要來了。”
明末。
永曆六年,李定國如今剛剛定下不姦淫擄掠,不殺人放火的軍規,帶著將士們奔赴沅,靖之地。
彼時他有些恍惚,盯著眼前這片土地,旋即仰望光幕。
在數百年後,此地更名長沙,那名名叫魏見星的女子,便是在這片土地上,一點點用腳步丈量這個世道的嗎?
他看著年幼的劉徹,眼前似乎出現越來越多這個年紀的孩童,在民國一點點改變,日積月累下,逐漸煥然一新。
“新的世道,或許真自他們起始……”
“晚年帝王他們將親眼看著一個新的世道來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