錘石文學
一個專業的小說推薦網站

第4章

這是高銘看到的便於自己理解的單位。

其他帝王看到的自也是會轉化為他們所能理解的單位!

當排行榜進行總結後,諸多帝王看著這產量,不由得發出感慨!

【李世民:大唐如今年產量也有0.8億噸,但我們人口不及大明,還是需要鼓勵大家多生孩子,多少還是吃了一些人口的虧!】

李世民這麼一算,覺得自己做得還是不錯的。

不過他卻不敢算百姓的人均糧食。

因為大唐世家貴族太多了。

大部分糧食都掌握在他們手中,就是他這個皇帝,有些事都需要仰仗世家。

而這大明君主從其各種措施來看,他不需要顧忌太多。

那麼多貪官說殺就全殺了,完全不怕自己會鎮不住那些權貴。

【徐達:這還只是我們大明建立不久,以後在陛下的帶領下,我們大明的糧食產量一定會更高。】

【多爾袞:那又如何?還不是在我們大清之下,說明我們大清更好。】

見不少帝王都認可明朝,多爾袞這位攝政王不樂意了。

現在大清皇帝才幾歲,整個大清都是他說了算。

他才是真正的意義上的皇帝!

如果大明好,那不是顯得他們大清名不正言不順麼?

這不利於他們接下來要統治的中原王朝!

【嬴政:若是朕有這麼多糧食,很多事情做起來就不需要這麼束手束腳了!】

戰爭時,糧食可比錢好用多了!

但遺憾的是,大秦目前耕地面積不多。

也缺乏許多更高效的工具,鐵器都才剛用到農耕中。

年產量只有0.25億噸產量左右。

【趙匡胤:在我看來,大明王朝已經做得相當不錯了。】

不管這些帝王什麼想法,他們都是才情不凡之人。

這種對百姓的厚待,能彰顯其“仁慈”“愛民”的一面。

他們只會贊同,至於貪官,上位者並不是特別在意。

……

在他們的熱議中,排行榜第二的大清也開始播放了……

但出人意料的是,一開始播放的內容並不是大清。

而是依然以明朝為背景。

隨著歐洲殖民與全球貿易興起,大明與外部貿易頻繁。

中亞絲綢之路附近城市,甘肅,陝西與外部交易頻繁,一種名為在番麥(玉米)的農作物被一名商人買下。

開始了試種植,發現這種產物不僅容易活,十分耐旱,而且產量非常不錯。

不過並未普及,只是靠近中亞絲綢之路有人種植和交易。

同樣是明朝,這種農作物也從西南陸地面方向傳入。

葡萄牙人也在經過澳門時,將玉米傳入了中原王朝。

多地開始有人種植,但仍未大規模普及……

畫面一轉,明朝萬曆年間。

福建商人陳振龍抵達名為呂宋(菲律賓)的國家,發現了一種名為甘薯的產物。

這種農作物不僅產量驚人。

而且取種種植簡單,只需要截取枝條就能直接栽種。

鮮薯一畝的產量足足有兩三千斤。

而水稻在當時的平均產量只有兩三百斤!

當看到呂宋方面的人在向陳振龍介紹這種產物時。

天幕上的帝王們也都不淡定了!

【嬴政:畝產兩三千斤?!竟然連薯葉都能直接食用!這是神物啊!!】

【李世民:太驚人了,不管是番麥還是甘薯,不僅適應性強,產量還如此驚人!而且完全可以作為主食使用!】

【朱元璋:確實是神物!既是在我大明發現的,那我大明豈不是有望成為千年王朝?就算摺合成現在的主糧,那至少也是三四倍水稻的價值!】

【朱元璋:徐達,立馬安排人去這幾個地方,找那些胡商問問看。】

【徐達:是。】

“如果沒有天災人禍的話,那糧食自然是夠的,明朝中後期人口明顯增加就是最好的證明,只可惜……”高銘看見朱元璋的發言,也忍不住感慨道。

糧食並不能完全決定一個王朝的命運。

……

此物堪稱神物,作為一個商人,一個大明人,陳振龍一下就看出了這種產物的巨大價值!

雖然呂宋嚴加看管,不允許任何人將其帶走。

但商人陳振龍卻將薯藤纏入纜繩帶回了福建。

從而在次年大旱中,大大緩解了饑荒!

因此逐漸有人開始種植。

不過也侷限於廣東,福建幾地。

其實更早時候,也有東莞人陳益從越南偷偷帶回薯種。

但因缺乏官方支持,沒有像陳振龍這樣的機會。

連局部推廣都沒能順利開展。

而這兩種作物,到明末清初的時候,推廣範圍逐漸越來越大。

同樣明末清初,馬鈴薯土豆也傳入了中原王朝,局部地區開始種植!

產量與適應性幾乎與番薯類似,也是一種非常驚人高產的農作物!

