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高考749:拒绝清北选国科大》是由作者“爱吃鱿鱼小炒的沈秦 ”创作编写的一本连载中都市脑洞类型小说,贺凡是这本小说的主角,第104章 :“南天门”的奠基石是这本书的最新章节,已更新261267字。
高考749:拒绝清北选国科大小说章节免费试读
六月,盛夏。
窗外的蝉鸣聒噪得像是要将整个世界煮沸,考场内却只有沙沙的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
闷热、紧张、汗水浸湿了校服的后背。
贺凡的意识,就在这样一片凝固的空气中,猛然惊醒。
他茫然地眨了眨眼,视线从模糊到清晰。
眼前是一张印着“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字样的试卷。
试卷最上方,科目一栏赫然写着——【语文】。
“我……”
贺凡差点就骂出声来。
心脏漏跳了一拍,随即如战鼓般狂擂起来。
高考?
怎么可能?我明明……
记忆的碎片如潮水般涌来。
他叫贺凡,二十五岁,一个刚毕业两年的社畜,在一家小有名气的文化公司做策划。
他记得自己为了一个项目连续熬了三个通宵,最后在回家的地铁上,伴随着一阵刺眼的白光和剧烈的失重感,彻底失去了意识。
再睁眼,就成了这里一个同样叫贺凡的十六岁少年。
“我这是穿越了?”
而且是穿越到了一个与地球几乎完全一致的平行时空,开局就是决定人生命运的高考考场。
“太特么的草率了,我没想过穿越啊!”
“虽然网络小说上一大堆穿越怪,可是我从来没有奢望过啊!”
“老天奶,你玩我呢!”
贺凡在心理连连吐槽。
唉,既来之则安之吧,现在最要紧的是应付考试。
贺凡暗吸一口气,调整好心思,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快速扫了一眼讲台上方的时间显示表,距离考试结束还有五十分钟。
再飞速浏览了一遍试卷,发现前面的基础题和阅读理解,原主都已经做完了,字迹工整,版书流畅。
通过原主的记忆,是个学霸来的,这让他稍稍松了口气。
万幸,不是从一片空白开始。
他的目光最终落在了试卷的最后一页作文。
【题目:路】
【要求:文体不限,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字数不少于800字。】
路?
这是一个宏大而又宽泛的题目。人生的路,归乡的路,探索的路……可以写的方向太多了。
寻常考生,大概会从记叙文或议论文入手,写一段个人经历,或者论述一番人生哲理。
但对于此刻的贺凡来说,这不仅仅是一道作文题。
这是他降临这个新世界的“开幕演出”,是他向这个世界发出的第一声啼鸣。
他必须做得足够震撼,足够惊艳!
他的大脑飞速运转,前世二十多年积累的知识储备,此刻如同一个被激活的巨大数据库,无数名篇佳作在脑海中流淌。
他能清晰地回忆起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甚至连当初背诵时的心境都历历在目。
这超乎寻常的记忆力,或许就是他穿越而来的金手指。
写什么?
《未选择的路》?弗罗斯特的诗太短。
写一篇关于鲁迅先生“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议论文?立意深刻,但不够惊世骇俗。
就在这时,一个深植于血脉中的念头,猛地窜了上来。
贺凡,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川蜀人。
一提到“路”,刻在他骨子里的,不是平坦的康庄大道,而是那盘桓于崇山峻岭之间,险峻崎岖,令人望而生畏的蜀道!
而提到蜀道,又怎能绕开那首被誉为“千古第一奇文”的诗篇?
诗仙李白《蜀道难》。
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豪情涌上心头。
这片土地,缺少了那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绝唱!
“文体不限……”贺凡的嘴角勾起一抹微不可察的弧度。
我要写的,是一篇以《蜀道难》为核心的,融合了历史、地理、想象与情感的……古风散文!
