锤石文学
一个专业的小说推荐网站

第8章

晨雾笼罩着润州城外的官道,陈瑜勒住驴车,望向远处冒着青烟的山丘。

“就是那儿?”

疤脸——现在该叫周疤了——搓了搓脸上的刀疤:”对,刘瘸子的石灰窑。这老东西抠门得很,价钱比城里低三成,但得自提。”

陈瑜跳下车,拍了拍身上的面粉灰。自从与赵永丰和解后,永丰粮行的面粉供应确实稳定,但石灰防潮箱的消耗远超预期,成本居高不下。他必须找到更便宜的原料。

“陈大哥,真要在这买石灰?”阿荇不安地拽他袖子,”听说刘瘸子脾气古怪,最讨厌读书人。”

陈瑜笑着整了整衣冠——为了今天,他特意换了身粗布短打,连束发的布带都选了最朴素的:”你看我像读书人吗?”

三人沿着泥泞小路向山丘走去。越靠近石灰窑,空气中的灼热感越明显。陈瑜的鼻腔里充斥着石灰石煅烧的刺鼻气味,耳边回荡着窑工们粗犷的号子声。

“站住!”

一个佝偻身影挡在窑口前。那人左腿明显短了一截,拄着根铁锹当拐杖,花白的胡子沾满石灰粉,活像尊未完工的雕像。

“刘掌柜。”陈瑜拱手,”在下城西茶仓的,想谈笔买卖。”

刘瘸子眯起独眼:”茶仓买石灰作甚?”

“防潮。”陈瑜从包袱里取出个石灰块,”您看,这成色比城里的差远了,杂质太多。”

“放屁!”刘瘸子一把抢过石灰块,”老子烧了三十年窑,这成色…”他突然顿住,狐疑地打量陈瑜,”等等,你小子懂石灰?”

陈瑜心跳加速。赌对了!前世做建材市场调研的经历派上了用场。

“略懂一二。”他指向石灰块上的青灰色斑点,”这是煤渣没筛净,还有这泛黄的部位——窑温不够。”

刘瘸子的独眼瞪得溜圆,铁锹往地上一杵:”好小子!三十年来头一个看出来的!”他转身吼道,”老三!滚出来见客!”

窑后转出个二十出头的壮实青年,满脸石灰粉,活像个白面鬼。

“我徒弟,赵三。”刘瘸子拍拍青年肩膀,”你跟他聊吧,老子最烦算账!”

————

石灰窑旁的草棚里,陈瑜和赵三对坐饮茶——如果那浑浊的液体能称为茶的话。

“师父的窑确实有问题。”赵三压低声音,”煤是从黑市买的,便宜但杂质多。窑炉也老了,烧不透。”

陈瑜摩挲着茶碗:”为什么不换新窑?”

“钱啊!”赵三苦笑,”城里石灰行垄断销路,压我们三成价。师父又倔,不肯送礼…”

阿荇突然插嘴:”那你们怎么不自己卖?”

“小兄弟说笑了。”赵三摇头,”没门路没字号,谁认你的货?”

陈瑜眼睛一亮。这不正是互补的好机会吗?他茶仓需要廉价石灰,石灰窑需要稳定销路…

“赵兄,我有个提议。”他蘸着茶水在桌上画了个圈,”我们合伙——你供石灰,我包销路,利润对半分。”

赵三的手一抖,茶碗差点打翻:”当真?”

“但有条件。”陈瑜指向远处的窑炉,”得按我的法子改造窑炉,提高产量。”

“你会烧窑?”

“不会。”陈瑜微笑,”但我懂算术。”

他从怀中掏出炭笔和桑皮纸,迅速画出个改良窑炉的示意图——这是前世参观非遗项目时记下的马蹄窑结构,热效率比传统土窑高得多。

赵三盯着图纸,呼吸越来越急促:”这…这风口位置…”

“能让热气循环,节省三成煤。”陈瑜又写下一串算式,”按现在的产量,改造后每月能多出六十担石灰。”

草棚的门突然被踹开,刘瘸子拄着铁锹闯进来:”小子!你到底是什么人?!”

陈瑜不慌不忙地起身:”一个想做生意的外乡人。”

“放屁!”刘瘸子的铁锹重重砸地,”普通商人懂窑炉构造?老子看你是官府派来查黑煤的!”

