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的长安县火车站有点不一样。
两名穿着军绿色制服的民警,一早一晚巡逻着,一边踱步一边扫视人群。那些平日里在站口晃荡的小混混,也不知去向。
梁一禾将舅舅给的特制辣椒水放在衣服口袋里,瓶口朝上,随时都能往外掏。
“最近没人来烦你吧。” 贺大爷手里翻着一本书刊,语气中透露着几分关切。
“没有,多亏您那天吓走了几个混混。”
梁一禾也想清楚了,自己在县火车站卖茶叶蛋这门生意,很可能已经被人盯上了,光靠自己提防是不够的,说不准哪天收摊回家,就被人堵路上。
茶叶蛋这生意如果想做大做稳,还得另找出路。
于是,每天她都提早收摊,把剩下的十几个茶叶蛋单独装好,然后踩着自行车,去到了纺织国营厂门口。
刚开始,门卫大叔看她年纪轻轻不干正事,这几天都专守在门口,一站就是几小时,一直提防着,时不时拿着棍子出来晃悠一阵。
终于在第三天,门卫忍不住了,面上带着几分凶狠,上前就要赶人。
“走走走!你是哪家的孩子?天天蹲在这干啥?”
梁一禾却不急,送上两颗蛋又递上两根烟,嘴巴又甜,很快看似凶悍的门卫大叔就变成了她半个线人。
当了这么多年门卫,也没几个职工会跟他唠唠嗑,更别说递烟了。
“他要是出来呢,我就咳嗽一声,给你使个眼色,你自己跟他谈啊——” 门卫大爷捻着烟头笑着说。
又等了俩小时,梁一禾都准备放弃回家了,“咳咳——” 门卫大叔突然大声咳嗽了两声,眼神一挑。
终于等到了!
梁一禾立刻笑容满面冲上前,一脸真诚地递出装着茶叶蛋的搪瓷盒,低声道:“您是食堂的王主任吧,我是在县火车站卖茶叶蛋的,这些蛋都是家里自养的土鸡蛋,送给您尝尝。”
梁一禾怕王主任转头就走,所以赶忙自报家门,又说是免费送蛋,这才让王主任的脚步停了下来。
虽说现在国家鼓励个体经营,但他可是堂堂国营厂食堂主任,自然不想跟小个体户打交道。
王主任正想推辞,却无意间瞥见半掩着的搪瓷盒盖里,露出半包大前门香烟的包装。原本严肃的脸上立刻柔和了几分,轻咳了一下。
“你……送我这么多蛋?我这一个人也吃不完啊。”
“您带回家给孩子吃嘛!您要是喜欢,回头还有。”
整包的大前门是梁一禾故意漏出来的,王主任可能没注意到,那可不是一包,而是整整三包。
“这蛋我就收下了,回头再说吧。”
梁一禾见他没当场答应,也不急,仍然满脸笑容送他离开。能收下就好,就意味着她有机会,她本来也没指望一次就能成功。
从那天起,梁一禾一连三天都准点出现,送蛋送烟一样不落,送得王主任坐立不安,嘴上推辞着不能收,但手却接了过来。
终于在第四天下午,梁一禾又要递上茶叶蛋时,王主任面露难色,死死按住她的手,把她拉到一边。
“你这孩子,每天十几二十个蛋的送,我再大的胃口也吃不下啊。你的茶叶蛋呢,确实挺香,我老婆也挺爱吃的……现在厂里的早餐规格并没有安排茶叶蛋,我看你的也算干净卫生……”
“咳咳,这样吧,给你个机会试试。每天早上七点准时后门送货,我们厂是七点半准时开饭,绝对不允许迟到!”
“我们厂的人不多,每天只要400颗,但每颗只能给你9分钱,不能缺斤少两!”
“王主任,那货款是……”
“这个你放心,你这茶叶蛋也不是啥米面粮油的,货款不大,倒是可以当天现结。”
“你要是觉得合适呢,就再过来找我。” 说完王主任就打算走。
梁一禾一点也没犹豫,当场答应,笑得眉眼弯弯。
虽然比在火车站的价格要便宜一分,但供货给国营厂不仅能产量翻倍,最重要的是稳定啊。
完事之后,她特地回了一趟火车站,走到了旧报亭前。
“贺大爷……我可能暂时不来了。” 她语气中带着几分不舍。
经过小混混的事情后,她就想明白了,她的茶叶蛋摊子生意很好,如果不是这贺大爷暗中打点,估计早就被人盯上了。
虽然还不知道这大爷到底是什么来路,但毕竟人家一路以来提点她、关照她,俩人空闲了还互相打趣聊天,卖蛋的时候也不至于枯燥乏味。
相处了近一个月,现在突然要走了,她竟然有点舍不得。
贺大爷还在看着报纸,头也不抬,“咋?这就干不动了?”
“不是不干了,我找到了国营厂收货,每天早上送完货就能腾出时间来了,毕竟还要读书上学……”
“对了,过几天我打算和舅舅去岭南看看,到时候给您带回来点花城特产尝尝吧。”
见贺大爷继续埋头看报,仍然一声不吭。
梁一禾苦笑,这贺大爷脾气一直都有些古怪。心情好了和自己聊聊天,有时候还会开玩笑,这心情要是不好了,是一点也不搭理自己。
她从包里掏出最后剩下的几颗茶叶蛋,还特意递了一整包牡丹烟。
“大爷,这是我问人家什么烟好抽,人家说这个比大前门更醇厚……”
还是没搭理她。
“谢谢您一直照应我,我改天再来看您。”说罢,梁一禾看了一眼贺大爷,准备转身离开。
“……丫头。” 他突然开口,“你是个懂得往高处看的人,但也要提防巷子里的蛇虫鼠蚁。”
梁一禾怔住,忽觉这话背后似有深意。她没有继续追问,只是回了个明亮的笑容。
待梁一禾走远后,贺大爷从柜子里摸出一只老式皮夹包,夹层里面露出几枚徽章、过往的调令,以及一张泛旧发黄的老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眉眼清秀,笑容温和,神情间和梁一禾有两分相似。
“……若你还在,大概也跟这丫头差不多年纪了吧。”他轻喃一句,眼角略微泛红。
***
1983年,包产到户后,生产队已经不再下任务、分配农活。
农民只需要按需交公粮,日常种植也完全自主。
六月和七月正是“龙口夺粮”的夏收季节。
农民们怕遇到雨天粮食霉变就会起早贪黑得收小麦,然后再种上大豆类等粮食。
李瑛、王梅和李江城三人需要赶在夏收征粮前,割收晾晒、清理杂质,需要把粮食中的沙石、秸秆等杂质清理出来。
这些步骤都影响粮食被验收为一等粮还是二等粮,这对于农民的收入、公粮完成情况都有影响。
如果被评为二等粮,原本带来的一百斤就只能按九十斤入库计算。而超出部分,粮站通常会和农家谈收购价,虽然价格普遍较低,但一等粮自然要比二等粮高些。
粮仓门口车水马龙,周围几个村的农户推着小推车、架子车、还有几台拖拉机,挤得水泄不通。嗡嗡的人声混着阳光下的麦香,一股股热浪扑面。
梁一禾抬手挡了挡太阳,脚边的麻袋里装着刚从推车倒下来的部分麦子,颗粒饱满,色泽均匀。她听见粮仓的验收员说了一句:“这一车,一等粮,收进去!”
舅舅咧嘴一笑,转头对李瑛和王梅说道:“咱家这口水田,产的粮食就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