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石文学
一个专业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6章

朱英点点头,说道:“此话不假,当今洪武皇帝确实是一代英杰,从微末之身参加红巾 ** ,到今日御极万寰,兼具始皇之德、太宗之功,堪称一代伟人。”

听到朱英如此直接的夸赞,朱元璋顿时眉开眼笑。

别人的奉承他只觉得是谄媚,而亲孙子的真诚评价却让他欣喜不已。

然而,朱元璋心中又升起一丝疑惑:“既然如此,你为何还要……难道边陲地区有 ** 污吏横行?”

说到此处,他眼底闪过一丝冷意。

他平生最恨 ** ,若真从朱英口中得知此类消息,怕是洪武朝又少不了一场牵连数万人的大案。

然而,朱英缓缓摇头,问道:“老爷子,在你看来,当今的洪武皇帝是文皇帝还是武皇帝?”

“武皇帝。”

朱元璋毫不犹豫地回答。

他对自己的认知极其清晰,深知自己死后绝不可能得到文皇帝的谥号。

正因如此,他才将许多事情做得极端,只为等后世能出一位文皇帝,修身养性,再创大明盛世。

朱元璋话音落下,朱英神色赞许地轻轻颔首。

“依方才所论,洪武皇帝之后当立一位崇文之君,可是如此?”

朱元璋正待提及朱标,忽忆起这少年对太子身体状况的评判,话到唇边又咽了回去。

朱英并未察觉 ** 微妙的迟疑,继续侃侃而谈:

“若太子殿下不幸早逝,以今上脾性,会择何人继统?”

这追问如利箭直穿朱元璋心扉。

他从未深思过这般情状,此刻沿朱英之言推演,竟惊觉可选之人寥寥无几。

本能最先浮现的身影,正是眼前这位英挺少年。

秦王、晋王劣迹斑斑,若立其为君,诚难服众。

更恐二人性行凶顽,致大明基业二世而亡……

至此,一幅面容悄然浮现心间。

若真置身彼时,恐怕只得……朱允炆?

朱元璋素来恪守嫡长承嗣之制。

昔年朱雄英降生时,他便昭告天下:”居嫡长者,必正储位。

“照此推论,理当扶正吕氏,着力栽培允炆。

当他道出这番思量,却换来朱英一声嗤笑。

“不错,依今上性子确会如此。

然则一个当了十余年庶子、与诸王素不亲近之人骤登大位——”朱英猛然抬眸,目光如炬直刺朱元璋,”您认为他不削藩的可能有几何?”

“绝无可能!”朱元璋如遭雷击般后仰,脱口喝道:”皇上……皇上断不会准他行削藩之事!”

朱英闻言竟笑出泪来。

“老爷子,当年元顺帝又何尝准许你们 ** ?所谓皇明祖训,不过是崇文阁里落灰的书册。

需时拿来装点门面,嫌恶时连如厕都嫌纸硬!”

“如果洪武皇帝执意推朱允炆上位,必然要对淮西将领展开大清洗。”

“蓝玉、傅友德等人早已被罗织好罪名。

等铲除这些将领后,朱允炆手中能依靠的军事力量将所剩无几。”

“此后若在削藩时逼反几位藩王,以这位皇孙的实力,如何敌得过那些久经沙场的叔叔们?”

朱英不带感情的话语令朱元璋脸色骤变。

削藩二字,历来与腥风血雨相伴。

无论是汉时七国之乱,还是晋朝八王之乱,每一次削藩都让皇室血流成河。

想到要在骨肉至亲间做出抉择,朱元璋心如刀割。

但他也明白,一旦朱允炆动了削藩念头,这场劫难便无法避免。

仍抱着一丝侥幸,朱元璋试探道:“若藩王不起兵,或皇孙不削藩呢?”

朱英无奈地看着眼前老人。

这位在朝政上一向洞察秋毫的老者,每逢涉及皇家事务就变得如此糊涂。

为了争取支持,朱英还是解释道:

“朱允炆怎会容忍军权旁落,任由叔叔们威胁他的地位?”

“而那些藩王的封地是先皇钦赐,又岂容一个晚辈随意剥夺?”

这番剖析犹如利刃,将残酷现实血淋淋地展现在朱元璋面前。

此刻他才惊觉,自己似乎已无路可退。

但凝视着朱英平静的面容,一丝希望又从心底升起。

“若是你呢?”

“若由你来继位,会如何应对?”

【“我?”

朱英闻言放声大笑。

“老爷子,这假设毫无意义。

我与朱家毫无瓜葛,连姓氏都是随口起的。”

朱元璋却神色肃穆,直视朱英双眼郑重问道:

“我问的是你,若由你来继位,当如何?”

朱元璋眸中的专注让朱英收起笑意。

他瞬间会意,这或许是对未来君臣关系的考验。

就像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求见孔明般,今日这番对答将决定彼此信任。

朱英正襟危坐,沉声道:”藩王于我何足道哉?”

“哦?”朱元璋眼底闪过赞许却继续追问,”不怕重蹈七国之乱覆辙?若有人要夺你帝位……”

朱英朗声笑道:”吾志在超越历代明君!藩王皆可为大明开疆拓土,四方征伐所得俱是国土!”他负手远眺:”若有叛者,朕必亲征破之!”