他不再犹豫,拿起笔,在作文的标题栏上,以一手沉稳有力,带着锋锐笔锋的行楷,写下了三个字。
《蜀道难》
紧接着,他没有像其他考生那样急于开始正文,而是在标题之下,另起一行,以小一号的字体写下了一行题记。
——谨以此文,献给我脚下这片名为“蜀”的土地。
做完这一切,他才开始落笔正文。
他没有用寻常的白话文开头,而是直接用一种半文半白的,极具古韵和冲击力的笔调,为整篇文章定下了基调。
“世人皆知蜀地为天府之国,沃野千里,民殷物阜。然,又有多少人知晓,欲入此天府,必先过天险?所谓蜀道,非一道,乃千道万道之总称也。其道之险,非亲历者不能言其万一。”
简单的铺垫之后,贺凡的笔锋陡然一转,变得奇崛、险峻、豪放不羁!
他仿佛不再是一个坐在考场里的学生,而是化身为那位身着白衣,仗剑天涯的诗仙,站在了秦岭之巅,俯瞰着脚下那令人头晕目眩的万丈深渊!
“噫吁嚱,危乎高哉!”
仅仅七个字,一种极度夸张的,仿佛能刺破云霄的惊叹感,便力透纸背!贺凡的字体也随之变化,变得更加奔放,仿佛能看到那惊叹之声在纸上回响。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这一句,他写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仿佛是为整篇文章,乃至整个蜀地的风骨,定下了一根不可动摇的脊梁!
紧接着,他的文笔时而如飞瀑直下,时而如细流涓涓,时而如狂风过境。
他将李白的原诗打散,揉碎,用自己的语言和想象,将其“翻译”成了一篇波澜壮阔的散文。
他写蚕丛及鱼凫开国的茫然与悠远,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化作了对历史长河的叩问,描绘出一幅与世隔绝、神秘莫测的古蜀王国画卷。
那是一种宏大的,带着神话色彩的叙事,与考场上常见的“小我”叙事形成了天壤之别。
在考场里来回踱步的监考老师姓王,是个教了二十年语文的老教师。
他眼皮耷拉,步履缓慢,对付这种沉闷的场合早已驾轻就熟。
然而,当他习惯性地从贺凡身边走过时,眼角的余光不经意地扫到了那张作文纸。
只一眼,他的脚步就顿住了。
那是一种怎样的字体!初看是行楷,端正中带着风骨,但细看之下,却发现笔画之间充满了变化。
写到“危乎高哉”时,字迹陡然拔高,险峻挺拔,仿佛山峰矗立;写到“难于上青天”时,又变得飘逸空灵,似乎要随风而去。
这字……有情绪!
王老师心中一惊,忍不住停下脚步,装作不经意地站在贺凡斜后方,目光落在了他的正文上。
“……西当太白,唯有鸟道,可横绝峨眉之巅。然此道之险,非人所能行也。地裂山崩,壮士长逝,而后,天梯石栈,方才相连。我仿佛能看见,那悬于绝壁之上的栈道,孤悬一线,上无所依,下临万丈不测之渊……”
王老师的瞳孔猛地收缩。
这……这是一个高中生能写出的文字?
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无病呻吟的感慨,字里行间透出的,是一种雄浑、苍凉而又奇诡的想象力!他仿佛不是在写文章,而是在用文字作画,一笔一划,都带着金石之声!