【李世民:又一種高產作物?!這個什麼大清運氣這麼好?!大明為他們實驗其他兩種農作物,這又一種高產農作物問世,那以後還有什麼饑荒?】

【趙匡胤:越是往後的王朝,在這排行榜上,果然越是有利!】

帝王們都羨慕不已!!

【多爾袞:果然我大清的天眷顧!!】

【朱元璋:百姓們能過上好日子了嗎?】

如果能的話,他倒是多少會有些遲疑……

不過敢逼死自己嫡系後人者,還是都得死!

【劉邦:在我看來,有這麼多高產農作物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可這……僅僅是第二嗎?這龍國的糧食產量還能更高?】

畫面繼續播放,現在播放的不是新品種的農作物得到推廣。

而是有關於糧食上的政治博弈。

當玉米,番薯,土豆等農作物大範圍擴廣開來時。

已經是大清初期了,許多留著金錢鼠尾的百姓映入眾人眼內,引起不小的反響。

【嬴政:這就是大清之人?怎如此醜陋?頭髮怎麼成了老鼠尾巴?】

【劉邦:但許多人的面相看起來確實是我中原之人。】

【朱由崧:是剃髮易服令,清賊逼死我大明皇帝后,便要所有人都得如剃髮!】

【李世民:剃髮易服?!就算是為了維護新王朝的統治,這樣的手段也有些過了。】

縱然是始皇帝一統天下,書同文車同軌,毀掉了不少書籍之類的。

卻也沒有要強制六國剃髮易服。

【朱元璋:有些人不像是中原之人,朕的大明竟是被異族所滅?】

事關大明,朱元璋看得更加仔細,那天幕上除了一個主畫面外。

四周還有許多小窗口畫面。

裡面播放的是一件件與糧食有關的故事。

正是這些事情,匯聚成了大清驚人的糧食產量。

【嬴政:異族!?】

這一發現,當即也牽動了始皇帝嬴政那一條敏感的神經。

而接下來天幕展示的畫面,讓在場所有人都沉默了。

清初,由於多種農作經過明朝的沉澱。

在這時期得到了爆發。

但百姓們卻沒有過上好日子,反而是更難了。

大清入關後,表面上許多都是沿用舊朝的制度。

但實際上卻是重稅壓榨農民。

同時發佈了“圈地令”,允許滿族貴族侵佔漢人農田。

導致大量漢民失去土地。

除此之外,漢人們交不起高額賦稅。

被迫“投充”成為了清廷貴族的奴僕。

自己的田地,財產全部都被清廷貴族佔為己有……

而在這些關乎田地,糧食的新律,以及剃髮令下……

大小叛亂不斷,餓殍千里,鮮紅充斥著一個個畫面……

就是現在多爾袞依然在南下清除叛亂的路上!

【朱元璋:這麼多的土地,這麼多糧食,你們就這樣對待天下百姓!你們可真該死啊!!】

【趙匡胤:雖然糧食產量確實提升了,但比起大明來說,百姓們所能得到的糧食卻更少了,作為一個王朝開端,叛亂如此多,如此多苛政,還真是少見,按理來說,穩住統治,懷柔才是上策。】

【李世民:這些大清之人不同,他們的行事風格看起來帶有很重的遊牧風氣,目光短淺,行為不顧後果,或許一開始只是想劫掠一番便走,就是苦了百姓。】

多數皇帝上臺後,也會清除對手。

但不會這樣去掠奪,強取豪奪百姓的田產,從而導致新朝代建立後。

竟還會起這麼多叛亂!那不划算,對名聲也不好。

【忽必烈:征服,勝利,總是伴隨著血腥!這有什麼好奇怪的?!】

【多爾袞:沒錯!】

多爾袞感覺自己總算是找到了知音。

【嬴政:不過有這幾種農作物在,後世君主哪怕是一頭彘,人口也必能再度騰飛,不過卻令人甚是不喜,如此好事竟落在了異族身上。】

【朱元璋:就好像是一個小癟三登上了歷史舞臺。】

【嬴政:不錯,若是有機會,朕必除掉這異族!】

【劉邦:呵呵,你不會是盯上他們的糧食了吧。】

【嬴政:是你有這種想法,才會如此懷疑朕的吧。】

嬴政沒有否認,現在斥候派出,最新消息還沒有送來。

但如果真如之前猜測的那樣。

他們在同一個世界了。

那拿下大清,不僅是能讓自己念頭通達。

更是有利於大秦未來的好事!

從那些貴族手裡掠奪糧食,他一點負罪感都沒有。

就算糧食搶不到,那弄到那些高產量的農作物種子。

也能改變大秦的生活質量。

這是利在當代,也功在千秋的雙贏之事。

【劉邦:我等可不是暴君,想要的東西,自會通過更合適的手段去拿。】

劉邦夾槍帶棒的譏諷道。

多爾袞內心卻多了一些不安。

這些歷代的皇帝,似乎盯上了大清?

這可不是什麼好事!

閱讀全部

評論 搶沙發

登錄

找回密碼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