这番豪言如黄钟大吕,令朱元璋震撼。

他从未想过这失而复得的皇孙竟有如此气魄。

“后世子孙若镇不住藩王又当如何?”朱元璋仍不放松。

朱英从容道:”若嫡脉无能守业,与其江山败落,不如让贤于宗族旁支。

“他眼前浮现二百年后的景象:女真入关,血腥屠城,文明倾颓……

这一切必须改变,首先要解决那个连削藩都不懂的庸才朱允炆。

连抄作业都抄得一团糟。

洪武落幕,永乐武皇帝登场。

若非朱棣那患病儿子尽心竭力查漏补缺,永乐岂能赢得文皇帝美名。

可叹三代 ** 心血,竟被那位赫赫有名的大明战神、瓦剌留学生毁于一旦。

至此,大明王朝已义无反顾踏上衰败之路!

朱英暗自思忖:既然你们担不起这江山重任,不如让我来执掌乾坤。

至少我的后人里,绝不会培养出什么瓦剌留学生。

秦淮河畔,心潮起伏的朱英未曾察觉身后朱元璋复杂的目光。

老人凝视着年轻人的背影,恍惚看见二十五岁时的自己——那年遭郭子兴猜忌,他带着淮西二十四将愤然离营,胸中豪情正如此刻的朱英。

对比眼前这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再想到往日那个划破手指都要来讨赏的朱允炆,朱元璋终于下定了决心。

“咱思来想去,”他正色道,”你要在应天府活动,总得有个正经身份。

见朱英神色如常,老人暗自松口气,起身搭住对方肩膀:”往后咱常来你这儿,为防锦衣卫起疑,不如认作祖孙。

未等回应又急忙补充:”就说你是咱流落民间的孙子,暂居城外。

你觉得如何?”

朱英垂首沉吟片刻,展颜笑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孙儿拜见祖父!”

“好!好孙儿!”朱元璋老泪纵横,仰望流云暗自感慨。

“妹子瞧见没,咱们的宝贝大孙子总算找着了。

“且先别急。

“再等等,等他正式认祖归宗那日。

“咱带他去孝陵给你磕头!”

朱元璋抹去眼角的泪,伸手将朱英扶起。

他拍打着朱英衣袍上的尘土,眉眼带笑道:

“时候不早,咱该回宫了。

“过几日再来时,”

“定给你谋划个周全的 ** 章程!”

“这事儿你放心,论 ** ,满大明找不出比咱更在行的!”

再次踏出朱英的院落时,朱元璋的心境已大不相同。

马车朝着皇宫疾驰之际,北镇抚司内却是另一番光景。

蒋瓛捧着枚玉牌的手微微发颤。

作为锦衣卫指挥使,他一眼就认出这是皇室御牒的形制——这分明是当年马皇后亲自设计,仿照陛下赐予已故虞怀王金牌所制的信物。

冷汗瞬间浸透了他的后背。

蒋瓛踉跄着冲进档案库,从暗格里抽出太子府的卷宗。

画轴徐徐展开,已故太子妃的容颜跃然纸上。

当他看清画像中人的相貌,再联想到城外那位朱公子的面容,两张面孔竟有八分相似。

结合对方的年纪, ** 已呼之欲出。

“虞王……殿下?”

画像从指尖滑落,在地上滚出老远。

惊雷般的认知劈进蒋瓛脑海。

纵有万般荒谬,所有线索都指向那个难以置信的事实——城外那位,正是薨逝九年的太子嫡长子,故虞怀王。

朱雄英!

蒋瓛仔细收好画像,独自蹲在档案库里,忽然露出一抹笑意。

** 身侧如伴猛虎。

前任指挥使毛骧的 ** ,蒋瓛心知肚明。

胡惟庸案后,为平息众怒,朱元璋毫不犹豫处死了这位立下大功的锦衣卫统领。

蒋瓛早有预料,自己的结局或许比毛骧更惨。

若按原本的历史轨迹,他也会在蓝玉案后被朱元璋赐死。

身为天子亲军,他们别无选择。

对此,蒋瓛已坦然接受。

然而此刻,他却发现了一条或许能活命的路。

与那些神秘探子交手后,蒋瓛敏锐察觉到太孙殿下对情报极其重视。

如此一来,投靠太孙或许能绝处逢生。

以他对朱元璋的了解,只要太孙开口,皇帝必然应允。

想到这里,蒋瓛仿佛看到一条铺满希望的路在眼前展开。

他紧握怀中玉牌,如同抓住救命稻草。

随即小心翼翼取出太子妃画像,匆忙赶往皇宫。

暖阁内,朱元璋焦急踱步,对迟迟未归的蒋瓛愈发不耐。

“蒋瓛这废物!查点小事竟耽搁这么久?”

“北镇抚司是该好好清理了!”

正念叨间,一名太监匆匆禀报:

“陛下,锦衣卫指挥使蒋大人求见。

“快传!”朱元璋猛地转身大喝。

见蒋瓛捧着卷轴入内,朱元璋目光一凝:

阅读全部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