此刻的贺凡,已经完全沉浸在了自己的世界里。
他的笔尖在纸上飞舞,快得几乎要带出残影。
他写“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便描绘太阳的神车行至此处,都被险峻的山峰挡住去路,不得不调头回转的奇景。
他写“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便描绘那奔腾的江水撞在山石上,愤怒地咆哮、盘旋,形成一个个吞噬一切的漩涡。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他没有直译,而是将之化为更具画面感的场景——“纵是能一日千里的黄鹤,在此也只能悲鸣折返;
便是那最善攀爬的猿猴,面对这光洁如镜的峭壁,也只能愁容满面,望而却步。”
他的笔下,青泥岭的盘旋曲折跃然纸上,“百步九折萦岩峦”的艰险被他描绘得淋漓尽致。
他仿佛能听到那“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的旅人,在稀薄的空气中,触摸着星辰,为这天地的伟力而深深叹息。
整个考场,静得只剩下贺凡笔尖的沙沙声。
那声音仿佛带着一种魔力,在沉闷的空气中,敲击出雄浑的鼓点。
王老师已经完全看呆了。
他教了半辈子书,批改过成千上万份高三作文。
见过才华横溢的,见过剑走偏锋的,也见过故作高深的,但从未见过如此文章!
这不是作文,这是一篇足以镇住任何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奇文!
其气魄之雄,想象之奇,文笔之险,完全超越了一个高中生,甚至超越了他所认识的所有当代作家!
他仿佛看到,一个身着白衣的飘逸身影,正站在云海翻腾的蜀山之巅,一手持剑,一手举杯,迎风狂啸!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笔锋一转,豪迈化为悲悯。
贺凡开始描绘蜀道上的人文之险。
剑阁的雄伟与险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霸气,被他描绘得如在眼前。
但他又写,守关的若非忠信之士,则与豺狼无异。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恐怖的气氛弥漫开来。这已经不单单是自然之险,更是人心之恶。
读到这里,王老师甚至感觉后背有些发凉。
他能想象得到,任何一个阅卷老师看到这里,都会被这种强大的情绪感染力所攫取!
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
贺凡的额头上布满了细密的汗珠,不是因为热,而是因为精神的高度集中。
将一首千古绝唱,以散文的形式,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美地重现,并注入自己的情感和理解,对心神的消耗是巨大的。
他的手腕甚至开始微微发酸,但笔下的气势却丝毫未减,反而愈发奔腾,如同即将入海的长江,积蓄了全部的力量,准备发出最后的咆哮。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最后一句,他没有直接引用,而是用一种更恳切,也更具普世情感的笔调收尾。
“……行者啊,你可听见,那子规鸟在月夜下的悲鸣?它声声泣血,仿佛在诉说着无尽的愁苦。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从来不是夸张的修辞,而是无数旅人,用血与泪铸成的箴言。远方的锦官城固然繁花似锦,温柔富贵,但若要为此踏上这条埋骨之路,又是否值得?不如归去,不如早还家……”
当最后一个“家”字落下,贺凡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
那口气仿佛抽干了他全身的力气,他感到一阵短暂的眩晕,但随之而来的,是无与伦比的畅快淋漓。
他做到了。
他将这篇旷世奇文,带到了这个世界。
“叮铃铃——”
考试结束的铃声,在这一刻骤然响起。
“全体起立,停止作答。”
贺凡放下笔,轻轻揉了揉自己有些僵硬的手腕。
他抬头,正好对上了不远处王老师投来的目光。
那目光中,充满了震惊、疑惑,还有一丝难以掩饰的……激动。
贺凡微不可闻地笑了笑,坦然地将试卷整理好,放在桌角。
王老师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自己狂跳的心,开始履行自己的职责,从第一排开始收卷。
他的动作很稳,但当他走到贺凡面前,拿起那份作文纸时,手指还是忍不住微微颤抖了一下。
那薄薄的一张纸,此刻在他手里,却仿佛有着千钧之重。
他没有多说一句话,只是深深地看了贺凡一眼,然后转身,将所有试卷收齐,封装。
考生们如蒙大赦,纷纷涌出考场。
……
而在另一边,考务办公室里。
王老师作为本次考点的语文组负责人,正准备将封装好的试卷袋送往集中扫描点。
一个同事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老王,看你今天魂不守舍的,是不是发现什么好苗子了?”
王老师没有回答,他脑子里全是那篇《天下蜀道》。
他犹豫了片刻,最终还是没忍住,低声说了一句:
“我可能……看到了一篇,足以改变今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