气氛骤然紧张。周疤的手悄悄摸向腰间短刀,阿荇则躲到了陈瑜身后。

“师父!”赵三急忙拦住刘瘸子,”这位陈公子是真心来谈生意的!您看这图纸…”

刘瘸子扫了眼图纸,独眼中闪过一丝惊诧,但很快又板起脸:”改造窑炉要钱!老子穷得叮当响!”

“材料钱我出。”陈瑜掏出五两银子拍在桌上,”算是预付的货款。”

银光闪闪的官锭让草棚里鸦雀无声。刘瘸子的喉结滚动了几下,铁锹慢慢放下:”…你小子图什么?”

“三个条件。”陈瑜竖起手指,”一,改造后的窑优先供我货;二,价格比市价低两成;三…”他看向赵三,”借您徒弟用十天,帮我培训工人。”

刘瘸子盯着银子看了半晌,突然仰天大笑:”好!老子就陪你疯一回!”

————

十天后,茶仓后院立起了一座微型石灰窑。

这是陈瑜和赵三的试验品——按马蹄窑比例缩小而成,专门用来培训工人。石生正蹲在窑口,认真记录温度变化,阿荇则带着两个新雇的帮工练习填料。

“温度到七百了!”赵三兴奋地喊道。

陈瑜擦了把汗,看向手中的温度计——这是苏青黛用琉璃药瓶改装的,里面灌了水银,虽然粗糙但足够用。

“准备熄火。”

窑口封泥被小心揭开,热浪扑面而来。当第一筐雪白的石灰出炉时,整个茶仓都沸腾了。

“成了!”阿荇抓起一把石灰,”比永丰号的还细!”

陈瑜却盯着手中的账本——改造窑炉花费三两银子,但按现在的产量,两个月就能回本。更重要的是,他从此掌握了核心原料的供应,再不用担心被人卡脖子。

“陈公子。”赵三搓着手凑过来,”师父让我问…那个分红…”

“按月结算。”陈瑜笑着递过契约,”按手印吧。”

赵三郑重地按下手印,突然压低声音:”陈公子,有件事得告诉您…朱有财回来了。”

陈瑜眉头一皱:”什么时候的事?”

“昨儿夜里。”赵三不安地搓着衣角,”他去了趟永丰粮行,今早赵掌柜就派人来退订金,说面粉要涨价…”

果然!陈瑜握紧账本。朱有财这是要断他原料!

“陈大哥!”阿荇慌慌张张跑来,”不好了!码头上有人卖跟我们一样的芦叶寒具,才卖两文钱一个!”

陈瑜心头一震。价格战?朱有财这是要双管齐下啊!

“走,去看看。”

————

码头上人头攒动。一个新搭的摊位前挤满了力工,摊主是个生面孔的年轻人,正高声吆喝:”新鲜寒具!两文一个!买五送一!”

陈瑜挤到前排,拿起一个寒具检查。芦叶包装几乎和他们的一模一样,只是做工粗糙些。掰开一看,面质发黄,明显掺了劣等面粉。

“这位大哥,味道如何?”他问旁边正啃寒具的力工。

“便宜呗!”力工满嘴食物渣,”味道是差些,但省一文是一文!”

阿荇急得直跳脚:”陈大哥,咱们也降价吧?”

“不。”陈瑜摇头,”打价格战死路一条。”

他仔细观察摊位,突然发现个细节——所有寒具都用同一种芦叶包裹,叶脉处有独特的锯齿状。这绝对不是润州本地的芦苇!

“周疤。”陈瑜转向疤脸,”你姐夫在广陵,可知道哪儿的芦叶长这样?”

周疤凑近看了看,突然瞪大眼睛:”这是…这是洪泽湖的芦叶!我姐夫说过,那边芦苇带锯齿,但运费贵,一般没人用…”

洪泽湖?陈瑜脑中灵光一闪。那里离润州两百多里,朱有财舍近求远,必有蹊跷!

“阿荇,你去找李把头打听洪泽湖的消息。”陈瑜快速吩咐,”周疤,回茶仓准备二十斤特制寒具,掺些紫草粉。苏姑娘,麻烦你跑趟济民堂,问问苏大夫洪泽湖最近有没有疫病。”

众人分头行动。陈瑜则独自走向漕帮货栈——那里有他最后的杀手锏。

阅读全部

相关推荐

评论 抢沙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